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0:29
導語:在敦煌文化論文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關鍵詞]敦煌藝術;視覺化;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H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19-03
一
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正在機械復制技術和數(shù)字虛擬模擬技術引領下進入海德格爾所言的“世界圖像的時代”。在《世界圖像的時代》中,海德格爾明確了現(xiàn)代社會的兩個基本特質:其一,“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1]這里的圖像具有世界觀的意義,意味著人類理解世界的程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開始以圖像化的方式理解存在,存在者也只有轉化的表象才存在著;其二,這一轉變建立在現(xiàn)代科學的基礎上,尤其是機械技術,這是海德格爾認定的五個現(xiàn)代性現(xiàn)象中最重要的兩個。隨著社會進入被稱為“后工業(yè)”的年代和文化進入被稱為“后現(xiàn)代”的年代,海德格爾的認定不僅被驗證并且獲得了更深入的發(fā)展。其標志就是整個人文社科領域和公共文化領域的“圖像轉向”。[2] 人類體驗上的時空距離被大幅度壓縮,體驗模式由文字轉向視覺與圖像。人們只需要操縱手中的控制面板和鼠標,電子與數(shù)字技術、模擬影像藝術借助網(wǎng)絡信息高速公路就能夠將全球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各類文化內容與社會信息呈現(xiàn)到我們眼前。視聽媒介成為公眾接受、感知和理解文化的內涵、意義、價值的主要通道。我們進入了建立在電子信息技術與數(shù)字模擬技術等高科技基礎上的視覺文化時代。整個社會存在以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視覺景觀方式表達出來?!吧畋旧碚宫F(xiàn)為景觀的龐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轉化為一個表象?!?[3]世界由現(xiàn)代進入后現(xiàn)代也意味著我們的文化由圖像時代進一步發(fā)展為視覺時代。
海德格爾認為,世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后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 “人類活動被當作文化來理解和貫徹……并因此成為文化政治”。 [4]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文化則承載了越來越多的職能。不僅僅是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民族認同等各種公共職能越來越融合為一體,以文化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這是后工業(yè)社會最為鮮明的社會特色之一。各種文化藝術資源既在其自身原有的領域不斷演變革新,也越來越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各國表達自我民族存在的方式和社會經(jīng)濟文化話語權爭奪的前沿陣地。因此,各國文化藝術資源日益演變?yōu)橐环N萬能符號,它們不僅僅在精神領域發(fā)揮其作用,也日益向政治、經(jīng)濟領域滲透,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符號正成為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和軟實力的象征。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主旋律的時代,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正成為國家間實力競爭的主要方式。因此,挖掘具有地方民族、國家特色的文化符號體系,將之轉化為經(jīng)濟載體、發(fā)展成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點正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戰(zhàn)略任務之一。這樣就為視覺文化時代形勢下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在這一社會情境下利用和發(fā)展已有的文化藝術資源,使其更有效地發(fā)揮更深廣的作用,而不只是停留在民族記憶之中。
甘肅是文化大省,坐擁大量的文化藝術資源:伏羲女媧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崆峒道家文化、敦煌文化……可以說,大凡中華文明具有傳統(tǒng)文化形式和文化存在形態(tài)都可在甘肅找到典型代表。如何利用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既是甘肅文化大省建設的一項重要思考題,也是甘肅省各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保護走向現(xiàn)代利用的一個重要命題。解決好了可以推動甘肅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騰飛與跨越式發(fā)展;解決不好文化藝術資源不僅會成為沉重的歷史包袱,甚至還會對其造成嚴重的損害。敦煌文化作為甘肅獨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資源,如何發(fā)掘并利用好其價值,為甘肅省的文化建設和國家文化建設做出表率,就成為目前甘肅文化事業(yè)建設與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敦煌藝術的符號化、視覺化與文化認同問題研究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做出的理論思考,力求在理論研究層面深入探討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視覺時展的可行性與可能性,挖掘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再生之于民族文化建設價值與意義。
一、建立在臨摹基礎上的藝術研究
敦煌壁畫數(shù)量龐大,僅莫高窟就有4.5萬平方米的壁畫遺存。而各時代的壁畫中也是精粗雜糅,如何在大量的壁畫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以之為基礎來分析各個時代的藝術特色,這是作為藝術研究的首要工作。段先生在長期的現(xiàn)場臨摹工作中,注意各個時期壁畫藝術的特征,并對一些代表性作品作過專門的分析,從而總結出了各時期的藝術風格特征。如對早期藝術風格由外來樣式到中原風格的變遷,他著重分析了第249窟、第285窟的表現(xiàn)形式,并對照中原出土的畫像磚及龍門石窟的人物形象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解析了這個時期中原風格與西域風格交織的狀況,為我們揭示出這個時代的藝術發(fā)展趨向。而對于唐代以來的藝術,他以第220窟壁畫來分析唐前期經(jīng)變畫的宏偉構圖,以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等作品來分析初唐和盛唐的人物畫特征。從這些具體分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繪畫形象的深刻認識,來自于長期繪畫的功夫。在他的文章中基本上是通過繪畫形象本身來說明問題,沒有半點空談。因此,可以說段先生長期臨摹的經(jīng)驗,使他在美術研究中能夠發(fā)現(xiàn)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同時也形成了他對壁畫時代風格的領悟。他在《試論敦煌壁畫的傳神藝術》一文中對一些代表作品的精彩分析,使我們得以知道敦煌藝術在美術史上的重要成就。
當然,并不是說研究美術必須要有臨摹的基礎,但是這里想說明的是,段文杰先生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對藝術作品本身作深入的調查和認識,從而把握并領悟作品的特征,從這一點出發(fā)來認識每個時代藝術的特征,并聯(lián)系歷史文化的背景來了解一個時代的美術風格。
二、歷史的眼光
如何從美術史的角度對敦煌藝術進行綜合研究,則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段文杰先生對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是具有開拓性的。
敦煌石窟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時代上的連續(xù)性,從十六國、北朝,經(jīng)隋、唐、五代,直到宋元,延續(xù)1000多年,石窟的開鑿沒有斷絕,而各時代又形成了不同的時代風格。段文杰先生從歷史發(fā)展的宏觀上把握敦煌藝術發(fā)展的脈絡,把敦煌藝術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深入透徹地研究了當時的佛教思想、社會環(huán)境對石窟藝術發(fā)展的影響,并詳實地分析了各時代敦煌石窟藝術的發(fā)展、演變,揭示其藝術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寫出了《早期的莫高窟藝術》、《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藝術》、《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藝術》、《晚期的莫高窟藝術》一組論文。其后又對隋代、初唐時期的敦煌藝術作了探討,發(fā)表了《創(chuàng)新以代雄——敦煌石窟初唐壁畫概觀》、《融合中西成一家——莫高窟隋代壁畫研究》。在《榆林窟的壁畫藝術》一文中,又對一般人了解甚少的榆林窟藝術作了概述。這些論文可以說概括出了一部相對完整的敦煌石窟藝術發(fā)展史。中國在上世紀30~70年代,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中國美術史》的著作,這一階段,由于資料所限,往往借助于古代的畫論畫史,很難接觸到實際作品,又由于傳統(tǒng)畫論中對文人繪畫記述得多,對民間繪畫幾乎沒有記載。在這樣的基礎上作出的美術史,往往也是缺乏具體作品的概念性的記錄。到了80年代以后,不少治美術史的專家意識到全國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各地所存的寺院、石窟中的壁畫、雕塑也是美術史上的重要內容,于是一些新的美術史著作開始增加了對這一類美術作品的述評和介紹,而這一龐大的內容僅僅是添加到了美術史中,如何使之成為中國美術史長河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則有待于各地各種藝術研究的成熟。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正適應了這一需要,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段文杰先生對敦煌石窟各時期藝術的總結與綜合研究成果已被不少大型的美術史著作所借鑒和采用。盡管很多美術史研究者還沒有在著作中對引用別人成果作注釋的習慣,但是只要看他談到敦煌藝術這些章節(jié)的觀點,以及用來說明這些觀點的代表作品圖片,就可以從段先生的論著中找到出處。顯然,以《敦煌莫高窟》(五卷本)為代表的那一組論文對各時期莫高窟藝術的總結是經(jīng)典性的。
三、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的觀念
過去,中國美術研究往往依賴于傳世的繪畫品,而對像敦煌藝術這樣的古代藝術遺跡接觸甚少,往往給人一個錯覺,認識傳世繪畫(卷軸畫)就是中國傳統(tǒng)美術的全部。因此,面對敦煌石窟藝術,如何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則是前人很少做過的事。段文杰先生以他對中國美術理論的深刻把握和對敦煌壁畫的切身體會,剖析了敦煌藝術的本質,他認為敦煌藝術1000年的發(fā)展,體現(xiàn)著中國藝術在吸取并融化了外來藝術風格,逐步形成中國式的佛教藝術。外來藝術的吸收和交融,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并使傳統(tǒng)藝術充滿生機。從十六國北朝到唐宋時期,正是中國美術發(fā)展的興盛階段,敦煌藝術的大量遺存,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中國傳統(tǒng)繪畫講究“六法”,包括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傳移模寫、隨類敷彩、經(jīng)營位置,其中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要表達的最高境界,要達到氣韻生動,要通過以形寫神,以具體的形象表現(xiàn)來體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段文杰先生詳細分析了敦煌壁畫中不同時代對不同人物的表現(xiàn),揭示了敦煌壁畫在創(chuàng)作方面體現(xiàn)出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段文杰先生充分地掌握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精神所在,通過研究敦煌藝術之美,認為敦煌藝術是華夏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是在具有深厚漢晉文化傳統(tǒng),又大量吸收外來藝術營養(yǎng)的沃土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式佛教藝術。
段文杰先生以幾十年臨摹壁畫的深切體會和對藝術規(guī)律的把握,指出了敦煌壁畫藝術通過表現(xiàn)人物的面部表情及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達到傳神的目的,而線描的微妙變化,常常對于人物精神面貌的表現(xiàn)至關重要,因而,敦煌壁畫既有整體的氣勢,又有細部刻畫的出神入化。畫家們之所以達到這種傳神的高度,正是由于他們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他們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規(guī)戒律,大膽地以伎女、宮娃、胡商、梵僧、將軍等現(xiàn)實人物為藍本,并加以概括、提煉,塑造了富有社會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形象。另外,各個時代的藝術家總是按那個時代的審美習慣來塑造人物形象。如西魏時期有“秀骨清像”的造型、“仙靈飛騰,云氣飄渺”的動意,唐代則有“豐肌膩體”、“素面如玉”、健康豐滿的容儀體態(tài)。這些形象特征正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審美心理。
論文摘要 敦煌儒家文獻以寫本為主,不僅有較高的學術和 歷史 價值,還具有濃郁的敦煌地域特色。但是,敦煌儒家文獻作為一個整體類別一直被學界忽視。為了進行綜合研究,首先就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分類。敦煌儒家文獻可分為經(jīng)典、歷史、蒙訓和雜著四大類。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了從十六國到北宋時期多達5萬件以上的經(jīng)卷和文書,其形態(tài)有卷子、冊葉本以及單片紙葉等,多數(shù)為手寫本,也有極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其文字多為漢文,亦有古藏文、梵文等文獻。內容極為豐富,涉及歷史、地理、語言、文學、美術、 音樂 、天文、歷法、宗教、儒典以及數(shù)學、醫(yī)學等等。敦煌文獻的發(fā)現(xiàn),是我國也是世界20世紀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引起了世界的震驚。
這部分參照《四庫全書》史部的分類法,略作調整、改動,可分為正史類、編年類、譜牒類、地理類、詔令奏議類等五類。
正史類,包括敦煌遺書中已發(fā)現(xiàn)的《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史籍殘卷。編年類,敦煌遺書中的編年類史書構成復雜,既有荀悅的《漢紀》、干寶的《晉紀》、孫盛的《晉陽秋》等,還有中晚唐時期在敦煌地區(qū)流傳的孔衍《春秋后語》、李筌《閫外春秋》等。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遺書中還存在數(shù)種不見著錄的敦煌地區(qū)的編年史,如: 由s. 2506、p. 2810、p. 4073、p. 2830 共同組成的“唐朝年代紀”, s. 5693、p. 3721“瓜沙事跡紀”、s. 2252v“兩漢至唐年紀”等,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了敦煌地區(qū)史學著作的編纂特色及地區(qū)史學的特點①。以上這兩類,從編撰指導思想到選材、謀篇,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準繩,以春秋筆法隱惡揚善,維護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節(jié)義等倫理綱常,維護封建正統(tǒng)。譜牒類,家譜、族譜是記載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事跡的 文獻 ,是對家族傳承 歷史 的記載,應該屬于歷史類。敦煌儒家文獻中記錄婚宦、世系的家牒,以及記述同一家族不同時代人物傳記的家傳均屬于此類。地理類,敦煌地理文書,是敦煌遺書中珍貴的文獻之一。主要有沙州、伊州、西州的地理殘志、敦煌地理雜文書、全國性地志、西域行、五臺山行記、姓氏地理書。詔令奏議類,詔令居多,以保留下來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權的詔、敕為主。奏議類文獻比較少見,附于此類。
蒙訓類 屬少兒啟蒙書。這類文獻在敦煌遺書中,數(shù)量不少,可專立一類。內容與儒家相關,包括兒童識字、日常生活常識、 自然 知識和歷史知識、道德禮儀和行為規(guī)范等等的啟蒙教材以及家書、家訓等?!墩撜Z》、《孝經(jīng)》、《毛詩音》、《禮記音》、《爾雅》等文獻,雖然在敦煌地區(qū)也曾被用作啟蒙教材,但從這些文獻的內容和性質來看,不僅僅屬于蒙書,更屬于經(jīng)書,這里不再重出。
蒙書的認定與其范圍的劃分,學術界看法不一,而且有的蒙書與類書糾結難辨,其功用不易區(qū)分。近人余嘉錫在《內閣大庫本碎金跋》中指出了這一點:“諸家目錄接收此書入類書類,蓋以其上自乾象、坤儀,下至禽獸、草木、居處、器用,皆分別部居,不相雜廁,頗類書鈔、御覽之體。然既無所引證,又不盡設詞藻,其意在使人即物以辨其言,審音以知其字,有益多識,取便童蒙,蓋小學書也?!笨梢?蒙書本應列為小學之流,從周至隋,主要以提供學童識字用的字書為主;隋唐以后,隨著蒙學的 發(fā)展 與普及,蒙書的編撰也從單純的識字 教育 中擺脫出來,發(fā)展成為包括識字教育、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等內容豐富的較為完善的體系。由于此類文獻大多通俗鄙俚,史志多不著錄。
簡帛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
據(jù)文獻記載,我國簡帛的發(fā)現(xiàn)、整理和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西漢景帝(前156—141年)末年的孔子故宅壁中經(jīng),但采用近代考古的科學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則開端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迄今將近一個世紀。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簡帛的發(fā)現(xiàn)可謂層出不窮,共出現(xiàn)了兩次大發(fā)現(xiàn)的:一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二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出土簡帛的年代涵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及魏晉。
戰(zhàn)國簡包括五里牌楚簡37枚、仰天湖楚簡43枚、楊家灣楚簡72枚、長臺關楚簡229枚、望山楚簡22枚、藤店楚簡24枚、天星觀楚簡70枚、九店楚簡344枚、隨縣楚簡240多枚、臨澧楚簡數(shù)十枚、包山楚簡448枚、秦家咀楚簡41枚、石板村楚簡4371片、郭店楚簡804枚、新蔡楚簡1300余枚等。
秦簡包括云夢秦簡1155枚(另有80枚殘片)、天水秦簡460枚、龍崗秦簡283枚、木牘1方、楊家山秦簡75枚、關沮秦漢簡500枚、王家臺秦簡800余枚、周家臺秦簡389枚、木牘1枚、青川秦牘1枚等。
漢簡包括敦煌漢簡708枚(或云702枚、704枚)、居延漢簡3500余枚、羅布淖爾漢簡71枚、武威漢簡600余枚、甘谷漢簡23枚、銀雀山漢簡4974枚、武威醫(yī)簡78枚、木牘14方、馬王堆漢簡900余枚、木49枚、定縣漢簡一批、鳳凰山漢簡428枚、木牘9方、居延新簡近兩萬枚、羅泊灣漢簡十余枚、木牘5枚、阜陽漢簡一批、大通漢簡400枚、張家山漢簡2787枚、胥浦漢簡17枚、木牘2方、清水溝漢簡一冊(27枚)、散簡14枚、懸泉置漢簡35000余枚(有字者23000余枚)、帛書10件、紙文書10件、墻壁題記1件、尹灣漢簡133枚、木櫝24方、虎溪山漢簡1000余枚、孔家坡漢簡785枚等。
三國兩晉簡包括尼雅、樓蘭簡牘400余枚、紙文書728件、吐魯番阿斯塔那晉木簡1枚、南昌永外正街晉墓出土木刺5枚、木牘1枚、南昌陽明路三國吳墓出土木刺21枚、木牘2枚、鄂城出土三國吳木刺6枚、馬鞍山出土三國木刺14枚、木3枚、武威旱灘坡出土東晉木牘5枚、高臺晉墓出土木牘1枚、長沙走馬樓出土三國吳簡10萬多枚等。
帛書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幾件帛書、長沙子彈庫楚墓發(fā)現(xiàn)的“楚繒書”、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的帛書1件、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一大批帛書、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帛書10件等。
簡帛的整理與研究碩果累累
隨著大宗簡帛的相繼出土和陸續(xù)公布,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重視。據(jù)粗略統(tǒng)計,近百年來,經(jīng)過海峽兩岸和國外學者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發(fā)表有關簡帛研究的論著數(shù)千種。這些論著大體上可分為簡帛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所謂基礎研究主要包括發(fā)掘報告、圖版、釋文、注釋、語譯、索引、字編、參考文獻和論著目錄等。而應用研究主要是應用新發(fā)現(xiàn)的簡帛資料(包括簡帛文字記載、實物以及器物、遺址、墓葬等),結合傳世典籍研究當時的政治、法律、經(jīng)濟、軍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關系、中外關系、語言、文字、書法等各個方面。前者是前提,后者是歸宿,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正如張政先生為《簡帛研究》題詞所云:“辨析字形,理解文義,璣珠重聯(lián),審系篇題,終成圖籍,補史之逸?!焙啿恼砗脱芯?,大體上是沿著這樣的軌跡進行的。
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敦煌和居延漢簡的整理和研究。首批敦煌漢簡雖然首先由法國漢學家沙畹率先進行整理和考釋,但作出最大貢獻的應該首推我國學者羅振玉和王國維。二人于1914年合著的《流沙墜簡》一書以及王國維后來發(fā)表的系列論文,不僅對每枚簡文分類詳加考釋,而且應用新發(fā)現(xiàn)的簡牘資料,撰寫出許多研究漢代制度和西北史地的論文,尤其重視把敦煌漢簡所記載的內容和漢代烽燧遺址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力圖盡可能恢復漢代烽燧組織系統(tǒng)的原貌。《流沙墜簡》一書的精辟考釋和王國維研究敦煌漢簡的系列論文,不僅為當時的東西方學者所望塵莫及,而且至今仍不失為近代簡帛學的奠基之作。和敦煌漢簡迥然不同的是,首批居延漢簡的整理和考釋,一開始便是由中國學者負責的。起初參加的學者有馬衡、向達、賀昌群、余遜和勞干等人,因為爆發(fā),整理工作中輟。后由勞干一人完成全部整理和考釋,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在南溪石印出版了《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和《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之部》。與此同時,勞干還發(fā)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漢簡的論文?!夺屛闹俊吩谧兺ā读魃硥嫼啞芬粫幕A上,將居延漢簡分為文書、簿錄、簿籍、信札、經(jīng)籍、雜類等六大類。《考證之部》和研究論文則沿用王國維所創(chuàng)立的“二重證據(jù)法”,進一步拓寬了研究領域,在居延漢簡和漢代歷史研究兩個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以前,重要的論著還有《漢晉西陲木簡匯編》、《羅布淖爾考古記》、《新獲之敦煌漢簡》、朝鮮古跡研究會《樂浪彩篋冢》、賀昌群《〈流沙墜簡〉補正》、《烽燧考》、陳盤《漢晉遺簡偶述》、《漢晉遺簡偶述續(xù)稿》和勞干《敦煌漢簡校文》等。
1949年以后,特別是隨著七十年代居延新簡和馬圈灣等敦煌漢簡的相繼出土,居延和敦煌漢簡的整理和研究仍呈方興未艾之勢,在應用簡牘來研究歷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概括地說,在下列六個方面均有重大的突破:(一)、1956—1958年《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和1957年《居延漢簡·圖版之部》的出版,使人們第一次得知貝格曼田野發(fā)掘工作的詳情,并能見到居延漢簡的全部圖版。(二)、1959年出版的《居延漢簡甲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首先公布了破城子、大灣、地灣、瓦因托尼、查科爾帖五地所出的1914枚漢簡所屬的出土地點。1980年出版的《居延漢簡甲乙編》發(fā)表了首批居延漢簡的全部出土地點,這對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冊書復原以及古文書學的研究,均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三)、早在《甲編》出版以后,就有學者曾撰文對《甲編》的釋文進行補正,如陳直《〈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正》、陳邦懷《〈居延漢簡甲編〉校語》、于豪亮《〈居延漢簡甲編〉補釋》等。當1980年《甲乙編》問世前后,又有許多學者接連不斷發(fā)表有關補正釋文的論著,如裘錫圭《漢簡零拾》、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叢》、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補正舉隅》等。從1979年起,為了整理新出土的居延漢簡,謝桂華、李均明曾反復審讀居延漢簡各種版本的圖版和釋文,又得有機會見到尚未公開發(fā)表的居延新簡的簡影,于是將以往諸家釋文逐一進行校訂,最后編撰成《居延漢簡釋文合?!芬粫?,在釋文的準確性上有顯著的提高。(四)、眾所周知,首批發(fā)現(xiàn)的一萬余枚居延漢簡,完整的冊書僅保留下來兩種,即由77枚簡(其中2簡無字)編聯(lián)成的“永元器物簿”和由3枚簡編聯(lián)成的“永光二年候長鄭赦予寧書”僅由此兩種簡冊可知,居延漢簡絕大多數(shù)原本都是用細麻繩編聯(lián)的冊書,出土以后,因為麻繩腐爛斷絕,原來的冊書都變成了一枚一枚的散簡和斷片。為此,森鹿三以為將已散亂的簡牘恢復到冊書的本來狀態(tài),至少恢復到接近原來的冊書的狀態(tài),這是居延漢簡研究的首要前提和基礎工作。當1957年勞干《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出版以后,森鹿三將全部精力傾注到了“通澤第二亭食簿”(簿書)、卒家屬廩名籍(名籍)等簿籍的復原上,率先開了復原居延漢簡簿籍冊書的先河。魯惟一繼承和發(fā)展了森鹿三的這種研究方法,出版了專著《漢代行政記錄》,從居延漢簡中復原出多種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冊書。對居延漢簡的斷簡進行綴合和冊書進行復原,其意義正如永田英正在《漢簡的古文書學研究》一文中所總結的:(1)在居延漢簡中,從全體上來看,簿籍簡牘占絕大多數(shù);(2)簿籍簡牘和它們所記載的內容相應,各自具有固定的書寫格式;(3)所有的簿籍簡牘并不是孤立的個別記錄,而是被編聯(lián)成冊書的;(4)以簡牘的書寫格式為標準,有可能將大量的簡牘歸類集成;(5)隨著簿籍簡牘的移送和傳遞,就有可能形成文書。這就開啟了通往對簡牘進行古文書學研究的道路。(五)1998年,臺北出版了《居延漢簡補編》?!堆a編》彌補了以往歷次刊布的首批居延漢簡的圖版和釋文均未能核對原簡的根本缺陷。為了盡可能為字跡日漸褪色的原簡保留最好的簡影資料,而采用紅外線設備等先進科學技術,使以往用肉眼和放大鏡無法看出或看清的字跡,清晰呈現(xiàn),從而對以往諸家的釋文多有補正,在釋文的準確性上又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六)1994年中華書局出版《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簡牘釋文,下冊為簡牘圖版,除收錄居延都尉所轄甲渠候官治所(7933枚)與甲渠候官所轄的第四部和第四燧(195枚)這兩處遺址所獲的全部簡牘外,還收錄了如下五宗簡牘:(1)1982年在甲渠候官采集的散簡20枚;(2)甲渠塞第四燧采集的散簡67枚;(3)1976年在居延都尉三十井塞次東燧所獲簡173枚;(4)1972年居延地區(qū)采集的散簡7枚;(5)1972年居延地區(qū)采集的地點不明的散簡14枚,合計8409枚。《居延新簡—甲渠候官》的出版標志著居延漢簡從此進入新簡和舊簡結合,進行綜合研究的新階段。 轉貼于
與此相應,在1949年以后,中外學者研究居延漢簡的論著不斷出版問世,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舉。而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大庭修《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出的《敦煌漢簡》上、下冊,則是研究敦煌漢簡的重要論著。
另一方面,七十年代以后發(fā)現(xiàn)的簡帛,諸如云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尹灣漢墓簡牘、郭店楚簡等的研究也緊跟而上。(一)云夢秦簡的釋文公布伊始,便有許多學者撰寫論文。據(jù)臺灣東海大學吳福助教授統(tǒng)計,截至1995年止,已發(fā)表論著近千種。(二)馬王堆漢墓帛書和竹木簡,雖然還有三冊沒有發(fā)表,但經(jīng)過20多年的整理和研究,業(yè)已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帛書《老子》、《黃帝書》既是整理發(fā)表最早的,也是海內外學術界特別關注和研究論著最豐富的兩種帛書?!吨芤住泛汀兑讉鳌繁M管發(fā)表時間較晚,但由于其在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決定,故一經(jīng)發(fā)表,便成為研究熱點。經(jīng)過研究,《周易》經(jīng)傳和通行本大有不同。迄今為止,已發(fā)表的帛書研究成果數(shù)以百計。(三)尹灣漢墓簡牘,僅就其數(shù)量而言,既無法與多達數(shù)萬枚的居延和懸泉置漢簡相比,也遠不如云夢秦簡、敦煌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竹木簡,但因為它們出自生前曾任東??すΣ苁返膸燄埬怪?,不僅內涵異常豐富,而且特殊珍貴。自1993年春尹灣漢墓簡牘發(fā)掘出土以后,連云港市博物館為了將這批珍貴的簡牘及早公諸于世,便迅速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整理,于199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包括全部簡牘圖版、釋文以及文物、發(fā)掘報告、簡牘尺寸索引等在內的《尹灣漢墓簡牘》一書。此外,還發(fā)表了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官文書考證》等專著、論文集、書法集以及論文近百種。(四)郭店楚墓竹簡的發(fā)現(xiàn),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迅速形成國際性的研究熱潮。專著、論文層出不窮,學術會議接連不斷,研究成果豐碩可喜。(五)《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亦已面世。上海博物館收購的楚簡和期盼已久的張家山漢簡也將出版。我們深信這些簡牘定會成為學者們密切關注的新熱點。
簡帛研究的展望
百年來,簡帛學不論在出土、整理還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與此同時,簡帛研究中也存在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資料公布不及時、研究條件滯后、基礎研究工作不扎實等。整理、研究簡牘帛書資料,利用簡牘帛書資料促進古代史研究,現(xiàn)在只是開始,可以說是方興未艾,其深入發(fā)展還有待于將來。今后,這一領域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是:
第一、加快簡帛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出版,縮短從簡帛出土到全部公布之間的周期。目前,許多重要的簡帛資料已出土很長時間,有的長達二十年,卻由于種種原因,遲遲不見公布,嚴重影響了簡帛研究的進程。希望各方人員通力協(xié)作,克服孤軍奮戰(zhàn)的局面,使出土簡帛資料早日公諸于眾。為了使大多數(shù)學者都能接觸到簡帛資料并應用于研究,每一批簡帛資料除了出版包括圖版、釋文的精裝本外,也應出版只有釋文的簡裝本。另外,如同編纂《甲骨文合集》與《殷周金文集成》,簡帛學界應考慮編纂包括秦漢簡帛在內的《簡帛集成》這樣的大型資料匯編,為人們對分散的簡帛資料進行比照和綜合研究提供便利。
第二、借助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改善研究條件。其一,采用紅外線設備,提高簡帛文字釋讀的準確率。其二,加快簡帛資料數(shù)據(jù)庫建設,使所有簡帛資料都能上網(wǎng)進行圖版檢索和全文檢索。這種方式比起手工翻檢來,無論檢索速度還是檢索效果,都要優(yōu)越得多。
第三、加強簡帛資料研究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發(fā)掘報告的撰寫、簡帛文字辨釋、殘碎帛片的拼接、斷簡綴合、簡冊復原、簡帛內容考訂、資料索引等。這方面的工作細微、瑣碎,但它是研究的基礎。有了翔實的發(fā)掘報告,有助于綜合研究的開展。文字釋讀準確,內容理解無誤,研究的結論才可靠。而殘簡碎帛的拼合與簡冊的復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無法利用的片言只語成為一句或一段有價值的資料。完備的資料索引,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掌握每個課題的研究狀況。
第四、加強實證研究,改進簡帛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對居延、敦煌漢簡之類的檔案文書來說,應運用古文書學方法,根據(jù)簡牘的形狀、書寫格式、出土地點和內容類別,建立起古文書學體系,充分掌握每支簡牘的性質,然后作相關研究。應努力綜合所有簡帛資料,與傳世文獻結合,進行更深更廣的綜合性研究。
第五、簡牘帛書資料是寶貴的,但不應孤立地進行研究,必須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融合。簡牘帛書資料的內容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文書檔案學、中醫(yī)藥學、數(shù)學、天文歷法、法律等多種學科,每一位研究者應盡可能的做跨學科研究,不要局限于一個領域。同時,不同學科的專家之間應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關鍵詞]敦煌遺書;《放妻書》;婚姻關系
[中圖分類號]K8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8-0016-02
敦煌遺書中有一類關乎婚姻離異的文書――《放妻書》,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的離婚書。因為唐以前的離婚書皆未流傳下來,因而敦煌《放妻書》的發(fā)現(xiàn)就顯得尤為珍貴。隨著人們對敦煌文獻價值認知程度的不斷提高,學者們對其整理和研究工作日益重視起來,對于敦煌《放妻書》也是如此。迄今為止,學者們對敦煌《放妻書》的整理輯錄和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下文就相關研究成果略加整理和介紹。
對于敦煌《放妻書》的最早介紹和研究,應該是日本敦煌學家仁井田升。他在1941年發(fā)表的《敦煌發(fā)見唐宋時代之離婚書》和 1942年刊行的《中國身份法史》等著作中對敦煌《放妻書》都有所涉及和研究。仁井田升主要是聯(lián)系奴婢《放良書》,論及良賤制度,認為《放妻書》同樣反映了夫妻關系中妻子地位的低賤。這其實是片面地理解“放”字之意?!胺拧痹谂尽斗帕紩分惺恰懊赓v為良”之意,而在《放妻書》中則只是解除原有關系之意。仁井田升的觀點雖然有所偏頗,但他最早向世人介紹了敦煌《放妻書》,其貢獻自不待言。
我國早期的敦煌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四部書的整理研究方面,對社會歷史類文獻涉及很少。直到1983年,我國成立了敦煌吐魯番學會,并舉行了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高國藩在會上提交了論文《敦煌民俗學簡論》,提出了“敦煌民俗學”的概念,人們才對社會歷史、民俗等類的文獻逐漸關注起來。但高國藩在《敦煌民俗學簡論》的婚俗部分并未涉及敦煌《放妻書》,也未討論敦煌民間離婚風俗。1989年,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一書出版,才奠定了國內敦煌民俗學研究的基礎,其中第十三章涉及敦煌民間離婚風俗,主要以S.0343、S.6573(1V)和S.6573(6V)三件《放妻書》和S.5706《放良書》為依據(jù),探討了敦煌離婚是平等式的,離婚不需官方干預。雖然受傳統(tǒng)道德觀念約束,但離婚原因主要為夫妻感情不和。在其此后的著作《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和《敦煌民俗資料導論》中,高國藩也基本持同樣觀點。雖然他對《放妻書》只是進行了初步分析,未與唐代社會風情和婚姻律例等相聯(lián)系而進行深入探討。但畢竟在國內屬首次涉及敦煌文獻的民俗研究,不僅開創(chuàng)了敦煌民俗學研究的新領域,還對以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fā)。
雖然在《敦煌資料》第一輯、《敦煌寶藏》和《敦煌吐魯番社會經(jīng)濟資料集》卷3《契約文書》(1986~1987年)中也涉及《放妻書》的整理和校錄研究,但比較零散。直到1990年,《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二輯中才發(fā)表了當時所見比較完整的7件《放妻書》,即S.0343V、S.5578、S.6537(1V)、S.6537(6V)、P3212V、P4525和P.3730V。這是對《放妻書》真正意義上的專門整理釋錄,為以后相關研究的展開提供了便利。1993年,譚蟬學《敦煌婚姻文化》一書出版,其中的《敦煌婚姻文化真跡匯錄》部分錄有5件《放妻書》,即S.6537(1V)(據(jù)S.5578校錄)、S.6537(6V)、P3212V、P4525和S.0343V。主要依據(jù)《敦煌寶藏》和《敦煌遺書總目》錄文,似乎未參考《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二輯之《放妻書》錄文。并在《敦煌婚姻文化概論》部分探討了敦煌婚姻的離異情況(其中又涉及S.6417V)。作者認為稱離婚曰“放妻”與敦煌當?shù)亓曀子嘘P:首先與敦煌“放良”之風有關,反映婦女地位的卑下,另外和佛教放生等有關。同時指出敦煌《放妻書》反映了和離、兩愿離的氣氛。作者對離婚緣由做了分析,認為其合乎“七出”的條件,主要是夫妻不相安諧、雙方感情不和,還有多謫造成的惡果等。另外,還探討了離婚的程序,即會聚六親,立下《放妻書》。涉及離婚后財產的善后處理,經(jīng)雙方協(xié)商決定。最后,作者認為離婚文書末尾的祝福之詞只是一種禮節(jié)或執(zhí)筆人的良好愿望而已。該書對《放妻書》的內容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基本涉及各個方面,對以后的相關研究影響很大。其后來的專題研究成果《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和《盛世遺風――敦煌的民俗》等著作多繼承和擴展了這一觀點。
1999年,楊際平發(fā)表《敦煌出土的放妻書瑣議》一文,可以說是以敦煌《放妻書》為專門研究對象的開山之作。作者依據(jù)《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二輯的7件《放妻書》展開研究,認為這些文書反映的是10世紀前后敦煌民俗婚姻關系與婚姻離異情況。首先他認為《放妻書》與《放良書》不能相提并論?!斗牌迺穼嶋H上就是離婚書,雖確實反映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但與奴婢放良截然不同,不能相提并論。這其實是對仁井田升有關《放妻書》良賤問題的不同回應。其次,作者分析了敦煌《放妻書》所反映的婚姻離異情況,認為其屬于“和離”形式,并且從《放妻書》都強調宿世姻緣可以看出佛教對敦煌世俗社會生活的影響。再次,作者從《放妻書》所反映的內容判斷其作用是用于戶籍的除附和供再婚之用。最后,作者分析了禮與律令的關系,值得深思。作為以敦煌《放妻書》為專門研究對象的開山之作,楊際平先生對《放妻書》的基本內容、特點及它所反映的婚姻關系和離異情況作了詳細地分析和探討,并且結合唐宋律令進行了論證說明。他的研究比較完整,論點鮮明,對后來的研究影響意義深遠。同年,張艷云在《從敦煌〈放妻書〉看唐代婚姻中的和離制度》一文認為,敦煌發(fā)現(xiàn)的《放妻書》明確反映了唐代婚姻中的和離制度:離婚原因首先是“夫妻不和”;離婚形式是雙方情愿,“請兩家父母,六親眷屬,故勒手書”;立書契約稱《放妻書》或《夫妻相別書》,離婚后妻子可改嫁;對財產分配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等。說明和離形式在唐代不但實行過,并且還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一定的程式,具有積極和進步意義,對后世影響也很大。
1998年,沙知錄校的《敦煌契約文書輯?!芬粫霭妫渲惺珍浟四壳八?,主要是英、法藏的敦煌《放妻書》11件,即дx.3002“親情放書”,P.3220、P.3536“宋開寶十年放妻書”,P.4525“年代不詳留盈放妻孟氏書”,S.0343V、P.3730V、S.6537(1V)、S.6417V、S.5578、和S.6537(6V)六件“放妻書樣文”,P.3212“夫妻相別書樣文”和P.4001“女人及丈夫手書樣文”,是迄今收錄敦煌《放妻書》最為完備者。2005年,劉文瑣以此為依據(jù),發(fā)表《敦煌“放妻書”研究》一文,對《放妻書》的基本格式、時代和內容作了分析,認為它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敦煌民間協(xié)議離婚的“手書”,并具體討論了離異的原因、程序和離異情況的處理等,論調與譚蟬雪、楊際平等人基本一致。最后總結了敦煌《放妻書》的特點即唐宋時期敦煌的離婚情況,認為敦煌離婚文書的存在正好說明當時當?shù)仉x婚的普遍。此后,2009年邵郁《敦煌“放妻書”淺議》一文也依據(jù)《敦煌契約文書輯?!分械?1件《放妻書》,討論了《放妻書》的含義、年代和所反映的敦煌地區(qū)婚姻狀況,認為其反映了敦煌寬松的婚姻環(huán)境和平等的婦女地位、敦煌地區(qū)“夫從妻居”的婚姻生活格局和夫妻對和感情的重視等,基本也是秉承前人的看法。
2008年,王巖華發(fā)表《從敦煌文書淺析唐代和離制度》一文,引用羅鴻瑛主編的《簡牘文書法制研究》中的敦煌《放妻書》5篇,通過分析,得出和離是在官方半介入狀態(tài)下,有效地利用家族關系實施監(jiān)督、保證,使當事人在相對平等的情況下,不經(jīng)過訴訟而達到離異目的的結論。雖然分析比較嚴密,但得出《放妻書》是一種半官方的文件,其格式、措辭已由官方定制,老百姓只是依章辦事,似乎只是臆測而缺少證據(jù)。并不是只有合法才具合理性,合理的東西也有可能合法化。因而也有可能是民間長期使用,約定俗成,因具合理性而得到官方的認可并流傳下來。
雖然《敦煌契約文書輯校》一書也收錄了俄藏дx.3002《親情放書》1件,但沒有相關專門研究出現(xiàn)。2008年,乜小紅發(fā)表《對俄藏敦煌放妻書的研究》一文,披露了俄藏дx.11038《放妻書》樣文一件,并進行了釋錄,內容與英、法藏《放妻書》基本相同,通過二者的比較,討論了唐代民間婚姻觀念的變化,即比較重視夫妻感情、唐代婦女地位有所上升和離婚后婦女的再嫁受到尊重等。并認為《放妻書》本身是一種離婚契約,其作用在于保證離婚的有效性。
2010年11月的一天,甘肅省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收到一封來自美國西雅圖的信。信中,一位叫(Mimi)的女士表達了她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熱愛,尤其是對敦煌藝術情有獨鐘,希望能夠現(xiàn)場觀賞敦煌藝術。樊錦詩被她的熱情打動了,經(jīng)過研究院討論同意,她給回信,歡迎其隨時造訪敦煌。
2011年2月,衣著簡樸的女士如約而至,在樊錦詩的陪同下參觀了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735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15座,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東方盧浮宮”……女士對此驚嘆不已,表示愿意贈送一套兒子設計的文物管理軟件系統(tǒng)給敦煌研究院,樊錦詩被她的心意感動了。
閑聊之中,女士提到他兒子的軟件公司叫微軟,樊錦詩驚訝地道“您是比爾?蓋茨的母親?”女士笑笑說“準確地說,我是他的繼母。”
樊錦詩真沒想到比爾?蓋茨的繼母如此平易近人且作風嚴謹,完全不似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老太太。更令她意外的是,女士還是中國通,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
女士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亞洲史學系,后在愛荷華大學攻讀東方與中國研究碩士,并取得了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是美國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專家。早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工作的時候,她經(jīng)常與中國文物打交道,對中國文化著迷不已。
1985年,她到北京大學學習中文,所接觸的中國人都非常友好,這讓她對中國的印象更好了。學習期間,一位教授給她起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中文名字一一倪密。教授說“倪”是中國人的姓,含義為“邊際”,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即使遠在天邊,也同樣與中國文化保持親密關系”。她非常喜歡這個名字,每次聽到中國人這么叫她就開心。
畢業(yè)于北大考古學專業(yè)的樊錦詩知道了女士的中國情結后,也親切地稱呼她為“倪密”。
她曾將三星堆文物精華請到美國展覽
倪密告訴樊錦詩,2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亞洲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研究。她在北大留學期間研究的課題就是中國古陶瓷,并以此著述通過了論文答辯,后來,她的研究成果被結集成書出版,在美國相當暢銷。
她第一次來敦煌是1998年夏天。當時,她住在敦煌研究院的招待所里,半天看洞窟,半天在圖書館翻閱資料。下班以后,游人散去,她又站在洞窟前靜思懷古,沉浸于歷史的長河中。一周時間,她深深地被敦煌藝術所打動,同時也為這些壁畫和彩塑受到風化、游客增多等因素的破壞而感到痛心。
之后的一天,當她再次回味敦煌藝術的璀璨時,猛然意識到再不盡快采取保護措施,人類將會永遠失去這個無價的歷史瑰寶。于是,她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對敦煌藝術的研究中,為此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心血。此次敦煌之行,就是為了尋求與敦煌研究院進行合作。
樊錦詩感嘆:“難得你對中國文物、敦煌藝術有著這樣一片摯愛之心”
她告訴倪密,敦煌壁畫、彩塑等文物因為建成年代久遠,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空鼓、起甲、疤疹、酥堿、霉變等現(xiàn)象,她對此也感到非常揪心,也在殫精竭慮地想辦法保護。
倪密說她決定去歐美籌措資金,為保護敦煌文物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樊錦詩向她表示感謝,她說:“為保護敦煌文物,我愿意竭盡全力也許你不相信,我曾經(jīng)為了成功借展中國文物,不惜花費幾年心血來爭取”
這話絕非空穴來風。1995年,倪密擔任西雅圖博物館館長期間,收到一位中國朋友寄來的生日禮物一一三星堆文物明信片,她就此對三星堆產生了興趣。實地欣賞了三星堆文物后,她萌生了將其借展到西雅圖的想法,但四川省文物局擔心文物在運輸過程中出現(xiàn)閃失,婉言謝絕了她的請求。她并沒有就此放棄,之后又請基辛格、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和當時任得克薩斯州州長的小布什時任華盛頓州州長的駱家輝等人說情,加上四川省文物局實地考察后認可了西雅圖博物館的借展實力,雙方終于于2000年12月簽訂了借展合同。
然而好事多磨,兩個月后西雅圖經(jīng)歷了50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為了打消四川省文物局的顧慮,倪密想盡一切辦法獲得了美國最權威的地震研究機構一一華盛頓大學地震研究所提供的相關資料,資料分析表明三星堆文物借展西雅圖博物館期間,華盛頓州內及其鄰近地區(qū)絕對不會發(fā)生地震(西雅圖位于華盛頓州),這才保證了文物展如期進行。
2001年5月2日,三星堆文物在西雅圖開展。此次展出了來自中國四川的各種文物共175件,其中包括大青銅立人像、大青銅縱目面具等6件國寶級文物,是西雅圖博物館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文物特展。展覽在西雅圖引起轟動,當?shù)孛襟w評價說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引人注目的文物精品展覽”,是“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盛事”。
正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倪密愿意為保護中國文物竭盡全力。
受繼母影響,比爾?蓋茨也愛上中國藝術
在對三星堆文物和中國古陶瓷進行研究的同時,倪密從不間斷對敦煌文物的研究。2010年10月,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美國敦煌基金會并擔任主席,為敦煌藝術的研究與保護四處籌措資金。2011年2月,她在樊錦詩的陪同下考察了敦煌后,又于5月再次進行考察,從中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和研究資料。
7月2日下午,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進行了一堂以“千古遺珍――敦煌佛窟”為主題的演講。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她以大量詳實的多媒體材料,向聽眾講解敦煌的歷史、壁畫創(chuàng)作的精妙以及這些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維護情況。
她告訴聽眾,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僅莫高窟每年就要接待游客50多萬人,遠遠超出洞窟的接待能力。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敦煌研究院準備修建“游客中心”,中心可以把莫高窟內的壁畫影像設計成3D的形式,讓游客觀看洞窟影像時有身臨其境之感……
她同時展示了河南籍畫家劉劍霞所畫的第248窟敦煌壁畫作品。劉劍霞掌握了把真正的墻面壁畫復制到畫布上的特殊技藝,站在她的作品前,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千年敦煌壁畫,感受經(jīng)千年歲月沉淀后成熟而美麗的色彩。
演講結束后,倪密回答了聽眾的提問,并提供了敦煌管理機構一一中國敦煌研究院的官方網(wǎng)站、美國敦煌基金會、英國敦煌國際項目組織等機構的網(wǎng)址以及所保存的網(wǎng)上資料,聽眾對敦煌文化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
這次講座促進了美國人民對中國文化尤其是敦煌文化的了解。倪密表示,她今后還將舉辦更多的活動,促進世界了解敦煌藝術、保護敦煌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她的影響和熏陶,比爾?蓋茨父子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談到妻子時,老蓋茨最為自豪的就是妻子是一位中國藝術研究專家,他總是對妻子曾經(jīng)出版過中國古瓷研究方面的書籍而津津樂道。每當妻子到中國欣賞文物或參加學術活動時,他都如影隨行,從中也了解了不少中國文化。
關鍵詞:西北方言;下位變體;藏文對音;回鶻字音;西夏材料
中圖分類號:H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2-0100-03
一
在中世紀時期的中國,西北方言被視為組成漢語的一種重要語族。這種方言在西北地區(qū)廣泛使用,作為中國和中亞之間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敦煌、吐魯番及其他中亞等地發(fā)現(xiàn)的吐蕃語、粟特語、于闐語、回鶻語等古代中亞語言文獻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漢語詞匯,從中可以看到那些文獻一般都表現(xiàn)了西北方言的特點。不過,考慮到說西北方言的地域廣大,就可以想象其中一定產生了相當多的變體。遺憾的是,這種變體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對此不夠重視的原因是,這種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缺乏可靠的音韻材料,除了以下少數(shù)幸運的之外:
(1)10世紀河西方言(敦煌): 由于吐蕃文和于闐文中使用了漢語文獻,當?shù)厝藶闈h字作了注音,可以據(jù)此為這個語音系統(tǒng)溯源[1]。
(2)漢字的回鶻語發(fā)音:這廣泛使用于9到14世紀的回鶻汗國中。這種回鶻語發(fā)音是基于各種西北方言的,但又與河西方言的發(fā)音略有不同[2-5]。
(3)12世紀西夏王國里所操的漢語方言:學者們已經(jīng)嘗試用西夏—漢雙語字表《蕃漢合時掌中珠》重構這種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6-9]。
除了上述材料以外,還包括下面的材料:
(4)這種方言反映在823年漢蕃條約碑(即《唐蕃會盟碑》)的轉寫中。這種轉寫顯示的是長安標準語的語音系統(tǒng),可以認為長安方言是西北方言的一種。
在本文中,筆者旨在指出古代西北方言中存在系統(tǒng)的、重要的變體。
二
那么,古代西北方言的主要語音特點是什么呢?我們可以考慮把以下兩個作為其中最顯著的特點:(1)鼻輔音聲母的非鼻音化,m-、n-、η->mb-、nd-、ηg-;(2)鼻韻尾的消失或弱化,-m、-n、-η。像濁音聲母的清化、塞音韻尾(如入聲韻尾)的消失、一系列音節(jié)韻母的合并等變化,和其他的因太細微而沒有被認識到的差異,都不能當作是西北方言的特點。因為在其他方言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特點。然而,濁音聲母的清化值得我們注意。一般來說,所有的北方官話濁音聲母的清化模式應該遵循同樣的規(guī)則。平聲的濁音聲母系列變?yōu)樗蜌馇迦?,而其他聲調(上、去、入聲)則變?yōu)椴凰蜌馇迦?。基本?guī)則概括如下:
三
考慮到現(xiàn)代方言的材料,我們認為上面提到的普遍化的濁音清化模式似乎是有根據(jù)的。這種模式同樣也適用于古代西北方言嗎?在試著重構10世紀河西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時,筆者偶然發(fā)現(xiàn)有兩個獨立的材料,他們的模式相互矛盾。第一個是藏文書寫的漢語佛教文獻《大乘中宗見解》(T),另一個是用于闐文寫的漢語佛經(jīng)《金剛經(jīng)》(Kbr)。這兩個材料都可追溯到10世紀;而且,如果不考慮聲調的差異,可以認為他們用不送氣清音來表示所有的濁音系列。如前所述,其他所有材料都表現(xiàn)出了正常的清化模式。然而,根據(jù)大多數(shù)材料中顯現(xiàn)的系統(tǒng)來重構河西語音系統(tǒng)似乎是準確無誤的。不過,面對這兩種文獻中發(fā)現(xiàn)的反常模式,我們不可避免會對假設在10世紀河西地區(qū)存在一種不合規(guī)范的方言而猶豫不決。眾所周知,客家話是與這一描述擬合的方言之一。據(jù)袁家驊的研究,江蘇省的一些方言,如南通、如皋、泰州等地的方言中也顯示了相似的模式[10]。我們能在山西省聞喜方言的白話層里發(fā)現(xiàn)相同的模式[1]73, 這在今天的西北方言中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例子。然而,這種相似僅限于聲母*b-這一例。值得注意的是12世紀的語音系統(tǒng)。龔煌城、李范文成功地用西夏——漢雙語字表《掌中珠》重構了西夏王國所說的漢語方言,表現(xiàn)出與上述完全相同的清化模式。盡管在重構的方言系統(tǒng)方面,龔氏和李氏的研究還存在著差異,但是,就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而言,他們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12世紀西夏王國所操的這種方言,時間和空間上最接近上文提及的兩種材料。雖然我們還不能認為那些材料反映了存在于西夏王國漢語方言的前身,但是我們研究結果的證據(jù),卻支持在10世紀河西地區(qū)可能存在某一方言。這種方言中四個聲調的古代濁塞音和塞擦音全部變成了不送氣清音。
四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古代濁音聲母因四個聲調的不同而分為兩部分,這是一個與現(xiàn)代漢語北方話共有的重要特點。然而,這與古代西北方言情況并不相同。古代的方言似乎已經(jīng)產生了許多變體。而且,以存在像我們見到的那樣一個重要變體為理由,我們甚至可以懷疑是否存在統(tǒng)一的古代西北方言?!肮糯鞅狈窖浴边@個概念,可能是一個受現(xiàn)代漢語方言分類影響的錯誤觀念。上古和中古時期西北地區(qū)漢語方言的歷史發(fā)展也許比我們所想象的更為復雜?;诨佞X語發(fā)音的漢語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與10世紀河西方言十分相似,但是二者的確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也存在著分歧。因此,漢語方言可能存在另一種變體,生活在吐魯番盆地的中國居民們持續(xù)不停地使用著這種變體。深入研究該問題所能使用的材料極其有限,這使得我們離全面研究古代西北地區(qū)所有方言的距離還很遙遠??紤]到這些因素,目前我們所能做的是通過相關材料的研究和可靠證據(jù)的積累來探討語言變體。
譯者注:本文英文原題為“Phonological Variation among Ancient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Chinese”,刊于波波娃(Irina Popova)、劉屹主編《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Dunhuang Studies: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rch)》,圣彼得堡,2012年,第249-250頁。
參考文獻:
[1]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言[M].東京:創(chuàng)文社(東洋學叢書),1988:33.
[2]高田時雄.ウイグル字音考[J].東方學,70,1985:134-150.
[3]高田時雄.ウイグル字音史大概[J].東方學報,62,1990:329-343.
[4]吉田豐.ソグド文字てされた漢字音[J].東方學報,66,1994:271-380.
[5]莊垣內正弘.ウイグル文字音寫された漢語佛典斷片について—ウイグル漢字音の研究[J].言語學研究,14,1995:65-153.
[6]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問題)[C]//龔煌城著.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2002:243-28.
[7]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問題)[C]//漢藏語研究論文集.2002:282-330.
[8]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母系統(tǒng)的構擬[C]//漢藏語研究論文集.2002:331-377.
1敦煌藝術概況
敦煌,地處北緯40度,東經(jīng)92度,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之重要地標,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敦煌東接河西走廊,西通蔥嶺西域,控扼著玉門關、陽關,正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qū)的佛教中心。敦煌最重要的價值,是那黃沙淹沒不住的敦煌石窟群。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體的代表窟群。從公元4世紀開始,隨著佛教東傳與興盛,敦煌連續(xù)開窟造像,千年不斷,鱗次櫛比的佛窟分布于高15至30多米的斷崖上,形成南北長1680米的石窟群。現(xiàn)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寶藏,創(chuàng)造了聞名于世的敦煌藝術,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藝術寶庫。
2敦煌藝術對德化瓷塑藝術的影響
作為世界上“以瓷塑人”為特色的德化窯,深受敦煌藝術的影響。尤其是作為敦煌藝術典范的莫高窟,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合,敦煌莫高窟的造像藝術,佛像動態(tài)自然、表情豐富、形象逼真,突出表現(xiàn)了人物的形象和氣質,其優(yōu)美的藝術造型以及蘊藏在造像身上的審美理想,具有深沉宏美的特點,對德化瓷塑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1宗教文化的影響
明代中晚期,由于政治的需要和民間信仰的逐漸興盛,以宗教為題材的德化石刻、木雕、泥塑、瓷塑與繪畫藝術也隨之綻放繽紛異彩。德化窯明代瓷塑藝術深受敦煌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德化瓷塑藝術作品,多以敦煌藝術中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藝術形象居多。正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泵鞔尉改觊g,德化地區(qū)就有著名的廟宇十多座,出現(xiàn)了一批繪畫大師和雕塑名匠,如《德化縣志》載:“明,紀廷圣,西關外人,工書法,善畫佛,寫大士影妙相莊嚴,曲肖慈悲三昧,遠近爭寶之?!备鞣N宗教活動盛行,各類繪制工藝融合貫通,使德化明代瓷雕技法日臻成熟,并形成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流派。深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德化民間藝人,世代相傳,不斷涌現(xiàn)出許多陶瓷名家和佳作,以何朝宗、張壽山、林希宗、陳偉為代表的陶瓷雕塑藝術大師,從根植于民間藝術的土壤中汲取創(chuàng)作營養(yǎng),塑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諸如釋迦牟尼、觀音、羅漢、達摩等造像,把德化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
2.2雕塑手法的影響
其次,在瓷塑作品的藝術處理上,充分發(fā)揮了敦煌藝術的“傳神寫意”的雕塑手法,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深深地烙上了敦煌藝術的印記。
眾所周知,敦煌飛天形象,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的,有單飛的、群飛的、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每一個形象都十分豐滿圓潤,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腰姿柔軟,綽約多姿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yōu)美,動感特強,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飛天不僅畫在藻并、佛龕、四披上,還畫在經(jīng)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那么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媚動人。那克服了地心引力的飛動旋律,融雜技、舞蹈、武術等藝術的精華于一身,身體飄蕩的帶紋,佛陀背后的火焰似的慧光,足下波浪似的蓮座,表現(xiàn)出了萬物含生、浩蕩不竭、生機無限的光輝燦爛的世界。
而以明代瓷圣何朝宗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藝術大師,他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充分發(fā)揮了敦煌藝術的“傳神寫意”的雕塑手法,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著意人物外表衣紋的刻劃修飾,線條深秀洗練、柔媚流暢、圓勁有力,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具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等衣紋雕塑處理特點,充分展示出了人體之美。尤其是瓷圣何朝宗,在繼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種流派的創(chuàng)作手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何派”藝術。他所塑造的觀音大士形象,造型工巧,儀態(tài)宛然俏麗,形神兼?zhèn)?既是神,又是人們理想中善與美的化身,達到了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的統(tǒng)一、整體塑造與細部刻畫的完美結合,被稱為“何來觀音”,享有“東方藝術”的精品、“天下共寶之”的盛譽。如泉州海交館珍藏的何朝宗瓷雕作品渡海觀音,其造型儀態(tài)宛然,面目嫻雅秀麗,表情平靜安詳,雙目低垂凝思,被列入最高級的國家藝術珍品。
再者,德化瓷土質地十分優(yōu)良,潔白溫潤、細膩柔軟,揉、捏、塑、雕,可塑性強,用這種瓷土雕塑的瓷塑藝術形象具有內斂、雍容的藝術特性。德化瓷塑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jié)奏和韻律,講究的是行云流水、骨力追風、剛柔相濟的氣韻,充分展示了中國雕塑中線條的靈活性和自由美。這一點,與敦煌藝術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敦煌的壁畫中,端莊、秀麗、慈祥、靜穆的佛陀,以寬容的仁慈,洞察的智慧和撫愛的善情使人們敬仰,看佛像的微笑,嘴角含而不露、高深莫測,如同臉龐的湖面中兩團喜悅的漩渦,以一種藐視一切人間煩憂、苦難、不幸的淡漠、鎮(zhèn)靜和飄逸,使人們的內心平靜下來,從充滿悲傷、慘痛、恐怖、犧牲的人世追求走向內在世界的靈魂洗禮。而德化瓷塑藝術大師以瓷泥為媒介,“運刀如運筆”,通過富有彈性而又豐富多變的線條,或表現(xiàn)飛奔的情態(tài),或表現(xiàn)不同質感,或表現(xiàn)不同體型,或表現(xiàn)不同個性……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瓷塑藝術作品,生動地表現(xiàn)出神仙佛像以及歷史人物等的風度神韻。
3 結 語
山花陶瓷自創(chuàng)辦以來,就高舉敦煌藝術旗幟,汲取敦煌藝術精華,從敦煌藝術寶庫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傳承瓷圣何朝宗雕塑風格,將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融入到古樸雅致的陶瓷雕塑中,融哲學、藝術、人生等于一體,以超凡脫俗的陶瓷藝術,感悟真知、感悟真善、感悟大美,把德化瓷塑藝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斷譜寫瓷塑藝術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敦煌[M].中國傳媒大學
出社,2010,3.
[2] 孫藝靈.淺談宗教與德化陶瓷[J].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
[3] 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葉文程,林忠干,陳建中.德化窯瓷鑒定與鑒賞[M].江西美術出
版社,2001.
[6] 艾紹強.永遠的敦煌[M].工人出版社,2008.
[7] 德化縣志[M](乾隆十二年版).
甘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位于祖國西部地區(qū),黃河縱穿南北,古絲綢之路橫貫東西,境內分布著極為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還有眾多的古城、關隘、石窟等文物古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全省A級旅游景區(qū)達到220家,其中5A級景區(qū)4家,4A級景區(qū)73家,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古跡之一。
“十二五”期間,甘肅省的旅客接待人數(shù)和旅游綜合收入都有了質的飛躍。這期間,甘肅省累計旅游接待人數(shù)52046.5萬人次,比“十一五”增長266.4%,年均增長29.6%;實現(xiàn)旅游綜合收入3180.5億元,比“十一五”增長316.6%,年均增長32.7%。旅游人數(shù)和綜合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實現(xiàn)了“五年翻兩番”,增速連續(xù)5年排在全國前5位。本論文將探討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的甘肅省,通過何種傳播策略逐步提升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影響度。
一、媒介傳播策略
媒介傳播是指以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新媒介等傳播媒介為載體進行傳播的方式。旅游形象的媒介傳播即指傳播者(以城市政府為主)用各種傳播媒介作為載體,通過各種媒介形式,采取各種媒介手段,使用各種媒介方法與城市的內外公眾進行旅游形象相關信息的傳遞、接受和反饋活動的過程。甘肅旅游發(fā)展的媒介傳播主要是運用新媒介載體,其中網(wǎng)絡媒體、手機媒體和移動媒體是傳播中常用的新媒體形式。
自2011年來,甘肅省共投入旅游宣傳資金二億多元,制作高質量的旅游形象廣告片,在國內外重點媒介平臺上投放。先后重點選擇中央電視臺、《讀者》雜志、甘肅衛(wèi)視、中國旅游報、甘肅日報、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北京首都機場航站樓、中川機場、鐵路北京站、北京西客站、上海虹橋站、東航、國航機艙電視、廣州高鐵南站、韓國首爾地鐵站、上海虹橋地鐵站、天安門廣場、香港銅鑼灣、紐約時代廣場LED屏幕等20個主要客源市場影響大、覆蓋面廣、性價比高的廣告宣傳平臺進行長期連續(xù)宣傳。其次加強省內聯(lián)動宣傳,開展全省各市州電視媒體互換互播旅游形象宣傳片工作,積極推進省內各市州之間旅游宣傳資源互換互播,建立起全省旅游聯(lián)合宣傳推廣模式,加大省內各地新興旅游目的地、重大旅游節(jié)會活動、重大旅游投資項目和旅游線路產品的宣傳推廣,協(xié)調各市州在本地電視臺提供旅游宣傳資源,在每天播出午間新聞、晚間新聞和晚間劇場的前后各提供30秒的廣告時段,每天總計提供廣告時長為3分鐘。再次重視網(wǎng)絡媒體宣傳效應,在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及樂途旅游網(wǎng)、騰訊旅游網(wǎng)、藝龍旅行網(wǎng)、人民網(wǎng)旅游板塊、樂視網(wǎng)、攜程網(wǎng)開展甘肅旅游形象宣傳,完善攜程網(wǎng)旅游目的地系統(tǒng),不斷深化與優(yōu)質媒體資源的合作。完善甘肅省旅游局官方網(wǎng)站,創(chuàng)新微信公眾媒介,全省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旅游企業(yè)強化微信、微博、旅游QQ群等自有宣傳平臺建設。
在主動投放宣傳廣告的同時,利用媒介平臺積極與公眾互動,增強傳播效果。通過調查研究游客出行的旅游信息收集習慣,利用網(wǎng)站、微信、微博、手機APP、二維碼、數(shù)字終端平臺等新興媒體手段,以及在機場、車站、三星級以上旅游星級飯店設置智慧旅游宣傳查詢終端,向來甘肅省的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詢服務。同時組織策劃甘肅旅游精品宣傳口號征集、甘肅旅游美文網(wǎng)絡大賽、導游大賽、飯店服務技能大賽、旅游網(wǎng)上博覽會等網(wǎng)絡主題活動,進一步擴大了甘肅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節(jié)會宣傳策略
Ritchie提出了大型活動(Mega-event)的定義:從長遠或短期目的出發(fā)、一次性或重復舉辦的、延續(xù)時間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外界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認同、增加其引力、提高其經(jīng)濟收入的活動。要使其獲得成功,主要依賴其獨特性、地位、具有創(chuàng)造公眾興趣并吸引人們注意的時代意義。
“絲綢之路”是甘肅的特色旅游品牌,為實現(xiàn)“以節(jié)造勢、以節(jié)聚客、以節(jié)促發(fā)展”的目的,通過打造特色品牌節(jié)會來提升甘肅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自2011年起,國家旅游局和甘肅省政府每年舉辦一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jié)”,重點打造“精品絲路?絢麗甘肅”的整體旅游形象和對外開放的國際形象,拓展入境游市場。節(jié)會規(guī)模和影響度不斷擴大,在7月20日落下帷幕的第六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jié)中,更加突出國際性和實效性,共有700余名國內外嘉賓出席了開幕式,其中國外嘉賓超過300名,參會人數(shù)以及旅行商參會規(guī)模均創(chuàng)歷屆之最,全省各地推出了70余項重點旅游活動,涵蓋了旅游展覽、旅游合作交流、體育賽事、精品劇目演出、形象大使選拔等多種類型,全面展示了甘肅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了強有力的旅游宣傳效應,節(jié)會期間全省共接待游客2323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143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4.1%和26.5%。通過舉辦和參與節(jié)會的宣傳策略,很好的提升了甘肅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區(qū)域旅游協(xié)作傳播策略
甘肅省成立絲綢之路旅游推廣聯(lián)盟,通過強化區(qū)域旅游協(xié)作,傳播甘肅旅游形象。甘肅聯(lián)合陜西、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云南、廣西、山東、山西、河南省旅游局(委)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旅游局,成立了“絲綢之路旅游推廣聯(lián)盟”,制作了聯(lián)盟形象宣傳片。與山西省旅游局、臺灣觀光協(xié)會簽署加強旅游交流合作的協(xié)議,參加了中國長城旅游市場推廣聯(lián)盟、中國黃河旅游推廣聯(lián)盟、青藏鐵路旅游推廣聯(lián)盟、中國世界遺產旅游推廣聯(lián)盟和沿黃九省區(qū)黃河之旅旅游聯(lián)盟。通過西北旅游協(xié)作區(qū)和川陜甘旅游協(xié)作會議,積極與兄弟省區(qū)加強區(qū)域合作力度,將優(yōu)質的旅游資源整合起來,進行旅游推廣宣傳,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促進甘肅旅游產業(yè)發(fā)展。
四、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整合營銷傳播主張把一切企業(yè)的營銷和傳播活動,如廣告、促銷、公關、新聞、直銷、CI、包裝、產品開發(fā)進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組讓消費者從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對某一品牌的意志信息,以增強品牌訴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甘肅省通過構建形象宣傳、產品推介和客源招徠三位一體的現(xiàn)代旅游營銷體系,努力實現(xiàn)旅游促銷向旅游營銷的轉變。通過開展旅行社客源市場調查工作,制定出臺了《甘肅省旅游局關于鼓勵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的補貼辦法》,這項市場激勵措施受到海內外旅行商的普遍歡迎。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營銷方式,通過印制“敦煌卡”、《絲綢之路自駕車旅游護照》和《境外留學生甘肅旅游優(yōu)惠手冊》吸引游客,并四次更新拍攝甘肅旅游宣傳片,改進《甘肅旅游指南》和宣傳畫冊,組稿刊發(fā)《人民畫報?甘肅大景區(qū)特刊》,擴大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