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數據分析課堂

時間:2023-06-16 16:38:03

導語:在數據分析課堂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數據分析課堂

第1篇

關鍵詞:起點調查;高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20-0036-04

在教育領域中,大數據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基于學生全息數據的分析催生了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學習分析,就是一個明顯的佐證。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是運用先進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預測學習結果、診斷學習中發(fā)生的問題、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一類教學技術的集合。[1]學習分析著眼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對學習過程進行評估[2],發(fā)現學習過程中隱藏的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對策。學習分析的興起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云計算平臺的大規(guī)模應用助推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和基于網絡化、碎片化學習方式的普及。

學習分析帶給一線中小學教師的不僅僅是信息技術支持下利用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的教育應用,也應該是一種基于學生學習數據開展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教育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啟迪下,筆者開展了基于以下調查數據分析的高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2014學習水平起點問卷調查簡介

為了了解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科技學習水平的情況,上海市教研室于2014年9月組織了上海市中學生信息科技學習水平起點問卷調查。起點問卷調查共26題,分三個模塊,即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學習興趣傾向、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技能。

學生基本情況模塊主要包括學生初中學習信息科技的年數、獲得信息科技知識與技能的途徑、解決家中計算機故障的方式、上網設備、上網地點和上網時間、網上信息搜索的方式和維護信息安全的方法。

學生學習興趣傾向模塊主要包括擁有博客或微博的情況、使用微信或飛信或易信的情況、上網所做的事情、對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fā)展熱點的關注度。

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對計算機(智能手機)硬件及性能指標的了解程度、是否會安裝和卸載軟件(計算機、平板或智能手機)、系統(tǒng)軟件的辨識、常見的網絡知識的了解程度、曾經使用過的程序設計語言和圖像處理軟件、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掌握程度、平面設計與創(chuàng)作的掌握程度。

三個模塊的試題不僅涉及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情況,也反映了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各種問題的現狀,為高中信息科技教師了解學生信息科技的學習水平起點、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原始而真實的數據。

閔教院附屬中學2014學習水平起點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閔教院附屬中學是一所美術特色學校,學生的錄取成績是上海市高中錄取分數線,因此,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學習能力也有些欠缺。閔教院附屬中學參加2014學習水平起點問卷調查的學生一共111人,占高一年級學生總數的97.37%,基本能夠反映我校全體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水平起點情況。

從調查問卷的數據來看,學生基本情況較好,在初中階段上過(1年、2年和3年)信息科技課的學生占93.69%,沒學過信息科技的占6.31%。在上網方面,有98.2%的學生經常上網或偶爾上網,智能手機是學生上網的主要設備,有93.69%的學生在家中上網,說明接入互聯(lián)網的學生家庭占比較高。學生獲取信息科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信息科技課和閱讀網上教程,說明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較為單一。

在學生學習興趣傾向模塊上,有71.17%的學生有“自己的博客或微博”,但是經常使用的學生只有55.86%,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上網時間與自由度不夠。在“你一般上網做什么?”的選項中,居于前三位的分別是聊天、聽音樂、看視頻。而查找學習資料、搜索信息、看網絡書籍三個選項占比分別是66.67%、45.05%和39.63%,說明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比例不高,這也是學生家長、學校教師一直限制學生上網的原因所在。在當今社會信息科技的發(fā)展熱點上,學生能夠有所關注,但是對熱點的專業(yè)性與深度了解不夠,這一點可以從有83.78%的學生了解3G/4G,但是對IPv6、Web2.0的了解比例分別只有8.11%和50.45%看出。

在學生現有知識與技能模塊上,學生對計算機(智能手機)硬件及性能指標的了解程度非常不理想,只有21.62%的學生認識一些部件,知道部件性能的指標。這表明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計算機的硬件知識雖然簡單,但仍需要重點介紹。此外,該問卷調查還暴露出學生“基礎不扎實、知識面窄”的特點,如“以下屬于系統(tǒng)軟件的是”一題,有45.05%的學生竟然選擇了“Office軟件”,31.53%的學生選擇了“Flash軟件”,38.74%的學生選擇了“IE瀏覽器”。Linux和Unix兩個選項的選擇比例分別是11.71%和6.31%。

綜合三個模塊的情況來看,我校學生的信息學科知識、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意識與區(qū)里的整體情況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課堂教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彌補上述差距,才能讓學生經過一年的高中信息科技課程學習獲得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在學業(yè)水平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基于2014學習水平起點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的高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1.明確高中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目標,找準學生現狀與課程目標之間的距離

上海市普通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是以計算機和網絡為基本載體,以學信息技術、用信息技術、懂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一起學為基本學習過程,融知識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體的重要的基礎課程。課程總體目標是以信息素養(yǎng)的形成為主線,以全面提高所有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其具備信息科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總體目標。高中階段的課程教學目標是拓展信息科技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善于選擇和使用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提高自主學習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使用信息和信息技術的評價標準的信息道德。[3]

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課程的目標,不僅對學生所應掌握的信息科技課程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各種問題的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還對基于信息素養(yǎng)所形成的道德價值判斷以及對社會所肩負的責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14學習水平起點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閔教院附中學生整體現狀與課程目標的要求,在基礎知識的了解廣度和掌握程度、以基礎知識為基石的信息素養(yǎng),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

2.抓住主體,分層教學

學生的整體基礎不是很理想,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與基礎不錯。為了解決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吃不了”,少部分學生“吃不飽”的問題,筆者在教學設計時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分層,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基礎掌握內容和提高選修內容?;A掌握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學業(yè)水平考試中明確規(guī)定的內容,而提高選修內容是供學有余力且有興趣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用,教師在課堂上預留5分鐘左右的時間為這部分學生的自學提供幫助。通過這樣的設計,以達到抓住主體,實施分層教學,整體提高,保證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如案例一)。

案例說明: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二進制數與十進制數的相互轉換;二進制數與八進制數的相互轉換;二進制數與十六進制數的相互轉換”是課標和考綱中明確規(guī)定重點考查的內容,近三年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出題情況也體現了這一要求?!笆M制數與八進制數的相互轉換;十進制數與十六進制數的相互轉換;十進制數與R(任意)進制數的相互轉換”在課標和考綱中作為拓展內容,近三年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并沒有作為重點考查內容出現在試題中。

3.夯實基礎,突破重難點

上海市屬于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閔教院附屬中學的學生對一些發(fā)展前沿的信息技術多少都有所接觸,雖然涉獵廣,但層次較淺,專業(yè)知識面較窄,而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擁有較廣的知識面,還需要對課程知識有較深程度的掌握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問題的遷移應用能力。

因此,筆者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對課程的基礎知識和重難點知識根據學生的情況重新進行了梳理,制定了基礎知識、重難點知識表,并在教育教學中做到夯實基礎,突破重難點,拓寬知識面的同時,深入挖掘知識點的深度(如案例二)。

案例說明:信息技術工具知識點梳理調整表只是高中信息科技必修模塊中的一個單元的調整表。將“軟件的分類”從“基礎/知道”調整為“重點/理解”,是綜合本次調查數據結果和以前的教育教學經驗而進行的,因為閔教院附屬中學的學生經常會將常用的系統(tǒng)軟件和應用軟件的分類混淆。將“常用軟件的卸載與安裝”從“重點/理解”調整為“基礎/知道”是基于98.2%的學生會安裝也會卸載軟件的調查數據而做的決定。

4.調整課堂結構,讓學生自由“想”,充分“做”

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課程由統(tǒng)一模塊和選修模塊兩個部分組成,閔教院附屬中學選擇的選修模塊是設計與創(chuàng)作。該選修模塊由設計與創(chuàng)作理論知識、Photoshop平面作品設計和Flas創(chuàng)意設計三部分組成。

2014學習水平起點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有94.59%的學生使用過Photoshop、FireWorks、金山畫王、光影魔術手、美圖秀秀或其他的圖形圖像處理軟件。這說明學生在圖像圖形處理上已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不需要從零開始,教學的重點應是作品整體設計能力與創(chuàng)意的提升,而非軟件工具的使用。

針對這一教學起點,筆者在Photoshop平面作品設計的教學上,將傳統(tǒng)的教師作品展示、教學演示,學生按照要求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保存、提交和師生評價,調整為教師作品展示、作品創(chuàng)作說明,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作品、保存、提交和師生評價(見下頁的課堂結構調整示意圖)。雖然課堂結構的改變不大,但是給予學生更多自由設想、充分創(chuàng)作的時間。學生進行設想與創(chuàng)作的時間由在傳統(tǒng)的課堂結構上只有10分鐘左右增加到20~25分鐘。在新的課堂結構中,教師需要盡量花最少的時間把需要講授的新內容與學生一起探討清楚,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與實踐[4],以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5.關注課堂細節(jié),引導樹立信息倫理意識,規(guī)范提升信息道德水平

在信息化社會,社會公民不僅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還應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水平。針對我校學生信息意識薄弱、學生對信息道德和信息倫理認識不全面的情況,筆者在課堂教育教學中做了以下探索。

(1)面對、引導和處理課堂細節(jié)上的信息倫理問題。

在學習設計與創(chuàng)作模塊的內容時,經常會用到從網上下載的圖片,或者學生軍訓的照片。網上下載的圖片會涉及版權問題,而學生的軍訓照片會涉及學生的肖像權問題。這時,教師需要從正面引導學生注意在作品中標注作品素材的來源,以保護原作者、原網站的版權。使用學生的軍訓照片,原則上應該取得學生本人的同意,取得肖像權的許可。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在版權保護、肖像權的使用等信息倫理問題的認識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2)設置信息倫理討論問題,讓學生對網絡道德有全面認識。

在學習第四單元《信息技術與社會》的“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的內容時,結合第三單元《計算機網絡》,就新聞報道上的網站賬號泄密、銀行卡遭盜刷、棱鏡門事件等熱點話題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這些事件不僅違反法律法規(guī),還有違網絡道德和信息倫理要求,讓學生“樹立在信息化社會中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個人自律能力”[5],避免學生在今后的網絡生活中因為對法律法規(guī)和網絡道德不了解而走上網絡違法犯罪的道路。

高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改進實踐反思

1.課堂教學工作應依據學生學習數據開展

課堂教育教學是基于師生互動開展的知識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效果的好壞不僅取決于教師能否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支持,教學策略設計的優(yōu)劣,教學科研能力的高低等,也受到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能夠自覺做到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學習數據,在教育教學中依據這些學習數據開展課堂教育教學,而不能夠游離于學生的基本現狀主觀地開展無效的教學。

2.分層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可以更精細化

基于條件的限制和對學生數據收集的局限性,對學生的分層還沒能做到兼顧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整體分層,基于這一定程度上的整體分層教學目標的制定還存在不足。因此,若有大數據分析系統(tǒng)的支持,教師便能夠方便地了解到學生全面的學習數據,學科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可以更加精細化,可以做到以數據為指導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實現課堂教學有意義的及時調整。

參考文獻:

[1]李青,王濤.學習分析技術研究與應用現狀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12(8):129.

[2]蔡婷.大數據背景下學習分析技術對教學模式的變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4(33):201.

[3][5]上海市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標準(試行稿)[EB/OL].http:///link?url=niUXK9E8XXZNdS60JmFY8jVOcPlThpZBo1SyaW6EoFh7ppAbRmJbz4CiW2bTzfxyexoYA3HGHJNBpmWLvO3qq5g5_1KZ_ZlPCO8-Nd76lUC.

第2篇

關鍵詞:數據 收集 分析 目標 問題 改善

【中圖分類號】G623.5

一、小學生收集和分析數據培養(yǎng)目標

1.具有一定的數據意識

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意識放在首位,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時先做調查,然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體會其中所蘊含信息的能力。

2. 收集數據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能夠根據需要,多渠道多途徑的收集數據的能力,例如:從閱讀中收集數據、能利用媒體和網絡收集數據等。

3.整理數據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能對數據進行歸納、分類、統(tǒng)計,能快速識別數據的真假,并會對數據進行適當的儲存。

4.分析數據能力

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涵著的信息;了解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實際問題選擇適當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于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

二、小學課堂數據收集和分析出現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不斷提出“數據分析”是統(tǒng)計學的核心,明確了分析數據的目標。隨之而來,小學課堂教學在數據處理和分析中的弊端也不斷暴露。小學課堂教學中,在數據收集與處理中存在哪些問題呢?

1.數據收集出現的問題

(1)數據收集不夠完整、全面

科學是一個嚴謹的過程,收集數據時要求數據全面準確,這樣才能說明問題,得出結論。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有些實驗本事就較為復雜,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實驗次數不夠,導致數據的不完整。有的教師就只挑部分數據進行教學,這使得數據片面化,不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有些數據的收集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學生容易遺漏數據。

(2)數據的真實度不夠

數據收集時可能出現很多干擾因數,不能正確使用測量工具是影響數據真實度的一個重要因數,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選擇器材進行探究實驗是數據真實性的保障。

2.在數據分析方面出現的問題

(1)不懂得剔除錯誤數據

剔除錯誤數據是進行科學分析的第一步。由于我們在收集數據中存在著各種問題,常會遇到個別數據偏離太過厲害。如果學生把這些數據值和正常數據值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可能會影響科學實驗結果的正確性。此時出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學生如何判斷異常值,并將其剔除。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只知道把收集來得數據不加區(qū)分的使用。

(2)數據分析的方法不適當

數據分析是數據處理最復雜的一個階段。特別是對于不同的問題,學生要會選擇不同的數據分析方法,即使是同一組數據,也可以有不同的數據分析方法。大部分的小學生只會套用書上或老師給的方法。學生不懂得自己選擇正確的方法去處理數據,這使數據分析過程變得異常艱難。

三、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改善方法

1.如何準確全面的收集數據

(1)激發(fā)小學生收集數據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小學生的第一教師,沒有學習好奇,學生不可能有對新知識的探求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對收集數據的喜愛,會使整個數據處理過程變得簡單而快樂。

(2)數據收集時,教師要隨時進行跟蹤

教師在學生收集數據要不斷跟蹤學生觀察、記錄情況。記錄的時間較長,教師可以每天問問學生記錄的情況,有什么發(fā)現等等。

(3)合理的實驗材料、次數

實驗的材料關系到收集數據的難度。而實驗的次數則關系到數據的準確度。數據太少在科學實驗中是不嚴謹的,不能充分說明問題。同時,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無法處理過多的數據,所以合理的實驗次數是解決數據收集問題的重要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

正確的操作技能,可以降低數據采集中的錯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這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有很大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教師示范。教師實驗學生觀察,盡量將操作的重要步驟展示開來。同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多次進行示范試驗,實驗過程中要進行詳細講解,操作速度不能太快。第二,學生模仿。在模仿教學階段確保學生能夠熟悉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操作要求,同時教師要進行巡視,看看學生在哪部分容易出問題,統(tǒng)一拿出來講解。第三,由扶到放,在模仿的基本上,學生獨立將實驗中所有動作連貫地完成,中間沒有任何中斷。

2.數據分析方面的改善

(1)教會學生辨認和剔除數據

培養(yǎng)增強學生剔除錯誤數據的意識是進行錯誤數據剔除的要務。想要剔除錯誤數據,必須警惕有錯誤數據的存在,錯誤的數據將可能對科學實驗照成較大的影響。

學生要學會辨認錯誤數據,這是統(tǒng)計學的難點。辨認出是錯誤還是數據本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們有一p火眼金睛。看到可能是錯誤數據,要進行尋根究底,看到底是不是哪方面出了問題。要是數據收集過程中某部分出了問題,那么這個數據就是錯誤,需要剔除,要是所有方面都沒有問題,那么這個數據應該是特殊數據。

(2)學會選擇正確的數據分析方法

數學教材中,數據處理與表達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柱狀圖、表格、餅形圖等。在教學中要教授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處理數據。

在說明事實中的絕對數,可以選擇柱狀圖的方式;在有較多數據需要統(tǒng)計時,一般采用表格方式進行分析;另外有些是反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的數據,則可采用餅形圖等。當然,呈現數據的各種方法要靈活運用,有時候同一種數據可以用不同方法進行分析。

總之,小學生收集和分析數據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課堂教學應經常讓學生在實踐中經歷數據收集、分析等活動全過程,逐漸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收集數據”、“從數據分析中能得到什么信息、解決什么問題”等問題,增強學生數據收集、整理意識,掌握一些基本的數據分析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據分析觀念。

參考文獻:

[1]楊慧 會說話的數據--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C],2005.06

第3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據;觀念;意識;分析;教學

心理學家皮亞杰在認知理論中認為:“7~11歲兒童屬于具體運算階段,在思維中已經有了抽象的概念?!币虼耍谛W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yǎng)數據分析意識,在解題中能正確把握所給的數據,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在解題過程中做到正確地分析數據。

一、學會搜集各種數據,感受數據分析的趣味

在教學中可以將統(tǒng)計方面的知識與分析相結合,有統(tǒng)計部分的知識,學生在分析時也有一定的基礎,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數據,接著采用統(tǒng)計方法進行匯總,在繪制統(tǒng)計圖時,學生要注意數據的有效性,選取有效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例如:在教學“統(tǒng)計與可能性”時,讓學生統(tǒng)計硬幣的正反面朝上的幾率,有些人在實驗中會偏向某一面,不是理論的正反幾率相等那樣。學生對于實踐和理論方面的概念不強,那么便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硬幣進行實驗,班級按照4人為單位成以小組,兩人負責拋硬幣,兩人負責記錄,不同小組得出的結果一般都是不相同的,但又是相似的,因為正反面之比都是接近1的。學生將自己小組統(tǒng)計的結果繪制成一個表格,與其他小組的學生一起分析,硬幣的正反面概率是多少呢?學生自己去做實驗自己收集數據并分析,這一套步驟都是由學生自己去完成的,學生在實踐中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對于分析數據的興趣也會提升。

二、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突出數據分析意識的培養(yǎng)

教材上有一些內容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是不容易理解的,要讓學生能夠有效分析數據,那么對于書本上的一些內容要進行一些調整。老師可以先從自身角度出發(fā),調整教材大致方向,接著結合學生思維與實際情況進行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調整。除了教材上的內容,生活中的素材也可以用作學生分析的對象,從生活中找尋有效的數據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陽光下的影子”時,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10分鐘時間。然而一節(jié)課中只能收集幾次,時間相隔的也比較短,那么收集的效果就不是太明顯。那么,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在課前收集一些數據,接著在課堂中選取幾組學生的數據進行分析,課堂中也能在操場中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互相觀察影子的變化,結合數據分析出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減少了課堂收集數據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互相觀察分析數據,這些數據能夠有效地分析出變化趨勢,學生畫圖也會變得簡單很多。

三、加強數據比較分析,體會數據分析在數學中的妙用

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是樸素的人生哲學。老師在指導學生分析數據時,學生雖然運用了數據分析法,但是他們并不知道這是數據分析法,對于這方面并沒有具體的認識,在自身去解題過程中,還是不會掌握數據分析法。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所用的是數據分析法,并且讓學生體會到數據分析法的作用。例如,在這樣一道題目中“一個箱子中裝有5個紅球,1個白球。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币话銓W生看到了紅球比較多,會填寫紅球,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在實際摸球過程中,摸到的白球次數比紅球多,學生就會填寫白球,通過片面的數據分析,學生得出的數據是比較單層面的,學生如果只是從單層面的內容出發(fā),結果很顯然是片面的。因此在分析數據時,要多次實驗學習老師的分析方法,多次試驗后進行數據分析。數據的分析有很多種方法,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比對分析,單獨的一組數據可能看不出什么規(guī)律,但是通過比較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趨勢。

四、通過實踐活動檢驗,不斷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只有將數據收集、分析融入生活中,學生才會真正意識到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在生活中面對困難第一時間不是慌忙無措,而是想著分析問題如何去解決,漸漸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可以提供學生去收集整合,老師可以選取較容易的方面讓學生去實踐。例如,學校組織了什么活動時,老師可以讓班級中的學生去收集活動的一些信息。如運動會,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運動為依據,收集關于這項運動的背景,接著去收集運動會中其他同學的比賽結果,從班級的同學出發(fā),再按小組去收集全校的學生數據。在班級中展開一次數據分析課程,學生在整理數據后,按照老師的指導進行分析,看看本班級的學生在哪方面比較優(yōu)秀。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數據分析滲入各個章節(jié),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數據分析的觀念。同時引導學生把數據分析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這樣在生活中遇到數據問題時能夠正確地進行分析,從而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處理;商務決策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7-0068-02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分析已從過去由專門數據處理人員勝任的工作,變成了商務管理人員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企業(yè)在享受大數據便利的同時卻面臨著數據分析人才嚴重短缺的難題。據麥肯錫公司預計,到2018年,美國數據分析專業(yè)人才的缺口將高達14―19萬,能夠使用大數據幫助企業(yè)高效決策的管理人員的缺口將達150萬[1]。因此,順應大數據時代的需要,培養(yǎng)具有數據處理能力的專業(yè)人才,已成為目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

本研究運用大數據時代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力圖設計一門緊密聯(lián)系企業(yè)實踐的數據分析課程――“商務決策技術”,以提升學生的商務決策能力,滿足大數據時代企業(yè)對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一、數據處理課程設置現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針對大數據的特點,對已有的數據處理相關課程進行了改革。如:李海林根據大數據具體特性,從授課內容以及實踐環(huán)節(jié)對高校數據挖掘課程進行了詳細設計[2];邱勝海等針對關系型數據庫在面對大數據管理時存在的問題,給出了開展非關系型數據庫教學的具體措施[3]。然而這些以大數據為時代背景的教學改革,并非面向數理基礎較差的經管類學生。為了提高經管類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我國很多高校已開設數據分析與建模方面的相關課程,也撰寫了相關教學書籍。如:蔣紹忠[4]、劉蘭娟[5]等編寫了各類商務數據分析教材;葛虹等[6]以經管專業(yè)課“數據分析與管理建模”為例,提出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訓練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的建議;鄧維斌等針對經管類學生在數據分析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7],提出編寫針對性強的實驗指導教材,構建科學的實驗教學體系,改變實驗教學模式等主要改革措施。然而,這些為經濟管理類學生開設的數據處理課程中沒有加入大數據的相關內容。

本研究圍繞即將開設的“商務決策技術”這門新課,基于大數據理念,從課程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方位設計。在設計前,為方便日后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對學生的數理基礎和學習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詳細分析。

二、經管類學生數據處理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問卷設計

本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34份,回收率達到93.6%。主要由2013級和2014級經管類學生填寫。主要借助于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測試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認知程度。

設計《大數據理念下數據分析方法教學調查問卷》,除了了解學生的性別、年齡、班級、文理科生等基本信息外,還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前沿技術、學習動機、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

(二)調查結果分析

四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如下。

1.學生對前沿技術的了解程度。很多學生對最新的前沿技術不甚了解。僅118人(占50%)聽說過“云計算”,87人(占37%)聽說過“物聯(lián)網”,即使大部分學生會使用手機上網,但調查結果卻顯示僅168人(占72%)知道“移動互聯(lián)網”這個詞。對“大數據”的了解更為有限,聽說過“大數據”這個詞的人僅78人(占33%),能準確或大概說出其含義的僅49人(占21%)。其中,25人認為大數據的主要特征是“數據量大”;27人認為是“數據類型繁多”;8個人認為是“價值密度低”;18人認為“處理速度快”,僅3人將大數據的這四個特征全部選中。雖然大部分人對大數據不甚了解,但207人(占88%)對大數據的未來前景較為樂觀,173人(占74%)已經感受到了大數據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2.學生的課程選修情況。為了了解哪類學生會選修這門課程,是數據處理基礎好的學生?還是對數據處理感興趣的學生?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強弱會不會影響他們的選課?如果所學課程對學生未來工作有用,會不會有更多的學生選這門課呢?帶著這些問題,本研究使用SPSS中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挖掘出影響課程選修狀況的主要因素。

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發(fā)現,學生是否選這門課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工作需要”(相關系數為0.427)和“學習信心”(相關系數為0.163),與學生的“數據處理基礎”、“對數據分析是否感興趣”的關系不大。也就是說,如果學生認為學習這門功課對未來的工作有用,即使他們的數理基礎并不好,學習興趣也不大,他們依然會非常樂意選此課;此外,學生的自信心也是學好這門課的關鍵。很有信心學好數據分析方法的學生僅占12%,86%的學生對此沒有把握。提及何種工作會用到數據分析技術時,僅有131人(占56%)覺得數據分析技術對管理工作有用,91人(39%)覺得對銷售工作有用;而94人(占40%)覺得數據分析技術對管理或銷售工作根本沒用,僅數據分析員或IT工作人員會用到該技術。

3.學生喜好的教學方法。近60%的學生對教學方法不甚了解,特別是現代教學方法。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對四個目前熱門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翻轉課堂、MOOC進行了詳細介紹。最后,65%的學生偏愛案例式教學法,47%的學生偏愛討論式教學法,對于翻轉課堂僅有19%的學生愿意嘗試,MOOC僅13%的愿意嘗試。當問到哪種教學方法適用于本課程的教學時,44%的學生希望使用案例式教學法,23%的學生覺得翻轉課堂不錯,22%的學生依然喜歡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方法,88%學生認為MOOC不適合數據處理課程的教學工作。

4.學生喜歡的考核方式。僅有18%的人愿意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和學生上臺講解的考核形式最受青睞。此外,78%的學生希望參與到教師評分中,同意教師獨自給分的僅占18%,同意僅依靠學生評分的也只占6%。

三、“商務決策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擬在實施本課程教學時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學生學習數據分析技術的自信心

該課程涉及定量分析,這是經管類學生最為薄弱的知識點。從調查分析中可以發(fā)現,“工作需要”和“學習信心”這兩個因素對學生選修該課程比學生的“數據處理基礎”和“學習興趣”更為重要。因此,本課程首先安排2至4個學時來講解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在未來各個領域的應用前景,并通過實例、視頻或實地調研讓學生了解商務數據分析的一些實際應用,只有當學生切身體會到了數據分析技術在未來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才能從根本上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二)豐富大數據相關內容

大數據最重要的應用就在于預測,而預測是商務決策的基礎。以往的經濟預測多依賴于因果模型的分析,而大數據分析則是運用相關性分析方法從海量數據中發(fā)掘數據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進行有效的預測。因此,本課程將重點講授相關分析方法,不僅講授諸如簡單線性回歸、Pearson相關系數等傳統(tǒng)相關分析方法,還會介紹大數據相關分析方法,如:最大信息系數、隨機相關系數等。

(三)采用多種教學模式與方法

從調查分析中了解到: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再受到學生的青睞,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是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因此,本課程將采用學生平等參與的討論式教學方式,并事先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制作教學視頻、布置案例教學任務等多種教學手段,將教師的教學職能從單一的講課向設計、組織、幫助與指導方向轉變。

(四)師生共建考核方式與信息反饋機制

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考核方式不再受到學生的歡迎,開卷考試和上臺講課的考核形式更能全方位地衡量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本課程擬首先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標,細分考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考核方式和內容。評分時,組織成立學生考評團,所有學生輪番成為考評團成員,與老師雙向溝通,共同評分。

本文展示了“商務決策技術”課程開設的調查研究工作,并依據分析結果,提出順應大數據時代需要,培養(yǎng)具有現代數據處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的具體措施。希望通過培養(yǎng)學生學好數據處理方法的興趣和自信心,通過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設計新穎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采取師生共同參與的考核方式,來提升學生適應大數據時代市場需要的數據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Manyika J.,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EB/OL].

[2015-11-03].http:///insights/

business_technology/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

for_innovation.

[2]李海林.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數據挖掘課程教學探索[J].

計算機時代,2014,(2).

[3]邱勝海,周玉敏,高錫榮等.大數據時代非關系型數據庫

教學與實驗改革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9).

[4]蔣紹忠.數據、模型與決策――基于Excel的建模和商

務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劉蘭娟等.經濟管理中的計算機應用[M].北京:清華大

學出版,2013.

[6]葛虹,韓偉一.多模式交互教學與教學工作量評估――

以“數據分析與管理建?!睘槔齕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3,(2).

第5篇

1.以“兒童”為基本立場的兒童數學教育思想體系

首先,我們確立了以“兒童”作為數學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基本立場“。兒童數學教育”就是以兒童發(fā)展為本,滿足兒童發(fā)展需求,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的教育。進一步,我們需要提煉能反映兒童數學教育系統(tǒng)本質特征的因素。英國學者歐內斯特(P.Ernest)在《數學教育哲學》中,提出了數學教育哲學應圍繞以下四個基本問題展開:數學的本質、數學學習活動的本質、數學教育的目的、數學教學活動的本質。參考這一框架,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提出了兒童觀、兒童數學教育價值觀、數學觀。(1)兒童觀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兒童觀”是:兒童是活生生的人、兒童是發(fā)展中的人?!皟和腔钌娜恕?,意味著兒童是具有豐富情感、有個性、有獨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體。因此,教師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善待兒童,使得每一個兒童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在集體中?!皟和前l(fā)展中的人”,意味著兒童是有潛力的人,但又同時具備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兒童,要注意開發(fā)、挖掘兒童身上的潛能,兒童能做到的教師一定不要包辦代替,促進兒童的自我成長,讓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創(chuàng)新能力。兒童又是未成熟的個體,所以教師要包容、悅納他們的錯誤,并善于利用錯誤資源,使之成為促進兒童再發(fā)展的新能源。因此,兒童的學習應是學生的主動建構及與同伴和教師互動交流的活動,是一個自產生、自組織與自發(fā)展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fā)和促進兒童“內在潛能”,并使之循著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發(fā)展。(2)兒童數學教育價值觀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價值觀”是:數學教育的價值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數學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汲取知識、增長智慧、浸潤人格。為此,教師要教與生活聯(lián)系的數學,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數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應用過程,感受數學的價值;要教相互聯(lián)系的數學,在學習新知識中播下知識的“種子”,在溝通聯(lián)系中體會數學的整體;教有思想的數學,注重數學的基本思想,使學生收獲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智慧;教美的數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內在魅力,從而產生好奇心和興趣,進而為形成美的心靈和情操奠定基礎;教能完善人格的數學,使學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負責任、有毅力和會自省”的品格。(3)數學觀關于數學本質及其作用的認識對學校的數學課程,教學與教學研究的發(fā)展有著關鍵的影響(J.Dossey)。M.Niss更是強調數學教師數學觀的重要性,他有一段應當引起所有數學教師深思的話:“缺乏多元多維的數學觀也許是今天數學教師的致命弱點。”對于“多元多維”的理解,至少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數學不僅僅是計算,而是包括著數量、關系、圖形、規(guī)律、不確定性、解決問題等豐富的內容。數學不僅僅包括靜止的結果,更包括生動活潑、富有創(chuàng)造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應用過程。數學不僅僅需要演繹推理和證明,還需要觀察、分析、類比、歸納、實驗等火熱的思考,還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實事求是…………

2.以特色課堂為核心的教學策略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吳正憲團隊創(chuàng)造了體現兒童數學教育的八種特色課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課堂、經驗對接的主體課堂、思維碰撞的智慧課堂、機智敏銳的靈動課堂、縱橫聯(lián)通的簡捷課堂、以做啟思的實踐課堂、追本溯源的尋根課堂、充滿魅力的生活課堂?!罢媲榱魈实纳n堂”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心引領學生進行學習;用真情營造學生敢說敢為的學習氛圍;用真情喚起學生成長的力量?!敖涷瀸拥闹黧w課堂”的基本特征是:運用情境喚起學生的經驗;用學生經歷過的例子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八季S碰撞的智慧課堂”的基本特征是:激發(fā)學生在“問題串”中不斷深入地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在比較中辨析;促進學生在解決“沖突”中提升。“機智敏銳的靈動課堂”的基本特征是:預設靈動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靈動的學習機遇;激發(fā)靈動的學習智慧?!翱v橫聯(lián)通的簡捷課堂”的基本特征是:梳理學生心中的數學;在聯(lián)系中啟發(fā)學生新的生長?!耙宰鰡⑺嫉膶嵺`課堂”的基本特征是:鼓勵學生在操作和實踐中體驗;促進學生在體驗中進行思考;激發(fā)學生在思考中進行創(chuàng)造?!白繁舅菰吹膶じn堂”的基本特征是:體現數學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數學思考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俺錆M魅力的生活課堂”的基本特征是:從生活實際中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積淀生活經驗回歸數學。

二、“再起航”: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的提煉與創(chuàng)新實踐

2014年12月8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兒童數學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為了真正體現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價值,促進實現既體現教育真諦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兒童數學教育教學,提煉北京市兒童數學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研究所的成立標志著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研究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開展“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研究。這項研究工作正是對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深化。深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深化。在課程標準中,對于數學教學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些應該在兒童數學教育實踐中得以體現。第二,在價值分析、學生研究基礎上的深化。兒童數學教學實踐,離不開對于教育價值全面實現、遵循兒童學習規(guī)律的這些基本問題的叩問。本研究將選擇小學數學的某些核心內容開展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學習路線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和評價的整體設計。第三,在實踐效果檢驗下的深化。教學研究和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進一步做教學實驗,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1.進一步完善和構建“兒童數學教育思想”

本研究將進一步提煉和總結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內涵,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兒童觀、兒童教育觀、數學觀,指導數學教學的實踐。具體說來,需要回答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第一,兒童數學教育思想下的兒童觀、兒童教育觀、數學觀是什么?第二,兒童數學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要素及其關系是什么?第三,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的特點和原則是什么?

2.開展兒童數學教育視角下的整體教學實驗

能夠對課程與教學實踐產生最直接、最為具體影響的教育研究可能非教學改革實驗莫屬,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開展的教學實驗必然具備“整體”的特征:第一,教育價值在兒童發(fā)展中的整體實現;第二,基于價值分析、學生研究的教學評價的整體設計。根據數學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師實踐中的困惑、本課題的研究基礎,本課題選擇以下兩個方面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整體教學實驗、發(fā)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統(tǒng)計教學整體實驗。(1)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研究和實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數學問題提出的教學研究引起了國內外數學教育界的關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數學教育改革運動的興起,以及知識經濟社會對數學教育提出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許多國家都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課程目標,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把原來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拓展為“發(fā)現和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圍繞著“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下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實踐:第一,一個“好”的數學問題發(fā)現和提出的過程一般經歷了哪些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過程是什么?第二,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發(fā)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的目標和過程方面有何差異?促進他們提高的策略方面有什么不同?第三,從整體設計上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不僅僅局限在學習之前,素材也不僅僅停留在根據情境提出問題上,特別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還有哪些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時機、選擇素材和活動設計?第四,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對于不同學生的作用和價值是什么?(2)發(fā)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統(tǒng)計教學研究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將數據分析觀念作為統(tǒng)計課程的核心,并闡述了數據分析觀念的內涵“: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含著信息;了解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于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數據分析是統(tǒng)計的核心。”這實際上也體現了人們對統(tǒng)計課程教育價值的深入理解。在教學實際中,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教學實施,大家普遍感覺統(tǒng)計知識和技能的落實比較容易,但數據分析觀念在各個年級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如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合理的活動來發(fā)展數據分析觀念,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的兩個切入點,我們將采取教學實驗的研究方法,設計基于價值分析、學生研究的整體教學實驗方案;按照新的教學實驗方案進行教學實驗;對于教學實驗過程中和之后學生的變化和發(fā)展進行評估;分析實驗的效果,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能力、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否有提高,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其典型表現(群體表現和個案學生表現)是什么;在實驗的基礎上對于教學和評價提出建議。

3.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將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第一,運用量化和質性的方法刻畫特色課堂的具體特征。本研究將進一步提煉和明確課堂的具體特征指標,一方面運用這些指標對于課例進行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對于具體案例進行質性分析,由此描述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具體特征。第二,分析和開發(fā)圍繞著核心內容的課例。圍繞著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選擇已有體現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優(yōu)秀案例進行再次驗證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新的課例,從而形成案例資源庫。

第6篇

針對英語泛在學習模式存在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缺乏有效銜接、缺乏生態(tài)性系統(tǒng)設計、缺乏具有“參與感”和“現場感”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等問題,構建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英語泛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英語教育的改造提升作用,為大數據時代英語教學變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對促進新型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過程、內容、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的深度融合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泛在學習;學習生態(tài);有效學習;英語學習;大數據

近年來,移動互聯(lián)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已經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移動通信終端的普及為學生營造了泛在英語學習環(huán)境,大數據技術開啟了個性化智能教育時代,翻轉課堂、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雖然它們不能取代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英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重視信息技術對傳統(tǒng)英語課堂的改造和提升,以全新的視角思考英語教學的變革方向。

一、研究理論概述

1.泛在學習理論

泛在學習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泛在網絡實現任何知識內容的學習。泛在網絡和泛在計算技術為人類實現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提供了技術保障,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融合發(fā)展正深刻改變著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重構著教育和學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方面,移動通信終端的多元化發(fā)展解除了傳統(tǒng)英語學習對地點的約束,翻轉課堂、MOOC等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時間、進度、內容和學習方式。另一方面,傳統(tǒng)教學設備正在向數字教學設備變遷,教育領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推動跨區(qū)域教學資源整合,海量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必須和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有效結合,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進行精準施策和差異化施策。

2.學習生態(tài)理論

學習生態(tài)是由學習群體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共同構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系統(tǒng)由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設施等支撐,通過以合作、交流、共享、互動為特征的教育實踐,實現知識信息傳遞和有效學習,從而促進系統(tǒng)的不斷優(yōu)化。學生與學習環(huán)境、學生和學習群體之間密切聯(lián)系、相互作用,通過知識的吸納、內化、創(chuàng)新、外化、反饋等過程實現有效學習[1]。在泛在學習的背景下,學習生態(tài)研究的是教育信息、學習主體、教師、教育信息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從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視角研究各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發(fā)展。

3.有效學習理論

有效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學習內容采取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高效率地完成知識建構,從而實現學習目標并優(yōu)化自身知識結構的學習行為。有效學習是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價值追求[2],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靈活應用。學習內容的優(yōu)化在大數據背景下表現為對海量學習內容的篩選、清洗與轉化[3],使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方法調整是建立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多元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個人學習偏好、認知習慣、學習方式、情感態(tài)度因素、學習內容的變化而動態(tài)進行的。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是指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和師生進行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評價是學生改變學習計劃、優(yōu)化學習方法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學習可以起到引導、激勵、啟示和教育作用。

二、當前英語泛在學習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有效銜接

首先,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在教學節(jié)奏、知識范圍上沒有有效銜接。例如,學生不知道如何在線上學習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在線上環(huán)節(jié)重復學習課堂中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其次,缺乏對課堂英語學習和個性化英語自主學習的融合創(chuàng)新設計。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整齊劃一的教學標準無法滿足英語學習分層分級的差異化教學要求。不同學情的學生對學習時間、空間、內容、方式的需求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中沒能和學生線上學習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有效的融合對接,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主觀判斷作為實施因材施教的依據,因此其決策缺乏精準性和穩(wěn)定性。

2.泛在學習缺乏生態(tài)性系統(tǒng)設計,學生英語泛在學習的用戶黏性不高

當前泛在學習過程特別是在線學習過程缺乏師生互動性、社交互動性、線上線下互動性。泛在學習僅停留在將文字、圖像、視頻等教學資料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和泛在化的階段,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學生英語學習的選擇性和便利性,但缺乏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黏性設計,因此泛在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3.英語泛在學習體系缺乏具有“參與感”和“現場感”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在學習環(huán)境的特定情境作用下,借助教師的幫助與學習伙伴的協(xié)作,通過意義的建構過程實現的。因此在英語泛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增強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溝通和交際活動的參與性[4]。例如,如果在英語課程設計和在線學習設計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偏好的設計,就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尊重,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不同學情的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自我實現感,實現自主學習。另外,教師缺乏對學生多元需求的感知和把握,缺乏語言鍛煉的“現場感”設計,使學生無法在接近真實生活情境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得到語言交際鍛煉。

三、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英語泛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

移動通信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發(fā)展為有效解決當前英語泛在學習模式存在的問題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徑?;诖髷祿治龅挠⒄Z泛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特征、習慣、喜好等大數據挖掘為切入點,聯(lián)合學校、互聯(lián)網教育機構、教材編寫人員、教師、信息化支撐機構、教育管理機構、在校學生和在職學員等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員共同把泛在學習落實到教學環(huán)境、模式設計、資源開發(fā)、評價機制和管理機制等工作中,不僅僅是教育內容資源和信息的共享空間,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個性化學習的公共服務平臺。因此,本文構建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英語泛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包括大數據采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應用四個子系統(tǒng),并構建了系統(tǒng)體系結構模型。

1.大數據采集子系統(tǒng)

首先,大數據采集子系統(tǒng)要實現數據、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多媒體等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采集,實現跨區(qū)域、跨機構、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數據互聯(lián)互通和數據采集功能,解決教育數據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問題。其次,實現英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課程內容建設、網絡學習內容資源建設、語料庫建設、學生學習認知過程監(jiān)控、學生學習情感態(tài)度監(jiān)控和學習評價等全教學鏈條的數據采集功能,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員之間的共生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數據資源基礎。英語教學設計數據主要采集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對不同學生制定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路徑等數據,厘清學生在課堂上和網絡上分別學什么、在哪學、怎么學的問題。教學過程數據主要采集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解決英語學習問題的經驗、做法和策略,包括情感態(tài)度、認知因素的調控、語言情境的構建、師生的有效互動等。課程內容數據主要是采集教師、學校、互聯(lián)網教育機構課程教學內容數據,包括教材內容、課件、題庫、案例等授課內容資料,以及以上資料經過碎片化處理的數據資料。網絡資源數據庫主要采集互聯(lián)網、校園網上英語學習方面的相關資料。英語語料庫數據主要采集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等語料庫內容,以及英語教材、英美小說、散文、演說詞、電影劇本、新聞稿等英文自然語料。學習行為數據庫主要采集學生課堂學習行為和線上學習行為數據。課堂學習行為包括是否預習、復習等,線上學習行為數據采集學習日志、學習習慣、學習時長和學習路徑等。學習評價數據主要采集教師或者在線學習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策略運用、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數據。學習情感態(tài)度數據主要是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采集影響學生英語語言習得的動機、態(tài)度、焦慮、自信等指標。

2.大數據存儲子系統(tǒng)

大數據存儲子系統(tǒng)主要實現對大數據采集子系統(tǒng)采集的海量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數據清理、歸檔、壓縮,實現一體化數據存儲。可以實現跨區(qū)域、跨系統(tǒng)的英語泛在學習數據的融合,解決不同教學機構、數據結構、操作系統(tǒng)帶來的信息孤島問題。英語學習數據倉庫是指集成了大數據分析子系統(tǒng)和應用子系統(tǒng)決策分析所需的泛在學習數據,這些數據是按照一定的英語學習主題進行組織,是在對原有分散的各類英語泛在學習數據庫數據進行加工、匯總和整理后得到的,有效地消除了各類源數據中的不一致性,所以英語學習數據倉庫的信息均是關于學生英語泛在學習全局情況的一致性信息。數據倉庫的這些全局性信息同時通過網絡云平臺實現英語泛在學習數據的云端存儲,可以直接由大數據應用子系統(tǒng)調用。

3.大數據分析子系統(tǒng)

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影響英語習得效果的兩個重要方面。大數據分析子系統(tǒng)首先結合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目標對學生個體的英語學習認知行為和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學生的動機、態(tài)度、焦慮、自信、興趣等情感因素,以及學習毅力、能力、習慣、方法、英語水平和常犯錯誤等認知行為因素,對數據挖掘結果進行聚類運算和分類處理,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行為和學習態(tài)度情況將學生細分,以識別不同學生之間相似的泛在學習需求,以及某個學生個體在不同學習階段泛在學習需求的差異性。同時,大數據分析子系統(tǒng)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動態(tài)綜合評價,并根據學習評價結果判斷學習方案的優(yōu)劣,有針對性地進行線上和線下學習方案的調整。

4.大數據應用子系統(tǒng)

大數據應用子系統(tǒng)包括學習信息推送系統(tǒng)、學習信息定制系統(tǒng)、在線互動學習系統(tǒng)、語言情境仿真系統(tǒng)、知識關聯(lián)推薦系統(tǒng)、知識精準搜索系統(tǒng)、知識樹形管理系統(tǒng)和娛樂在線學習系統(tǒng)等應用。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終端連接到相關應用系統(tǒng)進行英語語言知識的有效學習。學習信息推薦系統(tǒng)自動推薦給學生的學習信息是學生應掌握而目前未掌握的英語知識。學習信息定制系統(tǒng)可以滿足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需求而定制某類主題的學習信息。學生一方面通過在線互動學習系統(tǒng)可以和輔導教師進行交流互動,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實現和其他學習者的溝通和交流,共享英語學習經驗。語言情境仿真系統(tǒng)可以實現某類主題的英語學習情境的在線仿真,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環(huán)境的英語語言情境中進行英語交際鍛煉。知識關聯(lián)推薦系統(tǒng)是根據學生所學知識點,自動關聯(lián)推薦對應的拓展知識點。知識精準搜索系統(tǒng)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實現英語知識的精準有效搜索,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知識樹形管理系統(tǒng)可以實現學生已掌握知識和未掌握知識的樹形目錄管理,實現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知識管理的無縫鏈接?;诖髷祿治龅挠⒄Z泛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對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改造提升作用,可以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內容、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的深度融合。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價值取向上注重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為中心,注重需求導向的個性化學生培養(yǎng)模式。在學生習得效果評價體系上注重加強學習過程評估,強調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相結合。系統(tǒng)注重充分挖掘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圍繞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學習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將英語語言知識進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視化處理,通過采取教育信息推送、關聯(lián)推薦和定制化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在線傳播,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英語學習信息服務,帶給學生全新的英語泛在學習體驗。

作者:張慧丹 單位:中國音樂學院社科部

參考文獻

[1]張豪鋒,卜彩麗.略論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J].中國遠程教育,2007(4).

[2]曹貞.以有效學習為目標的大學課堂教學[J].教育與職業(yè),2007(26).

第7篇

關鍵詞:移動終端;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展示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3-0057-04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許多高校都采取各種手段來評估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傳統(tǒng)的做法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聘請具有多年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老教師為骨干,成立督導組,采用督導員聽課評價、學生網上評教等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評估[1]。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教師獲得一些反饋信息,促使教師更加注重教育教學效果。然而,這種評估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首先,教學督導組對某位教師的聽課每學期只是一兩次,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位老師某門課程的整體教學情況;其次,教學督導組和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評價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這種教學評價和管理方式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衡量不夠精細、全面和深入;而且,這種課堂教學評估只是針對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缺乏一種客觀衡量。教師并非每堂課都點名,如果為了統(tǒng)計學生的課堂參與而點名,會占用和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采用大數據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來進行客觀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和評估是時展的要求[2]。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不單純依靠直覺和過往的經驗,不依靠有限抽樣的統(tǒng)計規(guī)律,更加客觀和全面[3]。通過對全體數據的分析,更能發(fā)現現象和事物內在的關系,能夠發(fā)現更多的、深入的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具備更強的決策力、洞見發(fā)現力和流程優(yōu)化能力。

本文提出在學生上課的每個教室安裝移動終端采集器,統(tǒng)計每節(jié)課的上課人數、到課率、遲到早退時間等等格式化數據,結合課程表、學生成績表以及教務系統(tǒng)中更多的教師和學生信息,利用分布式計算基礎構架,綜合各方面信息得到更有效課堂教學數據[4]。

針對以上問題和提出的解決方案構想,通過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各種教室,包括大教室、小教室、階梯教室,布放了81個“移動終端采集器”數據采集點,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大數據后臺分析和維護,并提供大數據分析結果的網絡訪問頁面,提供各種方式的查詢和分析結果。例如:對學生課堂出勤率分析,可以按專業(yè)查詢、按年級查詢、按班級統(tǒng)計、按課程查詢、按時段查詢,把學校各個院系、各個專業(yè)和各個年級的學生上課出勤率按從高到低排列出來;對教師授課課程的學生出勤率分析,可以列出各個老師所授課程的學生出勤率,并排出名次。對整個學期,或者每個教學月、教學周的出勤率變化,可以從分析結果生成的趨勢圖中看出。

二、基于移動終端的考勤監(jiān)控模型的構建

目前,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因此可以采用無線追蹤技術和室內定位技術,在每個教室安裝一個移動終端采集器,用來識別學生的智能手機的MAC地址,作為學生在教室中的唯一標識和統(tǒng)計指標。具體操作步驟可以分為:數據采集階段、數據分析階段和數據展示階段,其如圖1所示。

1.數據采集階段

部署在教室的移動終端采集器在工作時,會不斷地掃描周邊設備的無線信號[5],當學生、教師進入部署區(qū)域時,移動終端采集器會根據手機等設備發(fā)射的無線信號,識別設備的位置,移動終端采集器捕獲移動終端設備的最長時間間隔為2秒,有效范圍半徑為30M,即兩秒內經過移動終端采集器30M內的無線設備都將被捕獲。

2.數據分析階段

將采集到的移動終端信息進行過濾處理,將每個教室采集到的手機號、手機Mac地址與學生學號進行關聯(lián),結合教務管理系統(tǒng)中的課表信息,按照院系、專業(yè)、年級、班級等不同粒度對學生出勤率進行課程、時段等多維度分析;同時對教師每次授課對應教室的出勤率加以分析計算,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取學生的出勤數據。

3.數據展示階段

根據數據分析階段的分析結果,生成學生課堂出勤率圖表,提供各種方式的查詢和分析結果[6]。例如:對學生課堂出勤率分析,可以按專業(yè)查詢、按年級查詢、按班級查詢、按課程查詢、按時段查詢,可以將各個院系、各個專業(yè)和各個年級的學生出勤率按從高到低排列出來;對教師授課課程的學生出勤率分析,可以列出各個教師所授課程的學生出勤率,并排出名次;對整個學期,或者每個教學月、教學周的出勤率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教學周期內學生出勤率的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個教學周期的學生出勤情況。通過不同的展示方式,學生的出勤情況一目了然。

三、基于移動終端的考勤監(jiān)控模型的應用

通過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大教室、小教室和階梯教室等不同類型的教室中,共布放了81個移動終端采集器。通過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后臺分析和計算,不斷累積數據集,隨著數據規(guī)模地不斷增大,分析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在不斷提高。經過一個學期的數據采集、處理、計算后,得到了全校37個專業(yè)、4個年級、107個班級、174門課程及175位任課教師的學生上課出勤情況,包括出勤率及排名。

根據統(tǒng)計數據,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出勤率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1.學生課堂出勤率分析――按專業(yè)統(tǒng)計、按年級統(tǒng)計、按課程統(tǒng)計、按班級統(tǒng)計

第8篇

關鍵詞:大數據;在線教學平臺;啟示

一、利用大數據對在線教學平臺教學情況進行分析

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例,該課程包括“在線視頻”“在線作業(yè)”“在線實驗”“學習指導”“討論”五大模塊,筆者收集了學生的學習數據,經綜合分析,其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最終獲得課程學分的學生在不同任務方面花費了不同的時間。學習視頻和完成作業(yè)是耗時最多的內容,在實驗與學習指導方面耗時明顯較低。教師可以針對這些不足采取相應的措施,諸如增加課堂實驗、隨堂輔助等。

筆者繼而針對其他指標展開了研究,包括每日的學習人數、基于評估角度的課程指標的訪問量、基于學習角度的課程指標的訪問量,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整個學期的學生訪問情況前段呈平緩態(tài)勢。到了學期末,訪問量明顯減少;對圖3、圖4進行對比,可發(fā)現學習當中涉及課程評估的,學生的積極性都較高。

二、思考及討論

數據分析為新教改提供了一扇廣闊的大門,將在線教學平臺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相結合,能夠深入發(fā)掘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深層次難題。同時,在線教學平臺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教育公平,做到因材施教,成為推動教育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然而,這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夠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因此,在現階段,我們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輔助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手段加以實踐。

1.國家層面

推廣在線教學平臺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網絡設施還不夠到位,國家需要提供更多的財力物力用于網絡鋪設,以確保在線教學平臺能夠更好地在全國得以推廣。同時,國家需要增加在線教學平臺的試點,多調研,出臺更多的法律法規(guī)、行政管理政策,為在線教學平臺活動的推廣奠定基礎。

2.學校層面

學校需要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開設部分在線教育課程,力求符合本校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注重引導教師與學生展開情感的溝通。

3.教師層面

新的在線教學平臺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意識到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正面效應。在制作在線課程時,既要有合理的教學框架,以增強課程理論性,在豐富知識的同時,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力求使課程生動而易于理解。同時,教師需要及時通過在線教學平臺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形成反饋,反哺教學。

參考文獻:

第9篇

1.1研究問題

本研究設計目的在于探索隱喻理論指導下的詞匯教學模式,研究問題集中于兩點:(1)調查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以及英語教師對隱喻的理解;(2)在學習目標語過程中,強調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詞匯教學模式是否比傳統(tǒng)模式更有效。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5位專職英語教師,受試對象為該院會計、電子商務、土木工程等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受試對象被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比組,分別為99和106位同學。研究采用調查問卷和詞匯測試兩種形式:調查問卷由選擇形式的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組成,其中涉及詞匯教學的重要性、詞匯教學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詞匯教學的方法和技巧、詞匯教學的效果以及教師對隱喻的認識、隱喻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等問題,目的在于調查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以及教師對隱喻的理解。詞匯測試包含30道選擇題,每題一分,試題內容涵蓋大學體驗英語第一冊的主單詞和詞組。實驗數據使用SPSS Windows 17.0軟件進行分析。

1.3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預測試此階段,實驗組和控制組的205名同學都參加了預測試。預測試在沒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況下于正常的課堂時間進行,受試對象不能參考字典,需獨立完成。該測試由筆者監(jiān)督完成,時間為30分鐘。第二階段:為期8周的教學實驗詞匯教學在預測試之后一周進行,共持續(xù)8周,由筆者在正常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教學都包括詞匯展示、講解和討論,不同之處在于控制組的教學采用傳統(tǒng)詞匯教學方式:熟悉詞匯發(fā)音,分析詞匯構成,講解詞匯詞性、釋義和常見搭配用法等語用和功能性用法;而實驗組則采用隱喻分析方法:(1)使實驗對象理解隱喻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在中文中有“氣炸了肺”“怒發(fā)沖冠”“氣不打一處來”“冒火”“七竅生煙”“火冒三丈”“怒氣沖天”的表達,而英語中同樣有“She exploded”“Sheerupted”“breathe fire”“Hekeptsmoldering”“addfueltothefire”等類似用法;(2)介紹隱喻的基本概念進而學會分析生活中的隱喻。例如,在TIME IS MONEY這一映射中,invest、cost、 waste、spend等在MONEY概念域中使用的詞匯可以映射到TIME中來: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You’re wasting my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同樣,在TREATING ILLNESS IS FIGHTING A WAR這一映射中,在原域WAR中使用的詞匯也可以應用到ILLNESS的域中來:The body is not immune to invasion. The disease infiltrates your body and takes over. His body was under siege by AIDS. Beating measles takes patience. 第三階段:后期測試后期測試在教學實驗結束后4周進行,仍采用預測試的試題,目的在于測試受試對象對目標詞匯的習得情況和長期記憶。

2研究結果分析

2.1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調查問卷中包含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因此對于封閉性問題采取定量分析,而開放性問題則根據調查對象的回答進行定性歸類從而再定量分析。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仍然占課堂教學相當比重(15%),教師在課堂的詞匯教學中主要涉及熟悉詞匯發(fā)音,分析詞匯構成,講解詞匯詞性、釋義和常見搭配用法等傳統(tǒng)詞匯教學方法。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效果,教師則反映占用課堂時間較多,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者花費大量時間反復記憶但效果不佳、不會正確使用等問題。而對于隱喻的了解,56%的教師表示聽說過(其中36%的教師認為隱喻只是一種修辭手段),僅8%的教師表示了解隱喻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但無人嘗試過課堂上運用。但所有的調查對象都表示如果確實被證明是一種更高效的詞匯教學方法,他們都愿意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2.2教學實驗結果分析

教學實驗數據的收集包括實驗組99名和控制組106名同學在預測試和后期測試中的得分。所有測試都在正常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學生沒有得到任何提前通知,并且所有學生都在筆者監(jiān)督下獨立完成,因此,所有的數據都被認為有效。測試題共有30題,每題1分。預測試目的在于測試學生的詞匯水平,確保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水平沒有明顯差別,并作為對比參考。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預測試和后期測試的結果進行了數據分析,結果如下:(1)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預測試中取得的分數進行描述性數據分析;(2)以分組類型為變量的對預測試成績的單向方差分析和以測試時間為變量的對后期測試成績的單向方差分析。表1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預測試中取得的分數,從兩組取得分數的平均數來看,兩組數據相差不大,而就標準偏差來看,數據也顯示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分數分布范圍接近。表2為預測試的單向方差分析,來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兩個樣本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明顯差異,而F(1,203)=6.574393表明兩組間差異比較接近。因此,從表1和表2顯示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預測試顯示出受試對象在詞匯水平上沒有明顯差別(F(1,203)=6.574393,p=.000< .05)。因此,可以證明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教學實驗開始之前詞匯水平是相當的。

2.3詞匯習得和記憶效果分析

后期測試在教學實驗結束后4周進行,仍采用預測試的試題。后期測試成績的數據分析如下表所示: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詞匯習得和記憶效果的描述性數據分析的數據顯示兩組在詞匯習得和記憶方面的效果不同,控制組的平均值較預測試只有些許提高(分別為預測試的18.43396和后期測試的18.50943),而實驗組的平均值明顯大于控制組(分別為實驗組的21.37374和控制組的18.50943),同時實驗組的后期測試平均值較預測試的平均值也有顯著提高(分別為預測試的17.39394和后期測試的21.37374)。對兩組的詞匯習得和記憶效果的單向方差分析數據也顯示出兩組的明顯差異(F(1,203)=58.97316, p= .000< .05)。因此,基于上述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在學習者習得和記憶目標語詞匯方面,加強隱喻分析能力的詞匯教學模式的效果明顯強于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模式?;谡{查問卷和實驗教學的數據,筆者認為英語詞匯教學現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在詞匯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進行反復閱讀、聽、說從而記憶詞匯或者介紹詞匯搭配用法,講解詞匯的不同釋義、相關語法、詞根詞綴等。盡管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習者短期內記憶詞匯,但是對詞匯的記憶僅限于單個的、孤立的中文釋義,而學習者無法長期記憶和正確使用詞匯,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從認知的角度理解詞匯。而概念隱喻在詞匯教學中的運用更注重從認知的角度去理解詞匯,并能映射到其他的概念域中,因而不僅能明顯增強對詞匯的記憶時間,更提高了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正確使用。

3結語

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