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形容氣勢大的詞語

時間:2023-03-14 14:49:52

導語:在形容氣勢大的詞語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關鍵詞: “虎”學 內(nèi)涵 漢英互譯

1.漢語中“虎”學的內(nèi)涵

虎文化是中國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千百年來,中國百姓將“虎”這一概念揉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出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底蘊和五千年的文明傳承。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虎的聯(lián)想有褒貶兩個方面。從褒義方面說,虎英勇大膽、健壯有力、堅決果斷。從貶義方面說,虎兇猛殘忍、冷酷無情。下面我們就這兩方面分別舉例說明。

1.1“虎”的褒義色彩

1.1.1“虎”多用于比喻人的勇猛、威武。

我國古時戰(zhàn)事頻繁,出現(xiàn)了許多詞語形容將領馳騁沙場時的威猛氣勢。比如用“虎將”比喻勇將、勇猛的人;“虎威”比喻武將的威風;“虎豹”比喻勇猛的戰(zhàn)士;“虎旅”比喻勇猛的軍隊;“虎賁”指勇士、武士,如:“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报D―《書?牧誓序》。

現(xiàn)在我們也常用帶“虎”字的詞語,形容人的生機活力、矯健威猛?!盎⑸毙稳萃涠猩鷼?如:“他看著這群虎生生的新工人,感到十分高興。”“虎氣”形容有氣勢,如:“小伙子方臉大眼,瞧著挺虎氣?!?/p>

1.1.2“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其特殊地位,中國人對龍始終抱有尊敬、崇拜的心態(tài),漢語中“虎”和“龍”搭配的詞語,用來表示剛強、有膽魄、有生氣和活力,代表那些才能優(yōu)異、杰出非凡的人。例如:

“生龍活虎”:形容活潑壯勇的姿態(tài),如:“這群小伙子干起活兒來生龍活虎一般?!?/p>

“龍騰虎躍”:形容跑跳時動作矯健有力,也比喻奮起行動,有所作為。如:“工地上龍騰虎躍,熱氣騰騰?!?/p>

“藏龍臥虎”:指隱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

1.1.3“虎”有時用來表示人的體形、身材與姿態(tài)的魁梧、健壯。

“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體魁梧,體格健壯。如:“只見里面有兩個少年大漢迎了出來,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报D―清?李汝珍《鏡花緣》

“虎勢”:形容健壯。如:“這小伙子膀大腰粗的,長得真虎勢?!?/p>

“虎頭虎腦”:形容渾厚雄健之貌。如:“是個年壯力足虎頭虎腦的英雄?!报D―老舍《趙子曰》

1.1.4形容開頭造大的聲勢。

“虎頭蛇尾”:比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如:“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不是我節(jié)外生枝,囊里盛錐,誰著你奪人愛女,逞己風流,被咱都知。”――《元曲選?李逵負荊》

“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前緊后松,有始無終。

1.1.5形容小孩健壯、活潑可愛。

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心靈手巧的老人們還是給孩子們縫制虎頭帽、虎頭鞋、虎形枕,包括給孩子起名,也偏愛“虎妞”、“小虎子”之類,寄予一種美好的愿望,希望他們長得個個像小老虎一樣結(jié)實。

1.2“虎”的貶義色彩

1.2.1“虎”字有“危險、貪婪、兇殘”之意。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文言文中,不乏“虎”這一形象。如:“苛政猛于虎也?!报D―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或問酷吏。曰:‘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报D―《法言》,均喻指虎殘酷、兇暴的本性。“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报D―《易?頤》,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

1.2.2由于“虎”和“狼”有著“兇狠殘暴、貪得無厭”的相似習性,因而兩者搭配更進一步彰顯其程度之深。

“虎狼”:比喻兇惡殘暴的人。如:“虎狼之心?!报D―《史記?項羽本紀》

“如狼似虎”:比喻非常兇暴殘忍。如:“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报D―《尉繚子?武議》

1.2.3用“虎口、虎穴”等比喻“危險的境地”。

“虎口余生”:比喻經(jīng)歷大難,僥幸保全下來的性命。如:“況我本是虎口余生,諸事久已看破?!报D―清?李汝珍《鏡花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危險的境地。如:“不探虎穴,不得虎子?!报D―《東觀漢記?一六?班超傳》

1.2.4“虎”還被用來比喻“惡人、壞事或惡勢力”。

“縱虎歸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養(yǎng)虎遺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后患。

1.2.5形容臉色陡變而露出嚴厲或兇惡的表情。

“虎視鷹瞵”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我們也常用“虎起臉”指露出兇相;“虎”指嚇唬,恐嚇;“虎?!敝竿?“虎嚇”指嚇唬。

2.西方“虎”學的涵義

在崇拜獅子與鷹的西方人眼里,老虎并不是最威嚴的王者,而是代表一種同樣強大但更神秘的力量,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他們看來,“虎”蘊含東方的異國情調(diào),華麗妖艷,精力旺盛,桀驁不馴,像魔法一樣難以捉摸,同時也能激起雄性的征服欲和占有欲?!盎ⅰ眱?nèi)涵了一種驚濤駭浪般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狀的恐怖。18世紀英國天才詩人威廉?布萊克在參觀倫敦塔動物園后寫下《老虎》一詩,它或許就是對西方視角下老虎形象的完美詮釋,兩百多年來傳誦不衰。詩中把老虎既勻稱又望而生畏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竭盡全力描摹深夜莽叢中火焰似燒紅的老虎,贊嘆它的雄厚與威力,贊嘆造化的偉力。

The Tiger 老 虎

By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萊克(郭沫若譯)

Tiger,tiger,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燃燒著煌煌的火光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是怎樣的神手或天眼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造出了你這樣的威武堂堂?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你炯炯的兩眼中的火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燃燒在多遠的天空或深淵?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他乘著怎樣的翅膀搏擊?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用怎樣的手奪來火焰?(節(jié)選)

3.英漢互譯中“虎”學的處理

《牛津英漢雙解詞典》中“tiger”一詞的釋義為“l(fā)arge Asian animal of the cat family,with a yellow-brown coat with black stripes”,延伸義為“fierce,energetic,or formidable person”,強悍的人、勁頭十足的人;勇士。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含義與東方的“虎”學意義相近。然而,在中英互譯的過程中,還是要從其文化根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入手,及時變通,做到形神兼?zhèn)洹?/p>

在英漢“虎”學互譯時,譯者要靈活運用直譯與意譯的方法。翻譯時要善于分析兩種文化的內(nèi)涵和外延,找出兩種文化的異同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生動地生成譯文,使目的語讀者有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理解感受。

3.1采用直譯法

對于能夠采用直譯的詞語,譯者應盡量選擇直譯或?qū)姆g方法,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的風格和味道,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更強。如:“紙老虎”可逐字直譯為“a paper tiger”,由于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國家,“紙”都會被認同為有著易碎易裂、不強韌、不持久的特性。因而雖然稱其為“老虎”,卻是紙做的,其引申義也很自然地表達出來?!安蝗牖⒀?焉得虎子”可直譯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并不會產(chǎn)生任何歧義,通順易懂。英譯后,既保留了源語的本意,又恰當?shù)貍鬟_了寓意,外國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3.2采用意譯法

然而,很多諺語若是只采用直譯很難做到形神兼?zhèn)?。所以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出諺語中的內(nèi)涵、寓意,還需要采用意譯,甚至添加說明解釋的方法。如“母老虎”一詞是極具漢語文化特色的詞,指的是語言氣勢洶洶、讓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女性,要是簡單生硬地譯為“the female tiger”,不免會讓西方人感到理解困難,畢竟他們沒有東方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背景。所以應譯成“l(fā)ioness at home”,這樣就更為地道,也容易讓西方人接受。

由于漢語特定的文化習俗,長時間使用后形成特定的習慣說法,為了用英語表達同樣特定的文化內(nèi)容,必須譯成在英語文化中有相似寓意的語言,所以使用了其它動物詞匯。這類詞匯錯位的翻譯十分常用:諸如“虎”、“龍”等動物在西方的地位并不如同東方,甚至南轅北轍。這樣,在互譯的時候我們就要格外留意。“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帝王的象征,我們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對龍頂禮膜拜;而“龍”在西方卻被認為是邪惡的,龍在基督教、猶太教中被認為是惡魔的象征,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英文報刊將“亞洲四小龍”譯為“Asian four tigers”,而非“Asian four dragons”。這樣一來,東方人心中的“龍”,與西方人所說的“tiger”就同有“強勁、雄起”之意了。再比如,漢語中的“虎”在英語中常用 “l(fā)ion”表示,而非“tiger”,這與兩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地理特征是分不開的。西方的百獸之王是獅子,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國旗是以獅子為圖案,代表著勇敢和莊嚴;出產(chǎn)的動畫片《獅子王》以獅子作為塑造對象,卻并沒有“虎王”一說;埃及金字塔也是獅身人面像;還曾將中國形容為“東方睡獅”……因此,我們也就有了一系列“獅假虎威”的語言用法:“攔路虎”譯為“a lion in the way/path”;中國的俗語“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英語中對應語為“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獅子)另外,虎狼一家,有時也會將“虎”譯為“wolf”,例如:“狼吞虎咽”(wolf down);“騎虎難下”(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在英譯漢時,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則,例如“work like a tiger”就可以直接翻譯為“生龍活虎地干活”,這樣就足以表達它要傳達的意思。而英語有關“獅子”的習語譯成漢語時也常用“虎”來代替,如:like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另外,an American tiger譯為“美洲豹”,并非“美洲虎”。

因而,翻譯時我們應根據(jù)需要,將源語中的“虎”語或刪除,或補充,或用相對等的詞匯充分表達出來。由于翻譯手法的靈活性,并沒有必要拘泥于一種翻譯手法。對于同一條詞語,只要能傳達出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翻譯時就既可采用直譯,又可采用意譯,或者二者結(jié)合。

4.結(jié)語

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與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每個民族心理特征的表現(xiàn)方式不盡相同,相同的動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蘊。掌握各民族詞語的不同文化背景、深層含義及其差異所在,對于我們進行跨文化交流起著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3]韓作黎.新華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孫艷.論英漢名詞性動物隱喻的文化異同及翻譯[J].時代教育,2008,(4).

第2篇

關鍵詞:電視專題片 解說詞 修辭藝術

作為有著鮮明“中國特色”的電視節(jié)目類型,電視專題片早已從傳統(tǒng)的帶有宣教腔的宏大敘事轉(zhuǎn)向?qū)Α翱梢曅浴薄ⅰ肮?jié)奏性”、“故事性”等的追求。在追求對畫面語言組成細節(jié)和聽覺語言組成細節(jié)的表現(xiàn)中,解說語言形式美感和聽覺美感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解說詞的修辭不但能帶來語言美感的外在體現(xiàn),也能帶來專題片或“興奮點”的匯聚。

一.比喻

比喻是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它通過用和某事物有相似之點的另一個事物來進行描寫或說明,引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人們對這個事物的理解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在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艱澀為淺顯,化平凡為新奇,化樸實為生動情趣,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帶來良好的聽覺效果。

1.喻體和本體貼切契合,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

在比喻的修辭手法中,表現(xiàn)的對象叫“本體”,作比的事物叫“喻體”。電視畫面語言以其真實直觀的呈現(xiàn)激發(fā)了觀眾的接受興奮,貼切恰當?shù)谋扔鲃t最大限度增加了畫面的思維附加值,使其心理從認可走向共振。在近期熱播的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3集轉(zhuǎn)化的靈感中,作者這樣來形容云南人家制作的食物:“一直向南,幾千公里外的云南,幾乎是同樣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轉(zhuǎn)化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風干,像是掛起了巨大的風鈴?!比樯缺恍稳轂榫薮蟮娘L鈴,不但外形的相似性極為貼切,其內(nèi)蘊也有高度的契合。風鈴倚賴大自然的風而靈動和帶來好運,乳扇同樣要仰仗大自然賜予合適的溫度、濕度才能完成自身對人類的貢獻。

2.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

電視是聲畫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這決定了電視解說詞自身形態(tài)的不完整性和非獨立性,所以電視解說詞要“點睛”,而不是“畫龍”。但是總有一些不具備形象性的問題、無形的信息等等,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恰恰可以變抽象為具象,合理“鑲嵌”。在電視專題片《蘇園六記》第一集《吳門煙水》中,創(chuàng)作者這樣來描繪作品、拓片和詩作:“如果說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這些拓片則是含義悠長的。它恰像詩人出于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眷戀,才在那烏黑的青絲之中,漸漸生出的根根白發(fā)。正因為置身于吳門煙水,詩人的靈感之舟,才劃入了中國詩歌的河流?!彼炎髌繁茸魃畹耐仄?,把拓片比作青絲中的白發(fā),把詩人寫詩比作靈感之舟劃入詩歌的河流,這樣的比較把抽象的意象具象化,把平凡的意象詩意化,可謂一處妙筆,點石成金。

3.渲染氛圍、營造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傳統(tǒng)的重要范疇,抒情性作品營造出的那些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蘊和境界,那些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獲得蘊藉雋永、余味無窮的美感。在電視專題片《蘇園六記》《吳門煙水》中,創(chuàng)作者這樣來形容吳文化:“歷史的頹垣早就埋沒了吳宮花草,吳門煙水里,也已不見了唐朝的漁火江楓。但范成大筆下的菜花卻依然是金燦燦地開著。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飛舞,飛舞在每一個蘇州的春天。”創(chuàng)作者將抽象的吳文化分解為具體可感、似曾相識的吳宮花草、吳門煙水、漁火江楓,這些被賦予了地域文化色彩的符號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卻終將逝去的歷史畫卷,營造出略帶傷感、令人追憶的情緒氛圍,而菜花蝴蝶,“金燦燦地開著”,“飛舞在每一個蘇州的春天”又帶給觀眾無限感慨:吳文化仍然有它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那一部分,它們終將長盛不衰。

二.排比和反復

排比是把結(jié)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lián)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通過排比,可以使句子結(jié)構整齊勻稱,韻律協(xié)調(diào)且有節(jié)奏,形成一唱三嘆的獨特抒情意味,而且還能豐富語意,使表達的情意得到加深。最終增強電視片的氣勢和感染力,收到特殊的藝術效果。

在《蘇園六記》之《蕉窗聽雨》中,創(chuàng)作者這樣看待園林的窗戶:“以園林的窗戶為畫框,你看不盡桃紅柳綠的嫵媚,看不盡煙鎖重樓的迷蒙,看不盡竹影梅風的爽朗,看不盡冰清玉潔的玲瓏?!蔽牟伸橙坏乃木渑疟?,一氣呵成,帶來繁復的意象,強大的氣勢和強烈的聽覺沖擊,激發(fā)感情,引人共鳴。

反復是指為了凸顯某種感情,強調(diào)某種行為而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它和排比的區(qū)別在于側(cè)重點的不同,前者在重復的詞語或句子上,后者則以結(jié)構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排列使用形成強烈的氣勢和特殊的感情。

劉郎拍攝的專題片《情醉湖山》中這樣展現(xiàn)江南的湖:“南北湖的每一天,都是被一聲雞啼喚醒的。這一聲嘹亮的雞啼,不僅喚醒了清晨,同時,也喚醒了春天。水中的蝌蚪被喚醒,它們在湖水中歡快地浮游;村邊的菜花被喚醒,它們在陽光下茂然地開放;花間的蝴蝶被喚醒,它們在春風里盡情飛舞;山坡的毛筍被喚醒。它們在竹林中破土而生。這便是我們的南北湖?!痹谶@段解說詞中,“被喚醒”多次出現(xiàn),伴隨著不斷增強的語氣和語勢,不厭其煩地展現(xiàn)大自然不同的生物被喚醒的狀態(tài),也在觀眾心理上反復形成沖擊。同樣,在《舌尖上的中國》第4集《時間的味道》中這樣寫道:“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這種回環(huán)起伏的節(jié)奏美和延伸感配合著不同的電視畫面,加深或放大著一種復雜的感情、一種千回百轉(zhuǎn)的感慨。

三.移就和粘連

移就是將原屬于甲事物性狀的語詞移來描寫乙事物的性狀,或者說是把人對甲事物的感受或詞語用到乙事物上去。和擬人相比,移就是拿本來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詞語用來修飾其他事物,而擬人則是把無生命的非生物和有生命的生物當作人來描寫?!渡嗉馍系闹袊返?集《廚房的秘密》中這樣形容中國廚師:“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睆恼Z法上講,很難說廚師做菜“爐火純青”,但這種移就修辭的運用,將做菜形容為“水火交攻”的把戲,從而具有了“爐火純青”的可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而且更具修辭的美感。

粘連指利用上下文聯(lián)系,把運用到甲物的詞語巧妙地運用到乙物中,它與移就的區(qū)別在于移用修辭主要用于上下文的聯(lián)系,而粘就的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動詞上?!短K園六記》第一集《吳門煙水》中有這樣的解說:“歷史的織錦織到了宋代,特別是織到了蘇州這一段,便特別精細起來,因為它不僅織進了宋詞的花草,織進了宋詩的田園,而且還織進了蘇州的私家園林?!币粋€“織進”不僅將歷史的演進生動呈現(xiàn),也巧妙地將蘇州園林的地位同宋詩宋詞等同起來,這種粘連修辭的運用讓人覺得實在形象而精當。

四.提問和設問

提問和設問都是將明白確定的語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都是為了強調(diào)掀起語言的波瀾,都起到了加強語勢,增強節(jié)目的節(jié)奏感、引人深思等作用。不同之處在于設問是提出問題后接著進行回答,有時是無疑問而答,有時是自問自答,而提問則不一定回答。

《蘇園六記》第四集《蕉窗聽雨》這一段運用了提問的修辭:“欣賞蘇州園林,就需要有一種獨到的眼光,這獨到的眼光,便是每個人心中的漏窗。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光影?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構圖?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視角?是不是你也留意了這樣的景深?園林,原本就是一種精細的藝術。欣賞園林,也原本就是發(fā)現(xiàn)精細?!边@一大段提問氣勢非凡,引人深思。

《話說長江》第11集《天生赤水》中則大量運用了設問的修辭:“今天,赤水河美酒的身世對許多人仍是個謎。美酒為什么出在這里?特別是酒巴中極品的茅臺,它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接下來的篇幅中則將答案一一道來。而在“這里為什么盛產(chǎn)美酒呢?這是連當?shù)厝艘搽y以說清楚的事情,對于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釀酒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這一段中,其自問自答更起到了制造懸念,強調(diào)觀點,節(jié)奏變化和波瀾起伏的重要作用。

在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的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還有頂真和回環(huán)、諧音和雙關、引用和反語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電視解說詞更具藝術的美感,呈現(xiàn)出特殊的聽覺效果,使電視專題片創(chuàng)作煥發(fā)更豐富的意象,傳播更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高峰《對電視解說詞的解說》,北京: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

[2]徐航州《電視解說詞寫作》,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劉效禮《電視紀錄片獲獎作品--解說詞暨論文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版。

第3篇

【關鍵詞】非常 程度 對比

一、引言

中日兩國語言之間存在很多的意思相同、用法相近的同形近義詞,這為中日兩國的語言學習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這些“同形近義詞”中有很多詞語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詞義和用法上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一變化常常使兩國的語言學習者未能理解和把握詞語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原封不動的按照本國語言的使用習慣來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匯,導致在對話中給聽話人造成誤會、誤解乃至不愉快等。本論文主要以中日同形近義詞中表示程度的詞語“非常”和「非常(に)為中心,通過中日例句以及例文比較,試圖探明兩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二、詞性和詞義

根據(jù)上表內(nèi)容,從詞性方面來看漢語的“非常”不具有名詞詞性,其形容詞詞性可以與日語的「非常的意思相對應。而且,漢語“非?!弊鳛楦痹~是的作用和意思于日語「非常的副詞和形容詞性相近,主要用來表示程度情況。但是,從詞義的角度來看,漢語“非?!弊鳛樾稳菰~可以表示異常、特殊等的意思,日語「非常作為名詞,可以表示緊急狀態(tài)。

三、中日對比

關于漢語中的“非?!?,武振玉(2004)曾提到,“‘非?!且粋€述賓詞組,表示‘超出正?!峭瑢こ!活愓Z義,而后逐漸虛化成表示程度的副詞――‘非?!?,該用法最初出現(xiàn)于我國南北朝r期。(中略)程度副詞‘非?!饕切揎椥稳菰~和心理動詞,這是古今一致的。(中略)主要修飾具有積極色彩義的詞?!倍照Z中的「非常,森田(1995)論述道,“「非常に是漢語詞、因此在文章中出現(xiàn)較自然,而在平時的會話場面中出現(xiàn)則顯得不是很自然合適。(略)「非常に用來客觀敘述事物發(fā)展的程度、關于評價屬于中立的詞語”。

因此,筆者在對比過程中以中日兩國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魯迅的《吶喊》和夏目漱石的『坊ちゃん(《哥兒》林少華譯,中國宇航出版社)為語料,將原文中出現(xiàn)的「非常

(に)和“非?!比砍槌?,進行比對。隨機節(jié)選部分例句,其結(jié)果如下。

《吶喊》魯迅

例:覺得非常之慢(どんなに待ちhしかったことか)

N顯出非常得意模樣(Nはひどく愉快そうな子であった)

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險(七斤にとっては非常に危な事Bなのだ)

事情自然非常重大(事Bは非常に重大で)

非常憂愁(心配のあまり)

總是非常模糊(どうもひどくぼんやりしてしまって)

非常高興(ひどく上C嫌になっていて)

買賣非常好(とても繁昌している)

不由的非常出驚(思わずあっと@いた)

非常難(とてもおにもなりません)

使我非常氣悶(ひどく荬めいるのだった)

使我非常的悲哀(私をたまらなく悲しませた)

非常正確(非常に正_である)

興高采烈得非常(彼のりきりようといったら?大浹勝玀韋坤盲浚

非常渺視他(非常にX蔑していた)

非常武勇(ひどく勇敢だった)

非常嚴(きわめて格であった)

非常“媽媽的”的事情(まったく?くそッ? といいたくなる事件)

非常驚喜(@喜の聲をkした)

非常之以為然(心から感服して)

非常之清高(非常に高だ)

非??欤à袱膜怂伽盲浚?/p>

非常多(隨分はってる)

非常感激(すっかり感激して)

原文中出現(xiàn)的“非?!惫?4例中,對應漢語的“非?!?,日語譯文為「非常(に)的5例、譯為「ひどく的5例,譯為「とても的2例之外,也有很多「どんなに「あまり「大洹埂袱わめて「まったく「隨分「すっかり等的說法。同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像「あっと@いた「たまらなく「gに及び「心から感服して「@喜の聲をkした等完全不對應或是意義用法差別說法。由此,可以看出從中日兩種語言在表達程度時,重視文章全體的基調(diào),在文章情節(jié)展開的基礎上靈活變化表現(xiàn)形式。同時,漢語的“非?!痹谖恼轮兄饕鳛槌潭雀痹~來修飾形容詞或是動詞,與之對應,日語中表達程度的副詞的用法相對更加的靈活多樣。另外,根據(jù)情況不同,程度表現(xiàn)也可能不翻譯。

『坊ちゃん(哥兒)夏目漱石:

例:おれを非常に可郅ってくれた。(十分疼愛我)

非常に失望した容子(顯得非常失望)

非常に荬歟à)かるそう(十分敏感,坐臥不安)

非常な荬牽ㄆ勢洶洶地)

非常に迷惑する(非常為難)

非常に腹が立った(心里異常氣憤)

非常に嬉しかった(欣喜非常)

非常にLいもんだ(一封極長的信)

非常に殘念がった(都不頂用了)

非常に殘念がられたが(分外遺憾)

非常に骨が折れる(異常辛苦)

非常に痛かったの(一直痛不可耐)

原文中出現(xiàn)的「非常(に)共12例中,「非常(に)作為書面語出現(xiàn)較多,與之相對應的譯文中,「非常(に)分別被譯成“非?!?例、“十分”2例、“異?!?例以及“極”、“分外”等的程度副詞。同時,也出現(xiàn)了“痛不可耐、氣勢洶洶”這樣靈活歡快的表達方式。

在整篇文章的中日對比中,以“あとからお母(っか)さんが泣きついても、自分が判に行っても役に立たなかったと非常に殘念がった。U文:事后無論他母親苦苦哀求,還是他自己跑去商量,都不頂用了?!睘槔?,「非常(に)副詞用法沒有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來,這次從文章整體以及前后結(jié)構來把握內(nèi)容和表達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梢哉f,對于日語中程度副詞「非常(に)的使用,漢語中與之對應的表達方式更加的靈活自由,有時意味深長有時令人驚喜。

四、結(jié)語

本論文對于中日兩國的同形近義詞“非?!焙汀阜浅?/p>

(に)進行對比,并重點將詞性以及詞義、譯文的表達方式進行對比,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1)日語的「非常(に)可以作為名詞、副詞、形容詞使用,而漢語的“非?!敝饕鳛樾稳菰~和副詞。(2)由于日語的「非常(に)是漢語詞,主要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而漢語的“非?!边m用范圍相對廣泛,不受局限。(3)通過比較中日文章的原文和譯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表示程度時,日語有相對偏好副詞、且副詞種類較多的特點,與之相反,漢語并不僅限于副詞的使用,并可以采取更加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

中日兩國可以說“同文同種”,日語中文字的大多數(shù)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對中日兩國的語言學習者而言,漢字是優(yōu)勢也是劣勢,由此中日之間相關同形詞的研究就更@得尤為重要。本論文由于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方面受限,并沒有更深層次的接觸到關于“非常”的詞義和活用等的問題,另外由于程度副詞方面還存在很多如「多少、少し、超、O這樣的同形近義詞,因此今后應繼續(xù)擴大研究對象和手段,探求中日間程度表達的特點和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森田良行.基A日本Z辭典.1995.

[2]森田良行.日本Zの點[M].拓社,1995.

[3]夏目漱石.林少華,譯.哥兒[M].中國宇航出版社,2013.

[4]田和真o子.程度副~のu性をめぐって.宇都m大學教育學部o要.2011.

[5]武振玉.程度副詞“非常、異?!钡漠a(chǎn)生與發(fā)展[M].古漢語研究,2004.

[6]于全有.一種非常值得注意研究的“非?!闭Z言現(xiàn)象[J].語言文字應用,2000.

第4篇

大家好!

在我們現(xiàn)在站著的地方,曾有一個令人為之震驚的自然界的杰作,可如今,它已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只有深深的遺憾以及無限的悔意??它就是塞特凱達斯大瀑布。

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如今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昔日的光輝已不復存在。那往日奔騰萬里,滔滔不絕的雄渾氣勢成為了往事。“往事”這一個詞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這個詞語意味著什么?大瀑布的“死亡”!過去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曾是那么壯觀美麗,洶涌的河水緊貼懸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特別是在每年的汛期時,大瀑布的氣勢更是雄偉壯觀。每天,86400萬立方米的水源從瀑布的頂端飛騰而下,竄入無底深淵,激起萬朵金蓮,直入云宵。那瀑布的奏鳴聲震耳欲聾,能帶給人濃濃的自然氣息,讓人賞心悅目。同時,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對我們巴西和鄰國巴拉圭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了它,我們有了穩(wěn)定的旅游收入;也因為它,兩國在世界上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可是,在經(jīng)歷了兩次電力能源危機后,為了提高國民生產(chǎn)總值,為了滿足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我國政府決定與盟國合作,在巴拿馬河上修建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電站建成之初的確成為了巴西和巴拉圭人民的一大驕傲,因為它是世界第一大電站,但是,水庫蓄水卻直接葬送了塞特凱達斯瀑布年輕的生命,使它在群上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細流順著山勢向下流動,隱藏于巖石之中,磅礴的氣勢已消失殆盡。如今,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如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形容枯槁。

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枯竭帶給了周圍的生物滅頂之災,這一點要歸根于我們?nèi)祟?。瀑布水源的減少使動物找不到可以飲用的水源,在陽光的暴曬下逐漸死去。少量的珍惜動物更是難逃一劫。河邊以及懸于瀑布上的各種植物遭到砍伐,早已見底,只剩下裸露的土地。被子植物受不住陽光的暴曬,紛紛枯萎焦黃,遠離故土。瀑布的干涸只是一個表象,而被我們傷害更深的是瀑布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些后果是當初我們這些決策者沒有與料到的,沒有想到我們在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后,卻又人為制造了另一個惱人的問題??墒牵F(xiàn)在后悔已晚。修建伊泰普電站歷時16年,耗資170多億美元。盡管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卻破壞了自然的和諧。可如果開閘放水,讓瀑布恢復往日的雄風,卻意味著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也同時被我們拋進了大海。面對這慘痛的教訓,兩難的境地,我希望所有人都和我一起記住一句話:“如果人類不從現(xiàn)在起保護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那人類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p>

女士們,先生們!大瀑布的悲劇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xiàn)在做起,保護自然環(huán)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吧!

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安息吧!你那清煙薄云般的身姿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第5篇

成語中國虎文化聯(lián)系

一、成語與文化的聯(lián)系

1.成語的價值與意義

漢語成語是漢語的精華之所在。成語是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各個時代的人們都應用語言進行交際,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現(xiàn)象經(jīng)引用或反復加工,便逐漸趨于定型,凝結(jié)為成語而流傳下來?!耙欢ǖ拿褡逭Z言都會在其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與其文化傳統(tǒng)密切關聯(lián)。”“成語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人們認識的結(jié)晶“是漢語中歷久不變的鉆石”,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

2.成語與虎文化間的關系

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虎文化一直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人們敬虎,愛虎,并通過成語這一語言形式,將其承載,傳播,使虎文化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不斷流傳,永葆活力。虎文化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只是一個門類,但就是這種常見的動物,在與人們的想象力和情懷結(jié)合之后,便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巨大的物質(zhì)能量,這是令人驚嘆不已的?;⒆怨啪褪侵腥A民族的圖騰崇拜物之一,至今在我國許多民族的故事傳說、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存留著一些崇拜虎的遺跡,如在彝族信仰中,母虎、公虎和幼虎都是推動地球運轉(zhuǎn),使太陽發(fā)光,創(chuàng)造人類的巨靈?!盎ⅰ弊衷凇墩f文解字》中描述為“山獸之君。從虍(虎文也。凡虎之屬皆從虍),虎足象人足。凡虎之屬皆從虎。”如虓:虎鳴也。一曰師子。從虎九聲。虩:《易》:“履虎尾虩虩?!笨謶?。一曰蠅虎也。通過這些現(xiàn)象,我們不難看出“虎”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權威,力量以及勇猛。下面讓我們從詞匯層面,通過對含有“虎”字成語的分析,來展現(xiàn)中國虎文化的內(nèi)涵與魅力。

二、虎字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

1.“虎”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征

長期以來,“虎”一直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征,它的形象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如我們所熟知的成語:虎頭燕頷: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逗鬂h書·班超傳》“燕頷虎頸,飛而食肉?!被⒉烬埿?龍行虎步:原形容帝王的儀態(tài)不同一般,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tài)。出處:《宋書·武帝紀上》“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此中的虎無不是指代著帝王將相或是英雄豪杰,體現(xiàn)著強大和權威,以及我民族對于權威的認同和敬畏。

2.“虎”象征軍人的勇敢和堅強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于象征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如虎將、虎臣、虎士、虎師、虎威、虎步等詞語,讀上去就有一種不凡的氣勢。如龍精虎猛(釋義: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揚。出處: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沒睡覺到如今還是龍精虎猛,表現(xiàn)了兄弟姐妹們對地主的仇恨?!保報J虎步(釋義:龍高大的馬,古稱八尺以上的馬為龍;驤馬高揚著頭的樣子。象龍馬昂首,如老虎邁步。形容氣慨威武雄壯。

3.“虎”代指危險兇惡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釋義: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踞龍盤(釋義:形容地勢雄偉險要。同虎踞龍蟠。出處: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三、聯(lián)系文化研究成語

聯(lián)系文化來研究成語,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際應用價值。在理論上,“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得以構建和傳承的形式和手段;文化有無時無刻地不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和決定性影響?!彪x開了文化的虎字成語,就像一張掛起來的虎皮一樣,空有其表,雖然讓人敬畏,崇拜的精神已經(jīng)不在了。在實際學習生活中,一是可以使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成語,抓住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精髓;二是可以幫助學習和研究漢語的外國人,從文化的角度掌握中國成語,掃除學習漢語的文化障礙,有利于東西方溝通交流。

四、結(jié)論

虎文化是我們民族靈魂中的一部分,我們敬虎,愛虎,更將它與我們語言中的奇葩——“成語”巧妙融為一體,使成語成為虎文化的一個載體。二者相輔相成,使它們在中華千年文明中源遠流長,不斷豐富。我們在研究成語與中國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將二者緊密聯(lián)系,通過成語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通過文化從內(nèi)涵上真正理解成語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侯志超.漢語成語的文化特色.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吳積才.中國虎文華.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3]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9.

[4]陳殘云.山谷風煙.人民出版社,1979.

第6篇

一、旅游外宣資料及目前英譯本存在的問題

旅游外宣資料覆蓋面較廣,主要包括旅游景點中的英文解說詞,旅游產(chǎn)品中的英文說明書,中英文廣告和企事業(yè)單位介紹以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的英文介紹(紀錄片、畫報、雜志和報紙),[2]這些英譯資料都值得研究,但其中旅游指南和景點介紹的翻譯尤為重要,以下將以此為重點進行探討。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外宣資料不同于文學作品,它具有強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譯的意圖就是要讓國外旅游者讀懂看懂,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方面的信息。相比中國的旅游資料,英語旅游宣傳材料大多行文簡明實用、語言直觀、詞語樸實,因此翻譯中文材料時應注意內(nèi)外有別,注重譯文的實用性和特殊性。其次旅游資料還具有感召功能,即通過對旅游景點的細致描寫,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讀者產(chǎn)生“為之神往”的感覺。但較之國外的旅游手冊,我國的宣傳資料喜歡借景抒情、表達對仗工整、行文整齊、節(jié)奏鏗鏘、充滿了詩情畫意,翻譯時如一味講究英漢的“等值”,將會給外來游客“云霧之中”,不知所云的感覺,正如Pinkham(2000)所發(fā)現(xiàn)的,中式英語在中國的各類問題中極為普通,主要是冗余的詞語(冗余的修飾詞、同意復指)和異常的句子結(jié)構(名詞泛濫型、邏輯混亂型等),使宣傳的預期功能難以實現(xiàn)。由于英美讀者對旅游英譯本的期待與本國讀者不同,漢英篇章上也存在極大差異,目前旅游外宣資料的英譯本還存在諸多問題,有的譯文甚至錯誤百出,損害了中國的對外形象。

二、旅游外宣資料翻譯中的英漢對比

(一)英漢用詞對比

中英旅游宣傳資料中的用詞不同主要受兩種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的影響,中國人重整體,偏重綜合性思維,英美人重個體,偏重分析性思維,這使得中國人在用詞造句上崇尚和諧對稱,給人一種視覺美和聽覺美,如現(xiàn)代詞語中有大量的四字詞語,它們在語音上平仄相間,在語義上相同、相對或相反,[3]這一點在旅游宣傳資料中尤為突出——多運用抽象、夸張、華麗的詞藻,對仗工整的詩句、對聯(lián)或典故等來描述景觀,渲染氣氛,如“旖旎秀美”、“撲朔迷離”等等。但對于西方人而言,他們更偏向于簡潔、清楚而平實的語言,以便于讀者能獲取更多信息,少用空洞不實、過分華麗的形容詞及復雜的句型。[4]以下例子分別取自于中國和美國的旅游宣傳資料:例1:泰山拔起于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云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qū)、靜謐的幽區(qū)、開闊的曠區(qū),又有虛幻的妙區(qū)、深邃的奧區(qū);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九游網(wǎng))例2:CentralAmericaboastsofvolcanoes,rainforestsandbeaches.Andvariousmountainrangesaresurroundingfertilevalleywheremostofthepopulationlives.Theuniquehospitalityofitspeople,thegorgeousnatureoftheentireisthmusandthemystiqueofseveraldifferentcultureswillinspireyoursenses(.WebsiteofEnjoytheCentralAmerica)由此可見,中文的旅游資料更重視感召的功能,善用同義形容詞的排比來增加景觀的美感,用主觀詞語加深印象,但有時在浮華辭藻的堆砌下又顯得華而不實,讓人期望值過高,相比之下,英文的宣傳更看重信息功能,即便用到修飾詞,也是常用的,文字簡實,易于理解。因而翻譯中文宣傳資料時,不能逐字逐句,一一對等,如果照搬中文模式,會在景色細節(jié)上給人華而不實之感,引起讀者的反感和懷疑。

(二)漢英句法的比較

漢語句子和英語句子代表不同的概念,漢語句子強調(diào)語義,一個句子可能包含多重含義和多個主語和謂語,其基本特點是意合,即“以意統(tǒng)形”,強調(diào)邏輯關聯(lián)與意義關聯(lián)而不在意詞語之間和句際之間的形式銜接。英語句子強調(diào)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基本特征是“形合”,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要求用形式標記表明。[3]因為中國人重整體,重綜合,西方人重個體,重分析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在句子結(jié)構上就是學界通常比喻的“竹式結(jié)構”和“樹式結(jié)構”,“一般說來,英語長句較多,而且結(jié)構比較復雜,往往從句里含從句短語中又有短語。宛如一棵大樹,有樹干,有枝杈,有樹葉”。“與之相反,漢語句子一般簡短明快,很少長句。即便是較長的句子也不像英語那樣,盤根錯節(jié)十分復雜。[5]如對如下介紹的翻譯:例3:天目山林深人少,古樹掩映,清泉石上流,霧生半山腰,如仙境一般。Mt.Tianmu,denselyforestedandscarcelypopulated,islikeafairylandwhereheavyfogsenvelophalfwayupthemountainandclearstreamsflowalongthevalleys.英語句子千差萬別,但都是從SV(主謂)結(jié)構中發(fā)展開來的,因此在處理上述翻譯時,應先確定句子的主干部分,“Mt.Tianmuislikeafairyland”,在上面用分詞和定語從句補足即可,這樣合乎英語句子習慣,也表達了原文含義。

(三)英漢篇章對比

第7篇

語文是語言情感的一種外在的載體。這個載體的表面是文字,實質(zhì)是思想和情感,特別是文章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多彩的生活畫卷、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還有文章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詩情畫意,都是學生情感產(chǎn)生的源泉,成為語文學習中最美的誘惑。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將情感教育縱貫語文的教學過程之中呢?

一、營造氛圍,叩開情感的大門

文章當中帶著濃郁的情感,但是有的學生就是讀不出來,或者意識不到,這不是學生缺乏情感,而是教師缺乏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積極營造情感的氛圍,挖掘情感流淌的渠道,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展示自己,感染自己。學生也喜歡這種有觸動的語文課,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課堂就形成了一種期待,一種情感的期待,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引導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情感為紐帶”,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入情之際,也正是教學動機的形成之時。只有此刻,學生的情感才和教材蘊含的思想和情感發(fā)生共鳴,才能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二、感受形象,激感的共鳴

叩開情感的心扉還只是“情”的萌發(fā)。那么在接下來的課堂中,教師要趁熱打鐵,將這種初步的情感傾向?qū)氲綄θ宋镄蜗蟮睦斫馀c把握中,進而去鉆研體驗作者寓于形象中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例如在小說《故鄉(xiāng)》中,有一段話寫到20年后的閏土,“他只是搖頭,臉上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煙管默默地吸煙?!焙芏嗬蠋熤皇呛唵蔚淖寣W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那么學生只是對閏土有一個外在的印象,而沒有走進作品的靈魂深處,沒有浸潤情感。在這里我們老師可以把人物形象的理解導向深層次:少年閏土原是怎樣的?產(chǎn)生這么大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探討,體會到了閏土此時無限哀愁的心情,進而聯(lián)想到20年代中國農(nóng)民的悲劇。這樣通過真實的感受,深刻的討論,學生對閏土的情感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而不是單純的看客,他們帶著感情對這個苦難人物和苦難社會的人們充滿了深切的同情,由此也對那個黑暗的社會充滿了無限的悲憤。感情共鳴形成了,對文本的理解就透徹了,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整個課堂都沉浸在一個完整的充滿著情感交流的氛圍中。

三、抓住語言,領悟情感的魅力

學生對課文中的思想和內(nèi)容的把握通過閱讀語言文字實現(xiàn)的,而對文章內(nèi)容的深層解讀則是通過情感的參與達成的。我們發(fā)現(xiàn)就在那一段段看似平凡實則跌宕的文字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元素,在這個時候,才能算是真正領悟了作者和文章情感的神韻。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nèi)ゾx、品讀。

例如課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在暴雨下掙命拉車時“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想跑,水裹住了他的腿”,他只能“半死不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皾病薄肮薄白А边@些詞語能不能用其他詞語代替?那么它們好在哪里?我們可以說祥子很苦,這些詞語恰好描繪了祥子在水在雨中的工作――“掙命”。文章寫到大雨剛來之時,幾點“極硬的白亮亮的”雨點砸下來,可見其威烈氣勢;同一個“裹”字,前面用來表示祥子在烈日下的煎熬,后面用來表示祥子在暴雨下受折磨,深刻描繪出他這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苦難生活。這些獨到的詞語,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恰倒好處,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一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祥子就呼之欲出了。這樣引導學生進一步琢磨、體會,學生的情感會不知不覺地移到課文描寫的對象上,形象地寫出了祥子當時的狀態(tài),也暗示了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命運像風雨中的樹葉一樣無法自控。

四、注重朗讀,讀出情感的韻味

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這種情感的逐步加深,使得學生不吐不快,除了學生對人物的情感分析之外,我們在這時候,更要通過有感情的讀,及時地引導學生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同時使學生的情感更加明確,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徹。

第8篇

【關鍵詞】長句 交替?zhèn)髯g 東盟博覽會

一、引言

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同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經(jīng)貿(mào)盛會。于2004年起永久落戶于南寧。目前,中國-東盟博覽會已躋身全國大型展會之列。東盟地區(qū)幾乎是亞洲英語普及率最高的地區(qū),作為東盟博覽會的英語官方語言,英語在博覽會上被廣泛地使用,翻譯特別是口譯在其中擔當著極其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口譯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著跨文化活動的順利進行。作為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口譯有其特點和規(guī)律。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口譯的語言載體為口語,表現(xiàn)為輸入信息時的原語和輸出信息時的譯語;基本過程是輸入、解譯、輸出,表現(xiàn)為一個連貫單向的流程。(鮑剛,1998)因此信息輸入要求非凡的聽力、反應力和抗干擾力。在口譯中,長句往往句式比較復雜,并包含大量的內(nèi)容和信息,長句處理的好會及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對口譯效果起著直接的影響。文章將通過分析長句的特點,再結(jié)合口譯,特別是交替?zhèn)髯g的特點,并以歷屆東盟開幕式領導的發(fā)言中的長句為例,分析如何有效地處理交替?zhèn)髯g中的長句。

二、中英文長句的特點對比與比較

(一)從句子本身構成看,由于傳統(tǒng)文化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漢英兩種語言在句子結(jié)構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陳定安(2000)在對兩種語言句式進行比較后將漢英句式分別比作竹竿和大樹。就是說,漢語的句式像竹竿一樣,一個分句接著一個分句展開,不受諸位結(jié)構框架的限制,形式上沒有明顯的銜接手段,雖然句式相同,但是句子之間的關系卻多種多樣。與漢語不同,英語舉止結(jié)構想一棵擁有許多枝干的大樹,并不是簡單句與簡單句并排,而是先確定主句,在由主句延伸出許多分句從句和附加定語、狀語等成分,并通過各種連接詞語緊密聯(lián)系(陳小全,2008)。

(二)從長句前后表達關系看,傳統(tǒng)中國注重“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主題思維色彩濃厚,習慣從整體上把握事物,重意合,屬于語義型語言。(許余龍,2005)而西方傳統(tǒng)哲學思想則習慣從個體上把握事物,通過邏輯分析以達到對事物的認識。而邏輯分析經(jīng)常以完備為前提,因此英語注重形合,書形態(tài)性語言。“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區(qū)別?!保∟ida,1984)

(三)從長句的表達形式來看,中文的長句中動詞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且在正式場合中很少有被動語態(tài)。而英文的長句中,名詞使用頻繁,且被動語態(tài)被經(jīng)常使用。(陳定安,2000)但是往往中英文中許多長句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言語或是套話,冗余度很高。在表達上也有一定的模式。

(四)從長句出現(xiàn)的場合看,中英文的長句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正式場合,比如涉及政經(jīng)的會議、講演以及帶“套話”的場合。正式場合的口譯,其原語都很正規(guī),常有規(guī)范的詞匯、句法和大量的修辭,而中英文的修辭手法由于受其本身的文化影響又往往有很大不同。

三、口譯的特點對長句翻譯的影響

口譯的交流性質(zhì)、表達方式?jīng)Q定了口譯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忠實性、即時性、口語性、和靈活性等幾方面(胡開寶,2007:2)。

(一)即時性的影響??谧g者從源語到目標語的聽力理解和信息轉(zhuǎn)換的過程要在極端的時間內(nèi)完成以保證交際雙方能夠連續(xù)順暢的進行交流。在口譯現(xiàn)場,譯員沒有充分的時間推敲詞句,做不到筆譯那樣“形”“意”兩全。(梅德明, 2000)。因此口譯是一種即時性很強的語言交際活動,所以口譯時對詞語的選擇和語言的順序就會受到影響,未必能做到與原語完全相同。

(二)口語性的影響??谧g的語言載體為口語。由于口語轉(zhuǎn)瞬即逝,所以口譯的目的語的信息內(nèi)容必須要明白易懂,在短時間之內(nèi)被聽眾理解。而作為口語,只要能達到交流目的,并能明確傳遞信息,因此在口頭表達時,往往會出現(xiàn)遲疑、停頓、重復、詞匯貧乏等現(xiàn)象,而不能像書面語般用詞準確且十分通順。

(三)靈活性的影響。靈活性是指翻譯時譯員不應拘泥于字面意思以及源語的語言形式,可以根據(jù)場景和其他語境條件,在忠實的前提下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翻譯。因此譯員在翻譯的時候往往會采用一定的策略在確保語義不變的情況下進行語序上或是用詞上的調(diào)整,或是對句子進行斷句處理,從而確保信息即時流利的表達出來。因此譯文可能與原文的結(jié)構和用詞往往會大不相同。

四、口譯長句操作中的技巧

(一)斷句,即把一句譯作多句。

由于口譯具有“口語性”和“即時性”的特點,譯員可將句型復雜的長句切分成幾句來譯,使譯文結(jié)構利落,句意清晰,聽眾也能更容易理解。

例1:七年來,我們共同見證了博覽會在各方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下,連年邁上新臺階,每屆取得新成效,已經(jīng)成為自貿(mào)區(qū)建設的“助推器”,成為中國與東盟友誼合作的象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主席馬飚在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詞)

參考譯文:In the past seven years, we witnessed the new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t each session of the expo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great support from the concerned parties. The expo has served as a boost to the progress of CAFTA and the symbol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這個句子有5個分句,表達了兩層意思,且前半句在翻譯時,很自然的會用“we”作為主語開頭,若不斷句,容易造成主語混亂,所以處理成兩句話,能更準確表達出兩層意思。同樣,在英漢翻譯中,也可以用到斷句的方法,處理一些較長的有從句、插入語、分詞短語或是形容詞短語的句子。

例2:The Expo is meant to complement development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FTA), which is deemed as the biggest FTA in terms of population with a market of 1.85 billion consumers and a combine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f almost US$2.5 trillion.( Welcome Remark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2nd China-ASEAN Expo By Ong Keng Yong)

參考譯文: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意味著配合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建設的一項具體行動正在實施。未來將要建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將成為擁有18.5億消費者,2.5萬億美元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最大自貿(mào)區(qū)。

這句非限定性定語從句的從句部分很長,其伴隨狀語中包含有并列項和數(shù)字。譯成一句話容易使句子不完整。所以拆成兩個句子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且譯員在表達是也更容易表達得更完整,明確。

(二)變換語序或詞性,在邏輯分析基礎上確定狀語和定語的位置,按照目的語習慣加以調(diào)整,甚至根據(jù)需要改編詞語的詞性。由于中英文在語序上最大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于各自定語及狀語的位置不同,在口一種,譯員常常要處理好這些定、狀語的位置以使譯文聽起來更流利準確。(王躍華,2001)口譯具有“靈活性”的特點,譯員可以在保持“忠實性”的前提下,改變詞語詞性,從對長句進行處理,使其更便于表達和理解。

例3:中國和東盟10國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東盟博覽會,體現(xiàn)了雙方抓住機遇、深化合作的真誠愿望,搭建了互利共贏、合作發(fā)展的平臺,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在貿(mào)易、投資、旅游等領域的實質(zhì)合作。(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的致辭)

參考譯文: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China and the 10 ASEAN countries, the China-ASEAN Expo demonstrates the sincere desire of the two sides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deepen cooperation, serves as a platform for mutually-beneficial and win-win collaboration, and promotes the substan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areas such as trade, investment and tourism.

在漢語里,定語一般放在修飾的名詞之前,“雙方抓住機遇、深化合作的”和“中國與東盟在貿(mào)易、投資、旅游等領域的”這兩個定語都較長,英語里,定語短語一般都要放在修飾的名詞之后。所以譯員需要靈活調(diào)整這些定語的語序以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例4:We are very encouraged to see that amid the economic uncertainty, the 5th China-ASEAN Expo has not only attracted enterprises from China and the 10 ASEAN countries, but also companies from outside the China-ASEAN region, including France, Russia, Sweden,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Addres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5th China-ASEAN Expo by Dr Surin Pitsuwan,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參考譯文:雖然世界正經(jīng)歷金融動蕩,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仍然吸引了來自中國、東盟10國及中國-東盟自貿(mào)區(qū)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如法國、俄羅斯、瑞典、日本和韓國的企業(yè)的積極參與,這使我們倍感鼓舞。

這句話的從句中的狀語“amid the economic uncertainty,”中的介詞“amid”變成了動詞“正在經(jīng)歷”,使其獨立成句,除了調(diào)整了定語的順序外,還把主句“We are very encouraged to see”至于句末,使得句子表達更符合漢語的習慣。

(三)省略,即刪掉重復或不影響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部分,使譯文更簡潔明了。

例5:China and the 10 ASEAN Member States are building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one of the most populous Free Trade Areas in the world, comprising 1.3 billion people from China and 570 million people from ASEAN. (Addres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5th China-ASEAN Expo by Dr Surin Pitsuwan,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參考譯文:國和東盟10國正致力于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該自貿(mào)區(qū)擁有13億中國及5.7億東盟消費者,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mào)易區(qū)之一。

譯員將“1.3 billion people from China and 570 million people from ASEAN”合并起來翻譯為“13億中國及5.7億東盟消費者”,避免了重復嗦還把“people”的隱形含義體現(xiàn)出來了。

在中文中有許多四字格或成語,為了體現(xiàn)句子對仗和氣勢,往往有許多次表述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此時可以省去一部分詞語,只需把主體意思表述出來即可。

例6: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東盟友誼之花盛開綻放,多領域交流根深葉茂,經(jīng)貿(mào)合作碩果累累;我們共同見證了自貿(mào)區(qū)從共識走向行動,走向務實,走向共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主席馬飚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參考譯文:Shoulder by shoulder, we have witnessed the blooming of the Flower of Friendship, and enjoyed the rich fruits of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rapid progress gained in the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We also witnessed the CAFTA progressing from a paperwork consensus to a concrete act, turning into a pragmatic measure which brings about win-win results.

“根深葉茂”、“碩果累累”都是形容成果豐碩,因此可以合并起來翻譯,最后三個“走向”旨在通過運用排比體現(xiàn)氣勢,因此可以靈活處理,讓句子更符合英文表達。

五、結(jié)語

中國―東盟博覽會作為中國與東盟之間一個重要的國際會議,對雙方加深了解、促進交流、深化合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口譯的需求也日漸增多。譯員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也是文化的傳遞者。掌握好口譯中的技巧,以高質(zhì)量的口譯更好的服務于博覽會是十分重要的。在翻譯長句時, 首先,不要因為句子太長而產(chǎn)生畏懼心理,因為,無論是多么復雜的句子,它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組成的。其次理清原文的句法結(jié)構, 找出整個句子的中心內(nèi)容及其各層意思, 然后分析幾層意思之間的相互邏輯關系, 再按照目的語的特點和表達方式, 運用上述技巧,正確地譯出原文的意思, 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靈活運用斷句、詞性和句式轉(zhuǎn)換及省略策略,使表達的譯文更簡潔,清晰。

參考文獻:

[1]Nida, E.A. 1984, Translation Meaning,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2]鮑剛,1998,《口譯理論概述》[ M ],旅游教育出版社

[3]陳定安,2000,《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4]陳望道,2002,《修辭學》[ M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5]陳小全,2008,《英漢翻譯中句法結(jié)構的轉(zhuǎn)換》[J],中國翻譯,第五期。

[6]胡開寶、郭鴻杰,2007,《漢英語言對比與口譯》[M],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7]劉宓慶,1992,《漢英對比與翻譯》[ M ],江西教育出版社。

[8]梅德明,2000,《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9]王躍華,2001,《淺談英漢翻譯中長句的譯法》[ J],哈爾濱師專學報。

第9篇

一、選擇適宜的活動內(nèi)容,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活動內(nèi)容的選擇要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xiàn)有經(jīng)驗、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對幼兒發(fā)展有幫助。對于剛?cè)雸@的小班幼兒來說,幼兒園的生活既陌生、神秘又新鮮,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但受他們的認知及表達能力所限,不能將問題或者自己的想法、愿望很完整地表達出來,依此情況我們開展了談話活動《幫助喜洋洋》。本次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觀看情景表演、師幼談話、幼兒模仿表演等形式幫助幼兒清楚地了解幼兒園中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及學會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學會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談話內(nèi)容是發(fā)生在他們生活中的事情,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且新鮮、有趣 ,內(nèi)容符合小班幼兒剛?cè)雸@的各種情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表達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兒歌《蟲蟲蟲蟲爬》,是小班下學期的內(nèi)容,內(nèi)容生動有趣,無論是在句型上還是在內(nèi)容上都較淺顯易懂,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在幼兒學會的基礎上,嘗試讓幼兒按照 “蟲蟲蟲蟲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飛,飛到青蛙家,青蛙青蛙跳……” 這樣的句型創(chuàng)編兒歌,讓幼兒討論、想象除了詩歌中出現(xiàn)的動物外,池塘里和池塘周圍還可能有哪些小動物,他們的家在哪里?它們是怎么活動的?幼兒都紛紛搶著去說,然后我們把幼兒創(chuàng)編的內(nèi)容總結(jié)在一起,變成另外的一首兒歌,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chuàng)設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綱要》中要求我們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活動區(qū)是一個寬松愉快的活動場所,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給幼兒提供充分自由交談的機會,幼兒可以隨意地去和他人交流,在愉快的活動中語言獲得了良好發(fā)展。如幼兒在玩娃娃家的游戲時,一開始他們不知道怎么玩,不會用語言進行交流,只是在娃娃家走來走去,或吵來吵去,亂哄哄的。教師適時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扮“媽媽”“爸爸”讓他們看看“爸爸媽媽”在“家”做些什么事情,對娃娃說什么了?怎么說等等,慢慢地幼兒在娃娃家中能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活動了。當有客人來時:幼兒學會說招待客人的語言:“您好,請進?!薄罢堊??!薄罢埬炔琛钡仍~語。在積木區(qū)教師不失時機地尋找話題來和幼兒交談,啟發(fā)幼兒說一說他在做什么,并一步步地引導幼兒順著自己的思路講下去。在建筑區(qū)搭建的物品也越來越多了,并能用語言充分表達出來,“這是高樓,這里有麥當勞,這是人民公園”;有的幼兒還會說:“這是我家,那個是小明的家、我的家在三樓,小明家的門是紅的。”雖然搭建的東西在成人的眼里只是把積木搭高圍攏,但是幼兒有了構思,能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幼兒無壓力、無拘束,就會更想說、更愛說, 當然也就更樂說、更能說,語言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

三、開展語言情景活動,提供幼兒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

小班幼兒因為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面缺乏,所以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直觀認知是最適宜的教學模式。生動有趣的游戲、直接參與的情景,就成為了開展幼兒活動的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故事《拔蘿卜》中,幼兒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用簡單的道具創(chuàng)設情景,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進行對話練習,并表演這一故事,幼兒很輕松地學會了簡單的對話, “×××快快來,快來幫忙拔蘿卜”同時也豐富了詞匯:“拔、拉、幫忙”。如語言講述活動《我的幼兒在哪里》,以游戲的情節(jié)展現(xiàn)講述的內(nèi)容,通過“媽媽”認真的描述,“警察叔叔”很順利地幫她找到了幼兒。通過這個游戲,幼兒從中學到很多形容詞如:大大的眼睛,穿著一件漂亮的衣服,身上有……等;還運用了許多的禮貌用語,如:請、謝謝、再見等。因此,游戲中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興趣,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在游戲和情景創(chuàng)設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詞匯量得到了豐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由于活動帶有游戲性,創(chuàng)設的情景簡單、熟悉,幼兒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進行學習,顯得輕松、愉快,教學效果較好。

四、 指導閱讀活動,促進幼兒語用能力發(fā)展

語用技能就是幼兒語言運用的能力,是幼兒在學習和運用語言過程中進行語言交流的能力。閱讀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使幼兒能在不同的語境中用不同語言來表達。閱讀內(nèi)容的選擇以生動形象、情節(jié)簡單重復的故事為主。我們通過開展“我們一起來閱讀”“我當小小故事員”等多種形式來調(diào)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在聽聽、看看、講講、做做、演演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慢慢理解閱讀內(nèi)容,提高閱讀能力。當幼兒閱讀完一本書或者一個故事后,教師鼓勵幼兒簡單地說出所閱讀的內(nèi)容。在小班閱讀活動《狐貍和狼》中,畫面上有兩個形象:狐貍雙手下垂,俯首蹲在地上;大灰狼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狐貍氣勢洶洶地發(fā)號施令。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讓幼兒討論:(1)畫面上有誰?(2)大灰狼是什么樣子的?它在干什么?(3)狐貍又是什么樣子的?它在干什么呢?這樣分別提問有利于幼兒細致觀察人物形象的動作、神態(tài),理解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抓住這幅圖所表現(xiàn)的故事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幼兒討論時,適當提示一些語句,豐富幼兒的詞匯,比如,“一手叉腰,一手指著”“氣勢洶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