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居住建筑

時間:2022-06-10 10:01:43

導語:在居住建筑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第1篇

[關鍵詞]現代 住宅 居住建筑 品位 藝術 個性

中圖分類號:TU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3-0124-01

一、現代居住建筑的定義

現代建筑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建筑包括20世紀出現的各色各樣風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狹義的現代建筑專指在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筑。而這里的現代建筑是指近十幾年內出現以及大家多接受的現代建筑。而現代居住建筑顧名思義只是人們日常所生活居住的空間,這里泛指住宅建筑、后來而興起被年輕人所喜愛的酒店式公寓、以及民宿酒店客棧。

二、2003-2008現代居住建筑的發(fā)展

中國現代居住建筑的發(fā)展每個人經歷不同但整體卻大致相同。這里以我為例。2003年我上大學。那時候我與爸媽住在三室一廳的住宅樓。記得小時候住在類似現在公寓的零居室,不同的是廚房和衛(wèi)生間是公用的,過的是鄰里相熟和美的日子,樓房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鴛鴦樓”。慢慢的,家庭成員之間以及與他們之間的私密性問題占了主導。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慢慢改善的是叫做“合住戶”的形式。就是兩家或多家合住再一套住宅,共用廚房以及衛(wèi)生間。再經過發(fā)展形成了獨立的住宅形式。一家人住在一套居室內,單一空間或者多空間。

那時候人們對于居住空間的需求主要體現在適用、安全、舒適這三個基本特點上。記得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我的欣喜若狂。父母則喜歡方正南向的房間。于是這些需求引導了住宅市場。各種兩居室三居室上市,空間使用功能基本是完全統(tǒng)一的好用南向陽臺生活陽臺。外觀是磚墻加涂料,對于生活再二線城市的我來說。住宅形式基本以4~6層的多層為主。人們欣喜的享受著自己的獨立空間。即使是一家人公共共享空間的客廳,似乎剛開始也不是那么重要,也是后來才出現在住宅設計中。所有的一些似乎都圍繞著空間的改變增加與擴大。

那時候就酒店標準間也全部都中規(guī)中矩,都是統(tǒng)一的模式。豪華些的自帶大套間。尺度似乎也是衡量奢華與否的唯一標準。

三、2008至今現代居住建筑的發(fā)展

畢業(yè)后我只身來到北京投身建筑行業(yè)。這個時期現代建筑和以往的建筑比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強調建筑要隨時代而發(fā)展,并要同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相適應。格羅皮烏斯說:“我們正處在全部生活發(fā)生大變革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最要緊的是跟上不斷發(fā)展的潮流?!?/p>

(2)強調建筑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密斯?范?德?羅說:“必須滿足我們時代的現實主義和功能主義的需要?!崩?柯布西耶則要求“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p>

(3)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fā)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格羅皮烏斯在1910年即建議用工業(yè)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范?德?羅認為:“建造方法的工業(yè)化是當前建筑師和營造者的關鍵課題。”勒?柯布西耶則努力發(fā)揮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們在使用這些建筑材料方面,樹立了許多范例。

(4)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chuàng)造新的建筑風格。密斯?范?德?羅說:“在我們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時代的形式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藝術才能,這樣去做也要失敗。”格羅皮烏斯說:“我們不能再無盡無休地復古了。建筑不前進,就要死亡。”

(5)主張發(fā)展新的建筑美學,創(chuàng)造建筑新風格。

綜上所述,現代居住建筑的特點也同理可得。

(一)居住功能多元化

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住宅的要求也就從原來的滿足居住功能的方面轉變得更為多元化,由滿足生存發(fā)展向享受型功能過渡。現代住宅建筑設計在滿足基本的生存條件之外,還要具有供住戶娛樂、健身、學習等諸多具有發(fā)展空間的功能,以達到住戶居住享受的標準。

像是社區(qū)的會所酒吧游泳池,幼兒教育設施都是一個居住小區(qū)的基本必備條件。甚至是家政服務和管家的服務。

(二)住宅設計個性化

目前,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人類更加個性化的發(fā)展,因此住宅建筑設計要求也就變得更個性化,不同群體所要求的住宅設計條件差異性十分巨大,居民個性設計要求也是整個住宅設計所需重點考慮的關鍵,住戶對住宅建筑設計的要求根據年齡、家庭成員組成等因素存在諸多的個性化要求。比如高年齡層次的人偏愛歐式新古典,于是英式建筑,法式建筑,意大利托斯卡納建筑,賴特草原風的居住建筑拔地而起。而年輕人更偏愛韓式日式后現代主義甚至工業(yè)風格,于是公寓loft如雨后春筍??鋸埖脑煨秃托涯康膶嶋H得到大部分年輕群體的喜愛。

(三)住宅設計信息化

科技時代的到來,諸多信息化、科技化的產品投入到市場中,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影響并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因此,住宅建筑設計也要求更多的信息化元素,這就要求設計者在設計理論、設計內容等方面不斷更新現有知識儲備,積極的吸收先進信息化設施和設計理念,使之融入到住宅建筑設計中。門禁系統(tǒng),聲音系統(tǒng)自動化系統(tǒng),高科技也代表了高級及高層次。

(四)空間設計多樣化

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目前住宅建筑設計要求已經由原本的平面空間轉向更為廣闊的三維空間,居住空間變得更為靈活,復式、躍層、錯層等住宅建筑模式已經得到更多的關注,建筑空間設計變得更為多樣化。方正的空間依舊得到大部分人的喜愛,但是異形以及圓形弧形曲線形狀的空間更加個性,并且充斥著無限的設計靈感和設計空間在其中。對于這部分人而言,朝向有時候甚至都已經不再重要。樂活的心態(tài)更加重要。

隨著一線城市人口壓力增加,經濟發(fā)展,用地緊張。一種總價低但是外觀炫目的酒店式公寓住宅項目逐漸興起。這種零居室的小戶型自帶廚衛(wèi),適合打拼的單身青年和小兩口居住和過渡使用。

而高層次的人偏愛的豪宅及別墅近幾年也突飛猛進。甚至不往郊區(qū)發(fā)展而偏向于市中心。而大面積的平層高檔住宅也充斥著一線城市的市場。

四、現代居住建筑的多樣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每年的住宅建筑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住宅設計還沒有形成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好的模式,這就要求設計師要做到精心設計,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進一步發(fā)展,為業(yè)主們提供更方便、合理的住宅環(huán)境。在設計實踐中,我一直試圖運用現代設計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做出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滿足個年齡層次的需求。既能保證功能空間的舒適,也能滿足視覺的醒目與個性的展示。

拿一個本人設計的方案舉例:2009年:奧運村鄉(xiāng)住宅項目(未建成)

同樣的地除了兩款不同類型的方案,年紀在40歲往上的長輩領導以及甲方都偏愛古典類型方正空間的方案。咨詢了18-30歲之間的年輕人,喜歡略帶文藝的方案,有一些工業(yè)化的感覺,戶型也比較有趣味。多樣化是居住建筑發(fā)展的新方向,新思想新樣式被接受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進步。但一切都依存于根本。至于對各類型居住建筑的評價,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我們覺得,建筑和環(huán)境是現在人生存和活動的場所,在倡導建筑多元化的同時,還應該保持對普遍審美情趣的追求,和對歷史文化的尊重,進而實現建筑與人及自然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以上作品只是鑒于自己對現代居住建筑的理解和感悟而進行的實踐嘗試,其間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得到同行能與批評指正,在此深表謝意。

參考文獻

[1]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羅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第2篇

本文從空間的層次來解析居住建筑,三個層面:功能空間、心理空間和行為空間,對創(chuàng)作中空間界定進行總結,使它有條理,并系統(tǒng)化,對居住建筑的設計進行全面的認識。突出空間在居住建筑中的地位,為居民創(chuàng)造出更適合的住所。

關鍵詞:居住建筑 空間 層次 要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pace level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functional space,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action space, the creation space defined were summarized, so that it is 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o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fo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Prominent spac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status, for the residents to create a more suitable shelter.

Keywords:Residential Building space Level Elements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居住建筑的現狀

居住建筑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條件,是家庭的物質載體,也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物質消費資料,它可以滿足人們生存、發(fā)展以及享受等多層次的需求[1]。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的良好發(fā)展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近代,機能主義理論,對城市設計、居住空間的影響非常大。在二戰(zhàn)之后,這個理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主導了歐洲及美國大部分城市的開發(fā),并提供了快捷和經濟的營造方式,使得住宅產業(yè)化成為趨勢。但偏重于效率的考慮,造成都市中建筑與空間環(huán)境的分離。歐洲傳統(tǒng)城市的形式中,在密集的建筑物當中分割出道路與廣場,形成傳統(tǒng)都市中的,將各散亂的部分連成一體,形成公共空間結構性。羅馬的Navona廣場區(qū)域的街道與廣場,就是由建筑體分割出來的(如圖1)。

圖1羅馬Navona廣場

二、居住建筑空間的層次關系

對空間概念的演變及空間體系的形成作闡述,論述建筑理論中空間和空間體系的發(fā)展,以建筑空間體系理論為依據對居住建筑進行剖析,提出三方面的空間:功能空間、心理空間和行為空間,居住建筑與城市關系進行分析,更廣地看待居住建筑空間。

1、 空間與空間體系

虛擬空間,從某個學科角度,分成了有特征的構成,多學科的滲透,使虛擬空間變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空間復合體。當空間開始被形式要素捕獲、圍起、塑造和組合起來,建筑空間也就形成了,自然,建筑物就成為了空間的一種體系。吉迪翁在以“各種空間的概念化”為主線的建筑史中提出三個階段:一、最初的建筑空間概念是同產生自各種體量的力、體量間的各種關系及相互作用有關;二、羅馬萬神廟的穹頂標志著挖空的內部空間也被等同地納入空間的概念;三、空間內同時空間所涉及的因素也更加廣泛[2]。各種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建筑理論中對空間有了更深的認識。于是空間向深層次發(fā)展,形成有特性化的各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肉體行為的功能空間(Functional Space),整合人與自然的“有機”環(huán)境;直接定位的心理空間(Psychological Space),使人認同其自身;環(huán)境方面為人形成穩(wěn)定形象的行為空間(Action Space),使人完全隸屬于社會及文化的整體。居住建筑作為人類最早產生的建筑類型,空間體系理論必然有著突出的發(fā)展。

2、空間體系與居住建筑

我們對空間感興趣,是我們在對空間不間斷地劃分并界定,對自已與周圍有了更豐富的了解,將自已的存在引到更深層面上。建筑是場所的載體之一,建筑師通過空間的組織為場所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對場所精神的詮釋實現空間場所,再由使用者在空間中的活動、體驗,對場所再次詮釋,決定空間成長為場所。當空間被認可了,注入了人的情感與經歷,空間才真正演變?yōu)榱藞鏊?,實現由形向意的飛躍。雖然擁擠和狹窄的居住面積讓我們經歷了痛苦與不便,也使我們更加向往著廣闊的戶外天地。居住空間的營造成為競相追逐的焦點,人們想方設法地利用每一處空間。隨著人均居住條件的提高,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心理空間,注重環(huán)境的視覺效果。于是色彩、造型、綠化和裝璜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以達到賞心悅目。而單單心理層面上的滿足,并不是最終的,只有達到行為層面上的深度,空間轉變?yōu)榱藞鏊?,才能達到最終目標。

3、居住建筑與城市空間

住宅是城市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和城市的關系就像葉與樹一樣,相似并相關。城市紛繁多樣的結構體系在住宅區(qū)內得到體現,而住宅的單一模式也會反映出城市的無趣。居住建筑中,住宅、街道、社區(qū)和城市構成了居住的各構成階段。在城市之中,一個開放和多元的體系,理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處理個人與公共領域的銜接,對居住建筑的設計尤其重要。正是在這一系列空間的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影響中,才使住宅顯示出活力。用開放與封閉,隔與融的的處理會讓城市和住宅良好地發(fā)展。透析城市的結構和形式,為居住空間的塑造提供更多的思路。為了避免這種劃分和界定所可能帶來的空間整體性的缺失,我們在交往空間設計時要根據交往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來合理安排不同層次的空間與環(huán)境,實現空間的融合、整體統(tǒng)一與多樣性[3]。

三、居住空間層次的構成要素

交往空間的層次劃分是根據人的活動范圍、開放程度與相應空間距離而人為劃分的[4]。對居住空間的界定要素及特點進行剖析,通過三個不同層面:功能空間、心理空間和行為空間對居住空間分析,探索對居住空間的界定途徑與方法,提升居住空間的使用效能。

1、居住空間多層次要素的界定與特點

空間的界定總是與實體要素相聯系,實體要素在抽象上,降為二維元素時,不外乎是三種元素:點、線和面,它們之間的組合將對空間作進一步的劃分。點,作為最簡潔的元素,有一種強烈的向心力。線,元素作為點運動的結果,有著很強的序列性。面,限定著實體的形式和空間的三維,每一個面的屬性(尺寸、形狀、色彩和質感等)以及相互的空間關系,將決定這些面的形式具備特征,及相關的空間質量與特征。這樣三者的組合變化給空間各層面的界定,帶來多樣化的解答。在建筑物中,建筑構件占據一部分空間,家具和器皿等,將它分割成更小的空間,共同完成室內空間的界定,外部與植物和建筑小品等完成空間的塑造,不同功能的街道類型也將產生界定的效果。

2、如何界定居住空間的各個層次

根據居住行為形成的空間包括三個方面:功能空間、心理空間和行為空間。下面將其進行歸納,提供思路,有效地實現居住空間。

(1)功能空間(Function Space)

住宅,可以為居住者提供可靠的庇護,保護生命和財產,抵擋多變的風、雨、烈日和嚴冬?,F在,住宅多向于社會競爭而求得的自我發(fā)展空間。因此,設計住宅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每個人的需求,更要從大部分人的利益出發(fā),合理利用資源和財力,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a、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合理利用土地

自然界中適宜人類生存的空間有限,為了人類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慎重對待有限的土地和其它資源,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它們。在住宅中,為了節(jié)約用地,在加大進深的同時,還要滿足房間的通風、采光等需求。適度提高容積率,是節(jié)約用地比較好的措施。舉例江浙民居天井的利用。

圖2帶天井的江浙民居

b、改善不利于居住的空間

對于高層住宅,常用的方法是底層架空或部分架空,使底層的居住面抬高。頂層,也是住宅樓中較為不利的部分,通常將頂層處理成躍層空間,并結合退臺留出較大的室外活動場地,來改善頂層的居住空間質量。鋸齒形,大進深加天井,可以解決東西方向上空間的利用。入口前室是入戶門到室內的一個緩沖,可提高住宅居住的質量,使空間從公共性——半公共性——私密性過渡,很好地解決視線干擾和心理安全問題。

c、居住建筑的靈活性

現在的居住需要個性化,這部分需求的滿足只能依靠住宅實體與空間的自我調節(jié),也就住宅的靈活性。柯布西耶在馬塞公寓里運用了“酒架”理論。他把住宅結構視為一個架子,每個套型單元象一瓶瓶酒一樣放在架子中。套型單元是固定的,但在概念上其內部是多種多樣的,就象一個酒瓶,形狀和尺寸雖然不變,但里面的酒卻是各種各樣的。

圖3馬塞公寓

(2)心理空間(Perceptual Space)

人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取與外界的接觸,感受空間的條件和尺度,并對空間的各種特性作出評價,從嗅覺、聽覺到視覺、觸覺感知空間的直接信息。

a、形體給人的張力感受

在空間概念中,產生各種體量的力,以及體量之間的各種關系。如宏偉的金字塔、高聳的方尖碑。這種形體依靠自身表面紋理及形狀的曲直,產生一定沖擊力。單個形體而言,其體量的視覺張力有著大小的區(qū)別,弧狀的形體所產生的張力為最強。通過互相之間的組合,張力較差的形體也會獲得較強的視覺張力。頗具動感的弧形形體與規(guī)整的直線形體結合,也可以產生令人難忘的韻律。

b、形體的層次性

在考慮形體視覺張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形體對視覺的緩沖與調和。在高大建筑之前為避免形體產生壓抑感,在其前建低層的建筑來緩解視覺壓力,并與人的尺度相協(xié)調。

c、景觀園林綠化設計思想

傳統(tǒng)的古典園林思想,對居住建筑的景觀設計有著指導意義。園林中各元素的布局、組景、配置將居住與園林巧妙結合,對現代居住空間的塑造有著思想和手法上的指導作用。山石、水岸、花木等景觀要素與建筑實體是園林設計的主要元素,通過它們的結合組織空間,進行景觀創(chuàng)作。按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為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d、標識性的符號

在空間心理層面的創(chuàng)作中還要涉及到一個要素,那就是符號。作為某種含義的簡化替代物,符號所起的標識作用是巨大的。在居住建筑中,運用形體符號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協(xié)助實體完成對空間的良好界定。而符號的來源不只是形體方面的,從語言上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名稱,在居住建筑中日益受到重視。

(3)行為空間(Existential Space)

a、再現傳統(tǒng)居住空間的類型

在探求創(chuàng)新的同時,我們有必要仔細考察一下歷史留給我們的東西。整齊劃一的工業(yè)化標準住宅,雖然人們獲得了居住面積的擴大和相關設施的改善(如采暖、供水等),但是單調的居住模式帶來了新的居住狀況的“簡陋”。傳統(tǒng)居住空間類型的再現,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它恢復了城市形態(tài)的連續(xù)性,延續(xù)了城市的特點。從居民的角度來看,它讓居住行為的時代變遷過程成為一個漸變過程,而非突變過程,從心理上和感情上為居民和住宅之間建立了聯系的橋梁。

b、居住的體驗與履歷影響

居住是人生來就開始經歷、體驗的行為,住宅從建造開始就接受著每一個人的感受和比較,并在每個人的意識中積淀著居住場所模式的現實形象和理想夢想。如果說被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居住空間是歷史的客觀反映,那么每個人的居住履歷則是以印象、記憶對它作出的主觀反映,兩方面相輔相承。以住宅為中心,與居家生活相關的周邊都市設施、就業(yè)狀況、住所的變遷構成了居住履歷的核心內容,影響著個人對住宅形式和空間的價值觀,進而將居民劃分成不同類型的群體。

c、時尚與輿論的導向影響

時尚的潮流、輿論的傳播都左右著個人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并進一步影響與這一事物相關的各個專業(yè)領域的發(fā)展。隨著住宅商品化和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居民被關心程度日益增加。大眾傳媒成了主要的信息渠道,設計精美的彩頁廣告紛紛闖入居民的生活中。一個成功的房地產開發(fā)項目會被輿論快速炒熱,進而成為一種“標準模式”,影響居民在住房選擇方向,也影響著開發(fā)商的決策與建筑師的設計創(chuàng)作。

四、居住空間要素的界定

1、空間在居住建筑空間中的界定

當一幢建筑處于一定的周邊環(huán)境中,必然要考慮它所處的地位、應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周圍空間所產生的影響,而一幢建筑的角色是由它與周圍環(huán)境中各因素的關系所決定。自然環(huán)境是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組成,元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構成人類存在的基本內容,可見人類存在的基本內容的源泉就在自然環(huán)境之中[5]。作為城市空間的組成部分,居住建筑處在兩種尺度空間的交匯點上。

(1)由外部出發(fā)考慮空間的設計

住宅的立面不再是一個薄片,而是理解為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間,利用實質的空間形式實現過渡。在設計中采用突出的門廊以形成城市尺度和住宅尺度之間的過渡,門廊突出在建筑之外,形成一個小空間,不僅標示出入口,使立面立體化,還能使通長的板式建筑在視覺上獲得層次。

(2)由內部出發(fā)考慮空間的設計

半公共空間是住戶私密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連接部分。在早期設計的半公共空間傾向于創(chuàng)造社會交往用的外部空間,設計一些形式便于居民聚會的空間,但由于缺乏社會學和城市實踐的根據,使人感到是建筑師強加于人,很難創(chuàng)造自發(fā)的活躍氣氛。因此,單靠建筑環(huán)境不能導致社會關系的建立。需要結合城市集合住宅設計,關注半公共空間與街道的關系,關注半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關系。

2、空間在首層設計中的應用

居住建筑的首層設計至關重要,在那里將決定空間內、外的銜接方式以及融與隔之間的平衡程度。

(1)底層空間凹入與凸出的變化

底層界面凹入,可以依靠上層界面限定出一個具有一定圍合感的空間。人處于此空間中,有一定的安全感、蔽護感,有被吸引、容納的感覺,與建筑和外部空間都有一種親切的感受。開放的場地比較適合從街道開敞、公共的空間向另一個開放性較低的空間進行過渡。底層界面凸出的形態(tài)會削弱兩側空間的聯系。通過附加的凸出空間可以對底層住戶在心理、生理上起到保護的作用。如圖4

圖4 底層突出空間廊架

(2)基面的抬高或下沉變化

通過豎向交通如踏步和坡道等,使基面抬高或下沉,產生一種流動的空間,并使兩種處于不同標高的空間發(fā)生角色上的變化。處在高處的人會感到一種對空間的控制力,進而使自己與空間產生認同感。

(3)通透形體

在建筑體塊的一定部位鏤空,形成局部的通透,空間組織與景觀方面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這種處理手法,就是要形成“門”的形象,使人感受到空間的內、外之別,從而讓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感受。

3、空間應用于立面設計

居住建筑的立面設計當中,以陽臺、窗、空調機位、構架和屋頂對空間的影響較大。它們在各方空間的交匯點上,決定著空間的過渡性,以及對視覺的影響,因而在各個層面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陽臺所界定的邊緣空間由于其視野、采光等方面的優(yōu)越性,南向的陽臺從簡單的生活空間正轉變?yōu)楦鞣N用途的空間。北向的陽臺多作為廚房,可減少油煙對其他房間的干擾。窗作為內外視線交換的通道,形式也日益多樣化,成為人們向外界展示的渠道。以其開口方式、排列形式和細部處理表達著建筑的性格,從而影響人在小尺度范圍內的空間感受和對環(huán)境的領悟。

最后,在我國過去的住宅設計按標準圖來建造,以不變應萬變,造成了許多問題,現在該是以萬變應萬變的時候了。每位建筑師都應以自己的手法來解釋居住的形象,并不斷完善這個形象,創(chuàng)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居住建筑,滿足人們的多層次需求。

參考文獻:

[1] Rogers Richard.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M].London:Faber& Faber,1997.

[2] (挪)諾伯格•舒爾茨.存在•空間•建筑[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3] 吳良鏞.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第3篇

關鍵詞:建筑技術;安全質量;管理制度;解決措施

0引言

人類建筑的雛形就是一個空間,一個具有擋風遮雨功能的居所,這個居所的安全可靠性直接關系到人身和財產安全。然而多年以來,新老建筑的質量安全事故頻頻發(fā)生,觸目驚心。管理部門、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從頻發(fā)的事故中總結建筑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出應對措施。建筑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立項、設計、開工、建設、竣工、裝修到使用,牽涉到房產開發(fā)部門、規(guī)劃設計部門、監(jiān)理部門、施工部門、室內設計部門、物管部門以及使用者等不同的群體或個體。住宅的安全質量,關系著民生大計。將民眾安全放在第一位,從接二連三的住宅樓房倒塌的廢墟上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房屋安全質量隱患。

1居住建筑安全質量問題的原因

提高居住建筑的安全質量,給人們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保障人民的居住安全利益,就必須對影響居住建筑質量安全的因素進行合理分析,對產生質量安全的隱患采取有力的管理及技術措施。從建筑技術的視角分析,造成當前我國居住建筑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建筑設計階段方案設計不當;二是施工階段管理與技術手段不當;三是使用階段物業(yè)管理及后期維護不當。

2避免居住建筑安全事故應采取的措施

2.1設計階段的居住建筑質量控制

在設計階段,檢測報告、技術指標、設計任務要求對于房屋的安全質量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有統(tǒng)計顯示,全國各地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主要集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使用的小區(qū),其共同特點都為磚混結構。從建筑技術的角度分析,磚混結構的房屋承重結構是鋼筋混凝土樓板和磚墻體。磚混結構的房屋設計關鍵是房屋的整體功能性設計和房屋的構造設計。建筑設計師在建筑方案設計階段,應盡量做好設計前期調研和可行性研究,以盡量滿足各用戶對使用空間功能的使用要求。否則房屋建筑交付使用后,各業(yè)主會根據各自的需求對室內空間進行改造。而空間改造只有在非承重墻體上做文章,才不影響房屋原先的設計剛度和穩(wěn)定性,一旦動了磚混結構的承重構件,建筑本身的安全系數就已在使用前大打折扣。以承重磚墻為主體的磚混結構建筑,在設計時應注意:一是在結構主體構件的設計上注意磚混結構建筑體型宜規(guī)整;內橫墻間的距離不能過大,且橫墻間距盡量均勻布置,上下對齊門;窗洞口應排列有序且不宜開得過大。二是在構件的選擇和布置上除了考慮結構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等要求外,還要滿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保溫隔熱、防潮、表面裝飾等構造要求。建于地震區(qū)的房屋,要根據防震規(guī)范采取防震措施,如設置構造柱、圈梁配置拉結鋼筋等。以自然客觀條件為前提,選擇合理可行的建筑設計方案和構造處理措施,是加強居住建筑質量的先決條件。

2.2施工階段的居住建筑質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階段,存在著大量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如決策、設計、材料、環(huán)境、地形、氣象、施工工藝、施工方案、操作方法、技術措施、管理制度、施工人員素質等。施工階段的建筑質量控制是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階段。施工人員的素質高低及質量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施工單位選擇高素質的施工技術人員,是保障建筑工程質量的有力措施。《房屋建筑質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是保證建筑工程質量預控機制有效性的關鍵,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按防治措施逐條實施,可以大大減少質量通病的發(fā)生率,從施工技術手段方面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設備的質量好壞也會影響到建筑工程的質量。在施工現場,施工管理人員嚴把材料和設備關,凡是沒有產品出廠合格證明及檢驗不合格的材料和機械設備,均不得進場。應從施工現場管理方面保障建筑工程的質量。合理而正確的施工組織設計,也是保證建筑工程質量的必要條件。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客觀條件選擇合理的符合現場條件及工藝要求的施工方法,符合國家有關施工規(guī)范和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的規(guī)定,與施工機械設備和施工組織方式相適應,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磚混結構又稱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是以小部分鋼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磚墻承重的結構。因為磚混結構的主要承重結構是磚墻,所以磚的形狀及強度就決定了房屋的強度。在施工過程中選擇形狀規(guī)則的磚,強度高的砂漿,并保證灰縫的均勻度和飽滿度,就能確保磚砌體的高強度,從而保證房屋的耐用年限。綜上所述,影響房屋建筑質量的因素中管理因素和技術手段在房屋工程質量控制中顯得尤為重要。高質量高標準的技術手段和技術裝備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階段的先決條件,施工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企業(yè)嚴格的技術管理和控制。

2.3使用階段的居住房屋質量控制方案

使用階段的居住建筑的質量控制有三個方面:一是房屋自身質量問題,由于設計階段方案不合理或施工階段的管理和技術原因造成的建筑本身存在的質量問題。二是建筑使用過程中業(yè)主私自拆改加建主體結構以滿足個人使用要求而造成的整棟建筑質量安全隱患。三是意外荷載,如滑坡、煤氣爆炸等造成的安全質量問題。針對第二點“人為因素”造成房屋的安全隱患,相關政府部門應定期采取措施對樓房使用情況進行排查?!督ㄖこ藤|量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裝修過程中,不得擅自變動房屋建筑主體和承重結構?!弊鳛榉课菔褂玫奈飿I(yè)管理部門,應該在管理過程中加大監(jiān)管力度,在業(yè)主裝修房屋階段嚴把監(jiān)督關,嚴禁業(yè)主擅自變動房屋建筑主體和承重結構,房屋的使用者也不得隨意改變房屋的使用功能和主體結構,從而杜絕居住房屋的安全隱患。

3結語

第4篇

關鍵詞:城市居住建筑;交往;過渡空間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influenced by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residential area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space form a variety show.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space form,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ition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form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Secondly, the transition space all kinds of elem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rol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City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raction; transitional space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引言

居住建筑是與人的生活最為密切的建筑形式之一,人們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無不與居住建筑息息相關。居住的需求始終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現今以人為本思想的最根本體現。隨著社會城市化的發(fā)展,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急劇猛增,傳統(tǒng)的居住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量居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居住建筑的大規(guī)模建設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研究居住建筑的形式,并且預測規(guī)劃未來生活方式,建造出更適合人們居住的建筑類型。綜上所述,研究和探討城市居住建筑過渡空間的設計內容及原則性問題,面對住宅產業(yè)化、標準化、市場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空間形態(tài)研究

1.居住建筑

城市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指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別墅,公寓,宿舍等。從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任何一種建筑類型的出現,都是由社會生產力進步而產生的新的需求所引起的。當今社會,居住建筑分布在城市各個區(qū)域,幾乎大部分的公共活動都離不開商業(yè)建筑。在現代城市中居住建筑的規(guī)模和數量與日劇增。居住建筑首要的是強調建筑面積,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任何設計和裝飾都為這一點服務。因此居住建筑流芳百世,獲得較高的學術地位的作品卻不多見。

2. 過渡空間

空間,一般認為空間就是實體以外的部分,空間是無形的,不可見的,是和實體相對的概念。在《辭?!分薪忉尀椤拔镔|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碑a生內部空間的同時,會構成形態(tài)外部的形體,對外部空間有一定的影響限定作用。

過渡空間的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過渡空間是半開放空間,半公共半私密空間,流動空間,也常被稱作“灰空間”。指介于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之間的過渡形態(tài)。通過其中介、鏈接、過渡的作用,使內外空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二者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居住行為包含三方面內容:

1.基本行為——每個人都必須的生活行為。基本行為的進行要求空間具有安全舒適性,如要有足夠的采光、日照、通風。

2.文化行為——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為。

3.社會行為——是居住生活中人際關系的體現,如人際交往、小型聚會等內容。

三、居住建筑不同層面的過渡空間及設計原則

居住建筑過渡空間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

1、城市過渡空間

城市過渡空間是由城市空間向居住區(qū)空間環(huán)境過渡或城市空間內各種功能空間相互過渡的一種模糊空間形態(tài),是城市總體結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為城市的空間序列體驗增加了一種類型,起到過渡、連接、鋪墊的作用。城市過渡空間包括居住區(qū)沿街商業(yè)、前廣場、街道空間、入口大門、外廊及構架等物質要素。

2、居住建筑室外過渡空間

室外過渡空間是由居住建筑外部空間向居住建筑內部空間過渡的一種模糊空間形態(tài),是居住建筑外部重要的空間形態(tài),也是塑造良好居住建筑空間層次的關鍵。室外過渡空間包括單元入口門廳、內廣場、底層架空、連廊及走廊等物質要素,又包括小品、綠化等公共設施,以及標識、符號等場所要素。

底層架空過渡空間作為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過渡,是人流較多,聚集度較高的地方,也是居民非常喜愛的場所。根據住宅底部空間的架空范圍,我們可以把底部架空過渡空間分為全架空型和局部架空。底層架空利于小區(qū)環(huán)境景觀的通透感和整體感增強,也有利于居住區(qū)的氣流通暢。

3、居住建筑室內過渡空間是由居住建筑內部空間內各種功能空間相互過渡的一種模糊空間形態(tài),是居住建筑內部空間體驗的最直接的空間。它為居住建筑內部的空間序列體驗增加了一種類型,起到過渡、連接、鋪墊的作用。室內過渡空間包括入戶門廳、空中花園、樓梯、陽臺等物質要素,又包括人群集聚與活動的空間要素。

空中花園式指在居住建筑的屋頂,露臺,天臺,裙房上進行造園,種植樹木花卉,為住戶們提供一塊可以交流和接近自然的公共場所。根據用途本文將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半公共空間花園,這是一種面積比較大并且具有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另外一種是公共花園,這種公共的空中花園的特點是具有大眾性,開放性和功能性,多數出現在高層住宅的群房天臺上或者高層建筑的頂層。

參照現有的居住建筑設計原則,并依據對居住建筑的居住人群的尺度和行為特點進行分析,針對過渡空間的各要素進行總結。

1、居住建筑過渡空間的特點

(1)過渡性

居住建筑過渡空間應該要給人和緩的,流暢過渡的感受。居住建筑的過渡空間表現為兩種類型:空間場所的過渡和心理的過渡。

(2)導向性

不管一個空間它是何種類型,我們都能夠找到進入到它的內部的路徑,這條路徑首先就需要一個出入口,一旦有了出入口,導向性就出現了。導向性在建筑學中的解釋是,人從想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需要通過視覺和聽覺等方面的引導,才能到達他想去的目的地。這一點在居住區(qū)環(huán)境中表現為,醒目的標示牌,明確的道路方向,熟悉的綠化,有特色的入口等等。

(3)地區(qū)性

居住建筑過渡空間都有受其所在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影響而表現出來的特征。這種特征在居住建筑過渡空間中表現在,地方的建筑技術和材料,空間的封閉和開合,空間的高低和錯落以及具有民族風情的裝飾等方面。

2、居住建筑過渡空間各要素設計原則

適宜的尺度對于居住建筑過渡空間是很重要的,比如走廊的寬度、廣場的大小等等,走廊太窄會使局部空間擁擠不堪,影響住戶的居住心情;走廊太寬又會浪費建筑面積,縮小了使用面積,并且也會因缺乏歸屬感而流失消費集體。廣場的尺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恰當的地方設置合理大小的廣場是我們的通用設計原則。

因此,過渡空間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的要求,特別要考慮殘疾人及弱勢群體的使用要求,從一般的居住建筑過渡空間設計走向全面的通用設計。只有全面考慮各類人群的需求,并可為居住群體提供更多的活動、交流機會,才能做到真正的共享性,即全社會共享居住建筑的發(fā)展成果。

四、結束語

居住建筑的跨越式發(fā)展,本質上不僅是由于廣大消費者對居住空間的需求,同時也是行業(yè)內市場競爭的結果。消費者是居住建筑空間的最終服務目標,居住建筑的過渡空間是整體空間秩序內的重要組織空間和節(jié)點空間?,F代住宅建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既延續(xù)傳統(tǒng)住宅空間的設計觀念,又為了適應復雜多變的功能的要求以及提供更為豐富的空間變化,通過各種不同方法對空間進行靈活的分隔。

參考文獻:

[1] 周燕珉. 住宅精細化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8.1

第5篇

關鍵詞居??;建筑;節(jié)能;設計;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thinking about.

Keywords residence; building; energy; design; method;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建筑節(jié)能是國際潮流,正是由于能源危機是全世界的問題,1973年全世界能源危機后,國際上發(fā)達國家就開始高度重視節(jié)能,特別是歐洲,在這方面有了比較成熟的發(fā)展。在節(jié)能方面,歐洲是認認真真的做節(jié)能研究,也有很多成功的實例;而以前中國則是建筑不考慮節(jié)能,汽車不考慮節(jié)能,但中國的能源有限,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走歐洲發(fā)展的道路。

1、建筑節(jié)能概念

所謂建筑節(jié)能效率,以滿足舒適生活的要求,用于建筑保溫的新型墻體材料和能源效率高的加熱和空調設備,以節(jié)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的前提下。狹義的理解文字,建筑物能源效率的建筑設計和建造熱加工技術。從宏觀節(jié)能的理念,建筑節(jié)能,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節(jié)能或能源消耗,即這個特殊的產品在建筑能耗的建設,包括各種建材的制造和生產各類型人事(勞動)以及直接消耗的資源(主要指土地);二是運行節(jié)能,能源消耗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過程中,這是一般建設能源利用效率。節(jié)能建筑設計和施工中,我們主要關心的是貨物的運行。

2、建筑節(jié)能的重要性

建立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約30% - 40%的人可開采資源的缺乏,建筑節(jié)能。建設與房地產開發(fā),建設資源,建筑節(jié)能的需求不斷增長,污染減排的需求,一季度建筑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氣體總排放量的金額。節(jié)能大廈作為全國節(jié)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能源效率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加快發(fā)展建筑節(jié)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環(huán)境,將建筑節(jié)能和環(huán)保工作的重要任務。

住宅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的節(jié)能目標和具體目標:通過提高建筑結構的保溫,隔熱的維護,提高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設備,系統(tǒng)可以消化,在20世紀80年代初設計和建造的住宅樓宇。全年的加熱,通風,空調能耗應減少50%。在中國建立能源效率的范圍也集中在建筑采暖,空調和照明,我們做節(jié)能設計,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律和法規(guī)狀態(tài)設計。

3、節(jié)能設計方法

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應用兩條途徑來進行建筑節(jié)能設計: 一種是規(guī)定性方法, 如果建筑設計符合標準中對墻窗比, 體形系數等參數的規(guī)定, 可以方便的按所設計建筑的所在城市查取標準中的相應表格,得到維護結構節(jié)能設計的參數值; 另一種為性能化方法, 如果建筑設計不能滿足標準中對墻窗比參數的要求, 需使用權衡標準法來權衡維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節(jié)能設計要求。為設計審查,當然,要查找表的方法獲得的建筑圍護結構節(jié)能設計熱工參數。編制標準的編制,是為了讓更多的設計可以適用于指令性的設計。但系統(tǒng)結構系數,窗墻比的大小,將大大影響采暖和空調能耗。不可能讓所有在編制建筑物所需的多,通過查表法獲得通過性能的方法計算獲得的形狀因子,部分建筑物熱工性能參數。

3. 1 規(guī)定性方法

應用規(guī)定性方法的建筑需滿足一定的要求, 包括建筑體系系數、熱工性能參數 (包括外墻、外窗、屋面和地下室外墻的傳熱系數和熱阻 )、每個朝向窗的窗墻比、可見光和屋面透明部分的面積。對北方寒冷地區(qū), 供熱符合是建筑物的主要負荷, 所以加強結構的保溫是主要的節(jié)能措施, 體系系數越大對保溫的要求越嚴。對南方地區(qū)來說, 空調負荷成為建筑物主要負荷, 窗戶的遮陽系數成為主要的參數。

3. 2 性能化方法

不滿足規(guī)定性方法要求的建筑就只能通過性能化方法的計算來計算體系系數和熱工 參數。對于寒冷地區(qū)建筑節(jié)能標準采用了穩(wěn)態(tài)計算法, 因為北方冬季供暖時建筑內外傳熱方向單一, 只要計算熱量標準負荷規(guī)定值就行。對于南方, 因為空調供暖是非穩(wěn)定傳熱過程, 必須經過動態(tài)模擬計算, 設計標準也給出了空調的年耗電量限值。這些只是相對標準, 對于高層、多層、底層建筑有不同的單位面積耗能, 但保持相同的節(jié)能率。

4、保證節(jié)能設計的措施

建筑節(jié)能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包括設計、廠家、建筑開發(fā)商、施工單位, 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將影響到建筑節(jié)能的成功實施。在設計的各個階段、部位都有影響到節(jié)能效果的因素。

4. 1 規(guī)劃階段的節(jié)能設計

建筑規(guī)劃方案階段是節(jié)能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 降低建筑物的體型系數, 盡量小于 0. 3, 在用地面積受到限制時可采取措施提高用地容積率。其次, 盡量將單元合并, 單元式建筑集中布置, 減少外墻面積,使大多數單體建筑的體形系數小于 0. 3, 即節(jié)約土地又節(jié)能。第三, 盡量減少東西向住宅, 增加南北向住宅。適當減少東西向房間的窗洞, 南北向房間在滿足采光的前提下, 不要用大玻璃窗或幕墻。

4. 2 圍護結構設計

圍護結構的設計包括保溫和隔熱設計, 保溫是指: 外墻、屋面、門窗等圍護結構在寒冷季節(jié)阻止室內外傳熱保持室內在一個合適的溫度。隔熱是指:建筑物的結構在炎熱季節(jié)隔離屋外的高溫和太陽輻射, 使室內保持在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溫度。建筑物只有做好隔熱和保溫, 才能給居住著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

從古到今, 人們都是用磚塊、砌塊、混凝土等單一材料砌筑墻壁, 沒有過專門的保溫處理, 由于單一材料導熱系數大, 是保溫材料的 30倍, 不能很好的保溫隔熱, 不但浪費資源, 而且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不夠舒適。由于不同的保溫材料它的隔熱系數不同, 保溫效果也不同, 所以, 在選擇保溫材料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 1) 選擇導熱系數小的材料, 較少熱損失。

( 2) 選擇門窗材料時, 要有較強的氣密性, 防止?jié)B透散熱。

( 3) 這些材料能吸收利用外部太陽能的熱量, 起到節(jié)約采暖供熱量的目的。為了更好的留住熱量, 人們也想到了在內墻實施保溫, 但內墻結點局部不好處理, 易產生 / 熱橋0熱損失大。/熱橋0: 是指在墻柱交界處、門窗等部位形成散熱點。而且, 室內裝修時, 要安裝電板、暖氣片、廚衛(wèi)具等設施, 保溫材料在此不好處理, 易形成開裂而產生散熱點。同時, 減小了房間的使用面積。外墻保溫在建筑物外側, 節(jié)點少, 易施工, 保溫效果好??梢苑乐购蜏p少墻體斜裂紋, 增加墻體壽命。

4. 3 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tǒng)

居住建筑在寒冷地區(qū), 冬季采暖設施的建設應有嚴格的規(guī)定, 鍋爐房的總裝機容量應與供暖計算熱負荷相符; 管網系統(tǒng)要有水力平衡設備; 建筑物室內溫度能有用戶自行調節(jié), 供暖實行分戶計量; 控制水、空氣輸送系統(tǒng)的耗能。

結束語

總而言之,根據我國廣大地區(qū)、不同氣候、不同類型的建筑節(jié)能的需要, 從建筑設計到建筑細布構造處理以及環(huán)境控制設備及系統(tǒng)等各種技術的集成來制定一個從綜合評價的標準, 從而提高建筑節(jié)能評價水平、增強項目市場競爭力、提高建筑消費者的生態(tài)意識、節(jié)能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 促進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建筑節(jié)能 6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行業(yè)標準 5民用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6JG J26- 96.

第6篇

[關鍵詞]建筑節(jié)能;居住環(huán)境;建筑綠化;節(jié)能設計 文章編號:2095―4085(2017)04―0044―03

所謂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家用電器、電梯、居住區(qū)的綠化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調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方向。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概有近400億平方米高耗能建筑,由于我國普遍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能源被浪費,單位面積僅采暖一項所耗能源相當發(fā)達國家的1―2倍。雖然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開發(fā)與節(jié)約并重,把節(jié)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總方針。但在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很難健全和完善建筑能源消耗的指標體系,如今,相關部門必須抓緊時間完成建筑業(yè)能效標準,為在建筑中積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國家節(jié)能規(guī)劃的遠大目標。

1當前我國建筑能耗現狀

由于我國疆域遼闊,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匱乏,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只占世界儲量的11%;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實心粘土磚,毀掉良田12萬畝。物耗水平相較發(fā)達國家,鋼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污水回用率僅為25%。以我國北方為例,北方取暖能耗是我國建筑能耗中較大的一項,由于我國建筑圍護結構保護熱能性較差,窗體結構的氣密性也不高,北方冬季采暖過程中,大量的熱能會造成流失、浪費。另外,由于整體采暖設備舊,造成采暖效率低下,造成大量煤炭資源的浪費,就是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建筑供暖效果,不得不加大能源消耗,增加了環(huán)境污染也消耗著大量的能源。我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推行建筑節(jié)能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建筑中積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夠大大緩解國家能源緊缺狀況。因此,建筑節(jié)能可以實現國家節(jié)能規(guī)劃目標、減少溫室氣體排出的重要措施,符合我國當下發(fā)展趨勢。

2居民建筑供熱節(jié)能綠化設計

2.1供熱公司節(jié)能方式

我國傳統(tǒng)供暖方式是由供暖公司負責的區(qū)域性燃煤鍋爐供暖。東北,冬季氣溫低、時間長,供熱取暖是重要的民生問題。選用新技術含量高的優(yōu)質鍋爐,提高熱源廠供熱的熱效率。重視漏煤、散熱、配風燃燒造成的排煙等五個熱損失方面的監(jiān)控,定期檢修鍋爐設備,更新老壞設備部件,加強疏水器、熱力閥門等維護管理,延長設備的使用周期,同時提高設備部件質量,減少故障率和泄漏率,可進一步減少熱能損失。對閥門、管網進行檢修,保證冬運期管網零泄漏。對換熱站供暖換熱電氣設備進行變頻節(jié)能改造,實行變頻運行。采用變頻技術和自控技術實現電動機的平穩(wěn)起動,可減少對電機和電網的沖擊,保護了電機,延長了使用壽命,同時達到了調整流量流速以調節(jié)溫度的目的。對整個一次管網及二次管網進行濕保養(yǎng),增強并重視管網保溫,避免設備腐蝕,延長設備使用周期,降低了設備折舊成本,減少熱能損耗。實現管網動態(tài)平衡,消除近熱遠冷現象。區(qū)域供熱系統(tǒng)的最終目標是保證熱用戶的室內溫度的穩(wěn)定,為做到經濟運行又保證供熱質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換熱站的二次供水溫度。通過二次供水設定的溫度保證二次管網的循環(huán)流量,采用單臺多功能變頻器控制循環(huán)泵的啟停方式,在一定的范圍內水泵的階梯性流量的搭配會更加經濟。

2.2燃氣爐節(jié)能方式

近年來,為響應國家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號召,越來越多的供暖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我國北方采用集中供暖方式進行冬季供暖,不適合寒冷季節(jié)比較短暫的南方地區(qū)。南方絕大部分地區(qū)采暖都采用燃氣爐的方式,如果房屋面積較大并且人口較少,可以將沒人住或者使用頻率低的房間的閥門調至最小甚至關閉。這樣相當于減小了對居住區(qū)的供熱面積,節(jié)約能源的同時,也能加快正常使用空間的溫度上升速度。同時仔細檢查門窗的封閉性,有相關資料顯示,人體對溫度的敏感程度是3℃,也就是說溫度波動大于3℃時人體才有明顯的感覺,保證室內的封閉性才會保證熱量不會流失,避免造成能源上不必要的浪費,燃氣爐在啟動時的氣耗量是最大的,啟動次數越多,耗費的天然氣自然就多。所以,建議在使用時盡量減少啟動天然氣的次數,家中無人時,可將燃氣爐調成低溫運行狀態(tài),所以,根據個人習慣設置合適的啟動溫差,回家后再調到自己所需要的溫度。另外,采暖系統(tǒng)在使用時產生的水垢會影響燃氣爐的熱效率,定期清洗地埋管或者暖氣片中的水垢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但能提高熱效率,節(jié)約能源,還能延長整個地暖系統(tǒng)的使用壽命。硬件設備是決定燃氣爐節(jié)能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室溫控制器,如果安裝室內溫度控制器以后,可以按照不同的溫度設置和時間設置,更精細的調節(jié)室內溫度,使室內溫度更舒適,更節(jié)省能源。所以,還是有必要為燃氣爐加裝室內溫度控制器的。

2.3降低建筑周邊環(huán)境溫度

對于現代建筑來說,為了能夠大幅度降低設備能源的消耗,在使用建筑中可將建筑周邊環(huán)境的溫度降低。因此,做好建筑小區(qū)內的綠化則至關重要。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50%~90%來自太陽的輻射熱量都會被茂密的樹木所遮擋。80%的太陽光線會被生長在草地上的小草所遮擋。實地測試證明:大葉榕、白蘭花、白千層、橡膠榕、荔枝等正常生長的樹木下方離地約1.5 m的高度處,太陽輻射熱的穿透力只在10%上下,而在桂木、芒果、柳樹、刺桐等樹下,太陽輻射熱的穿透力在40%~50%左右。利用居住區(qū)的綠化達到遮陰的效果,從而降低地面與建筑物表面的溫度,綠化的樹蔭內與樹蔭外的溫差最多可達3℃~5℃,即使是在草地上,沒有樹木的遮陰,無草皮的地表溫度也會高于其溫度。在午后瀝青地表溫度與混合土的地表溫度最高可達50℃以上,而草的溫度只有40%左右。此外,綠化建筑中的居住區(qū)也會產生防風的效果。在氣流經過綠化地的過程中,大部分能量由于樹木之間的摩擦、阻截而被消耗,從而起到保護建筑和對外空間不受冷空氣或熱浪的侵襲。與此同時,綠化布局的合理建設,還可以改變居住區(qū)的通風條件,正確的將流動空氣引導至窗口,使居住區(qū)冬暖夏涼,借此來改變建筑中居住區(qū)的使用環(huán)境。

3節(jié)能綠化的注意事項及其實施方式

3.1地表的綠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區(qū)人員對小區(qū)綠化的認知與重視迫使其設計工作也在日趨完善和成熟。為做到節(jié)能綠化,首先應減少硬質化綠地的面積,可將道路的硬地與室外停車場和綠化結合在一起。硬質材料之間鋪砌時留出鋪泥種草的縫隙,因為,堅實的路面與建筑物所用的材質多屬不透水層,雨水在降雨過后快速流失并在高溫作用下將剩余地表的水分很快蒸發(fā)到空氣中,從而造成高溫濕熱的氣候,過多的消耗了能源。所以,設計規(guī)劃地面綠化的后,水面與綠地需盡量大面積環(huán)繞在建筑物的周邊,合理的分布與設計綠化面積,減少硬化地所占面積,精確把控建筑密度,盡可能的利用水域和植被吸收熱量,從而改變建筑中居住區(qū)范圍內的濕熱環(huán)境。

3.2擇優(yōu)選樹

樹木的選擇決定節(jié)能的效果。樹木相對于草地來說能更好的改善居住環(huán)境,日常管理和養(yǎng)護都比草地好打理,生態(tài)功能也優(yōu)于草地,所以,在綠化設計上應盡量以樹木為主。開發(fā)商在現實施工中往往忽略本地氣候條件,大量購買名貴樹種以盲目追求新穎、獨特的設計理念,這樣的樹種一般維護費用很高。更有甚者忽略季節(jié)變遷,導致樹木變化落葉時方向不朝南,致使居住區(qū)不能因為綠化而改善居住環(huán)境,做不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便是提高了居住區(qū)人員的冬季與夏季取暖和制冷的費用。因此,按照當地氣候因地制宜的選擇樹種,并采用不同葉色、不同種類、不同種植、不同花期的方法來搭配空間,才能達到最佳的節(jié)能綠化效果。樹木種植時,要注意與房屋保留一定的距離才不會因為樹蔭而對房屋造成一定的影響,又可阻擋狂風暴雨對建筑物的傷害。

3.3合理利用居住區(qū)周圍資源

城市綠化需要居住區(qū)以及周邊環(huán)境綠化的完善與補充。所以,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周圍資源,盡可能的保留自然環(huán)境中原生態(tài)的地形、水域、植被、景觀等,不要人為的改變天然形成的樹木、植被。工程中人工操作的規(guī)整土方往往不及簡單清理后留下來的高低起伏的坡地狀態(tài)讓人感到自然而親切,并且不必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墻面綠化作為一種新穎的綠化模式拓展了綠化的空間,增大了綠化的面積,彌補了地面綠化的不足,經檢測,爬墻植物可使墻外表的晝夜溫差最多相差4.4℃,墻內表最多相差0.9℃,為達到墻面綠化的理想效果,選擇當地適合光照的植物將其種植在建筑的東南朝陽方向的墻壁上,由于植物具備了其本身所需要的生長條件,在打理后會對環(huán)境綠化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措施

4.1建筑外窗的節(jié)能構建

在我國居民建筑住宅中,提高門窗氣密性是建筑節(jié)能措施中的重要因素。在整體建筑設計的初期,設計師就應當盡可能的選擇保溫能力相對較強,阻熱功能相對較高的內窗環(huán)保材料,提升外窗的密封性,慎重選擇落地窗及飄窗的使用數量,保證室內溫度不對外流失?,F代建筑使用門窗采用塑鋼窗的居多,而同為塑鋼窗采用絕熱性能較好的中空玻璃會讓室內居住更加舒適。

4.2建筑外墻的隔熱保溫節(jié)能構建

在我國建筑行業(yè)中,新型外墻體的保溫與隔熱技術逐漸成熟,外墻體復合材料的應用,可以有效減少室內外溫度差對室內溫度的影響,高效保護建筑主體內的溫度。相對于現有的外墻保溫材料聚氨酯、聚苯板、保溫砂漿等,市場新型的聚氨酯發(fā)泡噴涂式材料既具有優(yōu)秀的保溫功能又在施工操作上具有便捷的優(yōu)勢,可以應用到各種復雜的外墻作業(yè)中。

4.3建筑屋頂的保溫節(jié)能構建

居民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是需要設計師對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的。設計人員需要考慮建筑所在的地理環(huán)境及建筑周邊的自然條件,根據建筑自身風格及滿足居民使用功能性等從整體密度,壓縮強度,抗燃燒性能以及導熱系數等進行分析設計,確保能夠完全達到建筑節(jié)能工程的設計與應用需求。在屋頂的設計上,設計師可以根據建筑環(huán)境及地理因素選用適宜的保溫材料,保證建筑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水平。建筑屋頂的保溫節(jié)能工程對于夏季抵抗高溫天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7篇

【關鍵詞】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

從建筑結構的能耗方式來看,供暖節(jié)能應該是開展建筑節(jié)能工作的重點。中國北方城鎮(zhèn)采暖能耗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組成部分。所以,必須改善建筑維護結構的保溫以降低建筑物供熱耗熱量;改善供熱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以避免各種局部過熱造成的熱損失。本文主要針對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進行分析,主要對我國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建筑結構角度提出了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的方式。

1 我國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現狀

由于我國橫跨五個氣候區(qū),而只有北方地區(qū)采用較大規(guī)模的供暖,比較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建筑能耗,發(fā)現往往在剔除了采暖能耗后,從北方到南方同類建筑的能耗水平沒有太大的差異,這表明此部分能耗受氣候條件的影響不大,可以相互對比分析。

所以將民用建筑能耗拆分為北方城鎮(zhèn)集中采暖能耗和民用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兩部分,分別對兩部分能源消耗狀況進行了分析。

1.1 北方采暖地區(qū)城鎮(zhèn)采暖能耗

北方城鎮(zhèn)采暖是我國建筑能耗比例最大的一類建筑能耗,約占我國建筑總能耗的25%左右,占城鎮(zhèn)建筑能耗的40%左右。隨著采暖建筑總量的增長,北方城鎮(zhèn)采暖總能耗從1996年的7200萬噸標煤增長到了2008年的15300萬噸標煤,翻了一倍;同時隨著建筑節(jié)能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平均的單位面積采暖能耗量從1996年的24.3kgce/(m2.a)降低到了2008年度的17.4kgce/(m2.a)。

1.2 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

因為我國部分居住建筑存在各類能源預付費情況,所以這部分建筑將采取5年以上的數據累加再平均獲得全年總能耗。通過對27532棟居住建筑的能耗計算得出居住建筑單位面積除采暖外能耗量為8.79kgce/m2.a。對于不同建成時期、不同類型,以及不同類型城市的居住建筑能耗狀況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1.2.1 不同竣工時期的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狀況分析

根據建筑節(jié)能工作的進程,所以將建筑竣工時期分為三個時間段,分別是1990年前、1991~2000和2001年至今的三個時期,通過對這三個時間段的居住建筑單位面積能耗量進行比較,單位建筑面積能耗量由高到低依次為1990年前、2001年至今和1991~2000竣工的居住建筑,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其中1990年前竣工的居住建筑較1991~2000至今竣工的居住建筑單位面積能耗量高23.14%。

1.2.2 不同層數的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狀況

不同層數的建筑,建筑的結構大不相同,導致能源消耗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將1-3層居住建筑為底層建筑,4-6層建筑為多層建筑,7層以上為中高層和高層建筑。通過對低層、多層、中高層和高層居住建筑的單位面積能耗量進行了比較,單位面積能耗量從大到小依次為低層居住建筑、中高層和高層居住建筑、多層居住建筑,分別為9.36、9.09和8.71kgce/m2.a,其中低層居住建筑較中高層和高層居住建筑單位面積能耗量高7.46%。

1.2.3 不同類型城市的民用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狀況

我國幅員遼闊,包括了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等多個氣候帶,不同氣候條件和經濟發(fā)展條件的城市及地區(qū),其建筑能耗特點也各不相同,因此按照城市規(guī)模、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氣候區(qū)的分類方式,分別對居住建筑除采暖外的能耗情況進行了比較:

第一,同規(guī)模城市民用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狀況

不同城市規(guī)模民用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強度差別較大,總體看來居住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強度的高低基本上是與城市規(guī)模的大小趨于一致,如表1所示。

第二,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城市民用建筑能耗狀況分析

從城市地域分布情況來看,東部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各類建筑除采暖外能耗強度總體上較西部地區(qū)高,如表2所示。

第三.不同氣候區(qū)民用建筑處集中采暖外能耗狀況

嚴寒地區(qū)、寒冷地區(qū)、夏熱冬冷地區(qū)和夏熱冬暖地區(qū)的各類建筑單位面積的能耗量基本上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是在剔除采暖的情況下,電力成為了主要的能源形式,而我國自北向南,隨著空調度日數的增加,空調的能耗也逐漸增大。

2 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的方式

2.1 建筑室內采暖系統(tǒng)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

室內采暖系統(tǒng)改造應以溫度調控和熱計量為手段、實現建筑節(jié)能為目的,不應僅局限于熱量收費。改造應采用合理可行、投資經濟、簡單易行的技術方案。改造后的室內采暖系統(tǒng)既要滿足室溫可調和分戶計量的要求,又要滿足運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室內采暖系統(tǒng)改造包含垂直單管順流式系統(tǒng),增設跨越管、每組散熱器設溫度調節(jié)閥門;垂直雙管系統(tǒng),每組散熱器設溫度調節(jié)閥門;單戶水平單管順流式系統(tǒng),增設跨越管、每組散熱器設溫度調節(jié)閥門;單戶水平雙管系統(tǒng),每組散熱器設溫度調節(jié)閥門;原系統(tǒng)為低溫地板輻射式采暖系統(tǒng)的,戶內系統(tǒng)入口處增設調節(jié)閥和必要的溫控裝置,分支環(huán)路設溫度調節(jié)閥門;已分戶改造的系統(tǒng),在戶內系統(tǒng)入口處增設溫度調節(jié)閥,樓梯間進行采暖。

熱計量改造的主要內容包括熱力入口設置計量總熱量的熱量表、過濾器、壓力表、溫度計、流量控制閥或差壓控制閥;分戶熱量分攤優(yōu)先采用溫度法。

2.2 熱源及管網熱平衡改造

熱源的節(jié)能改造方案應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可行。鍋爐、熱力站所采用的調節(jié)手段應與改造后的室內采暖系統(tǒng)形式相適應。

熱源在原則上結合城市區(qū)域供熱改造同時進行。暫未改造的熱效率低的單獨熱源,適當更換省煤器、維護或改善熱源;鍋爐房、熱力站等熱源設置熱量計量和運行參數檢測裝置,對供熱量、補水量、耗電量進行檢測;燃煤鍋爐單臺鍋爐容量超過7MW的大型鍋爐房,設置鍋爐燃燒監(jiān)控系統(tǒng),采用調速控制的鼓風機、引風機;熱源的動力用電、水泵用電和照明用電分別計量;熱源與供熱系統(tǒng)設供熱量自動控制裝置,根據室外氣溫等氣象條件變化自動改變用戶供熱量,對用戶系統(tǒng)進行總體調節(jié);需要更換循環(huán)水泵的,選用高效節(jié)能低噪聲調速水泵。

熱網應增設水力平衡、溫度調控裝置,更換部分銹蝕管線和老化損壞的保溫材料。

2.3 建筑圍護結構節(jié)能改造

建筑圍護結構節(jié)能改造的重點可根據建筑所處的氣候區(qū)、結構體系、圍護結構構造類型的不同有所側重。改造前應首先對外墻平均傳熱系數、保溫材料的厚度,以及相關的構造措施和節(jié)點做法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圍護結構節(jié)能改造的重點部位和重點內容。

屋面的改造首先應滿足規(guī)劃和安全性要求的,采用平屋面改坡屋面、閣樓保溫技術進行改造;不能進行平改坡保溫改造的,采用平屋面拆除更換保溫技術或保留平屋面倒置擠塑苯板保溫技術進行改造;穹頂等造型要求的新建屋面,采用帶悶頂的屋面,在悶頂上進行保溫。

外墻的改造措施要依據基層條件較好、改造后外飾面為涂料的普通檔次裝飾墻體,采用以粘接為主、釘固定為輔的外貼苯板外保溫系統(tǒng)進行改造;改造后外飾面為面磚的普通檔次裝飾墻體,采用單面網苯板錨固筋外保溫系統(tǒng)進行改造;改造后外飾面為高檔次裝飾墻體,采用錨釘連接擠塑苯板-塑料掛板系統(tǒng)或保溫裝飾一體化外保溫系統(tǒng)進行改造;基層條件較差、需要加固的墻體,采用植筋外掛龍骨保溫系統(tǒng)進行改造;對外立面需要保護修繕的外墻,采用保溫裝飾一體化內保溫系統(tǒng)進行改造,如羅馬柱等外立面造型,采用GRC與苯板復合的造型構件或對GRC造型構件內側進行噴涂聚氨酯等保溫材料進行保溫。

地面的改造是根據與外墻相接觸的室外地面具備開挖施工條件,室外地面以下部分采取下挖900mm外貼50mm擠塑苯板的外保溫技術;室內地面允許保溫施工的,按新建節(jié)能建筑的地面保溫技術進行保溫。

外窗的改造方式是在原外窗傳熱系數未達到現行節(jié)能設計標準的,全部更換為傳熱系數優(yōu)于現行節(jié)能設計標準的單框三玻塑料窗;有高檔裝修或規(guī)劃等方面要求的更換為單框三玻鋁塑或實木節(jié)能窗,或單框雙玻Low-E窗。單元門的改造方案比較簡單,一般為更換質量合格的保溫門。

3 小結

本文分析了我國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現狀,從建筑結構角度提出了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的方式。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工程緩解了城市供熱壓力,改善了城市空氣質量,同時拉動經濟的發(fā)展,并為我國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參考文獻

[1] 黃燕.我國建筑節(jié)能現狀與發(fā)展前景展望.廣東科技,2011年08期

[2] 武涌,劉長濱等.中國建筑節(jié)能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3] 韓麗紅,基于市場機制的建筑節(jié)能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1

第8篇

【關鍵字】:建筑;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rich people's mater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also has brought the problem of energy crisis.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energy crisis intensifies, the importance of energy-saving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both the status of energy sav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reconstruc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further the work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re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keywor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正常使用條件下采暖、空調、照明、熱水供應等系統(tǒng)的能耗是社會能耗的主要大戶之一,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資源,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十分不利,而在建筑能耗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既有建筑能耗,因此,如何對既有建筑進行節(jié)能改造,成為社會及相關領域內關注和研究的重點。為了有效地緩解能源短缺問題,我國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關于建筑節(jié)能的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對我國建筑節(jié)能及節(jié)能改造技術做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對指導建筑節(jié)能改造工作的進行,改善人們生活環(huán)境、減輕污染、緩解能源短缺,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由于對既有建筑的節(jié)能改造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在節(jié)能改造的實際工作中,就需要對技術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以提高節(jié)能改造工作的水平,促進節(jié)能改造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現狀

我國的既有居住建筑具有著規(guī)模大、能耗高、污染嚴重等特點,以西安市為例,截止到2007年底,西安市竣工建筑的總面積以達到約14167萬平方米,在這些建筑中,有95%以上都是非節(jié)能的高能耗建筑,據有關數據統(tǒng)計,在西安市民用建筑中僅大型公共建筑一項全年的耗電量即高達20億度左右。而根據對既有居住建筑的分析,造成既有居住建筑耗能高的原因主要有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體型不科學,屋面處理簡單,門窗密性差、墻體熱工性差一級采暖空調系統(tǒng)落后等幾個方面。

以西安市的建筑為例,由于西安市的黏土資源豐富,且黏土燒制成的磚透氣性較好,成本也相對較為低廉,因此,西安地區(qū)上世紀60~80年代的建筑多事采用黏土實心磚建造而成,住宅的屋頂多為平頂面且很少采取保溫措施,門窗多為木框單玻璃或是空腹鋼窗,到90年代時,窗戶開始大量采用鋁合金單玻推拉窗,但建筑的主要材料仍為黏土磚,且少有保溫隔熱層,隨著建筑工藝的發(fā)展及我國禁止使用黏土磚政策的出臺,多孔磚、空心磚等被應用于住宅建筑中,這些材料的使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墻體保溫隔熱的效果,但實際的性能仍達不到相關的要求,據節(jié)能指標標準還有著較大的差距。

二、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設計

1、節(jié)能改造基本原則

根《既有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技術規(guī)程》在對既有居住建筑進行改造時,首先應當根據國家的相關節(jié)能政策,參照本地區(qū)的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綜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經濟水平等多個方面,制定出科學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改造方案;在對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工作開展之前還應當對建筑的圍護結構、建筑結構狀況、建筑節(jié)能狀況等進行判斷,并對建筑的抗震、防火進行評估,判斷建筑的安全使用壽命,對安全使用壽命小于20年的,一般不宜開展節(jié)能改造,或者是在節(jié)能改造的同時對其進行安全改造;在對建筑各方面進行評估診斷的基礎上,對既有居住建筑進行節(jié)能改造時,工程設計、工藝技術選用等還應當考慮到經濟性的原則,在保證保證改造后的指標能夠達到相關要求,建筑適宜居住的前提下,優(yōu)先選用對居民干擾小、工期短、環(huán)境污染小、工藝安全且投入成本相對較低的技術;在改造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須符合達到相關的質量要求,改造方案的設計既要滿足墻體保溫、隔熱、防水等的要求,也要考慮到建筑的美觀性,改造工程的質量須要達到相關的要求,確保工程質量合格。

2、節(jié)能改造重點

由于不同季節(jié)對圍護結構性能的要求各有不同,在對節(jié)能改造的過程中,就應當根據不同季節(jié)的實際需求進行改造方案的設計,而不同階段對圍護結構的不同要求具體見下表1:

表1:不同階段對圍護結構的不同要求

階段 特點 圍護結構保溫的作用 通氣換氣的作用 外遮陽的作用

夏季空調 排除通過圍護結構、通風換氣和室內熱源所產生的熱量 決定20%~30%的負荷,室內外空氣溫差越大保溫要求越高 最低要求的通風換氣量 外遮陽是減少空調負荷的最主要措施

冬季取暖 補充通過圍護結構和室內通風換氣所失去的熱量 決定60%~70%的負荷,室內外空氣溫差越大保溫要求越高 維持最低要求的通風換氣量 打開外遮陽,盡可能多地得到太陽熱量

春秋過渡散熱 通過圍護結構和室內外通風換氣排除室內熱量 保溫隔熱性要求低 通風越大越有利與排熱 需要遮陽,減少太陽得熱

由于西安市處于北方,冬季寒冷,可知決定能耗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冬季取暖,因此,在節(jié)能改造時,關鍵是提高其保溫性能,同時也應當兼顧夏季隔熱。

在節(jié)能改造方案確定后,還應當建立一定的計算模型對設計方案的能效進行評價,其中對夏熱冬冷地區(qū)節(jié)能改造方案的熱環(huán)境評價,應當參照下表2來進行。

表2:夏熱冬冷地區(qū)節(jié)能改造熱環(huán)境評價表

*注:tn為當地典型氣象年條件下被評價建筑居室內的全年自然室溫

3、節(jié)能改造技術

(一)窗戶節(jié)能改造

在建筑護結構中,由于窗戶的傳熱系數大、氣密性差、太陽輻射透過率高,在建筑整體結構的隔熱中其是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進行節(jié)能改造時,熱工性能過差的窗子應當全部拆除,而以傳熱系數小、氣密性好的塑鋼窗、“斷橋”型鋁合金窗、PVC塑料型材的中空玻璃等節(jié)能窗來替代;對一些可以利用的單層窗,可以通過加設一層鋁合金窗,使其形成雙層窗,從而來提高窗子的保溫性能;在改造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一些使用年代長久的窗戶可能產生變形,設計替換窗戶尺寸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尺寸來確定,同時選擇窗子的質量應當達到相關的質量要求。

(二)墻體節(jié)能改造

在對墻體進行改造時,須考慮到外立面的建筑裝飾效果,盡最大可能地做到墻體保溫、隔熱、防水、裝飾的統(tǒng)一,隨著施工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墻體外保溫技術也更加多種多樣,在選擇施工技術時,應根據節(jié)能改造技術的基本原則,結合改造工程的實際情況及建筑特點,選擇最為經濟合理的技術,一般常用的外墻外保溫技術有:聚笨板薄抹灰、擠塑板薄抹灰、噴涂硬泡聚氨酯、模澆硬泡聚氨酯、鋼絲網架大模內置等。外墻的內保溫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內貼預制保溫板、內貼增強粉刷石膏聚苯板及內抹膠粉聚苯顆粒保溫漿料三種,采用外墻內保溫對住戶正常生活影響較大,在占用建筑面積、保護圍護結構等方面比起外保溫技術有著一定的缺陷。

(三)屋面節(jié)能改造

對屋頂的改造也是節(jié)能改造工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般是通過加設具有通風隔熱作用的坡屋頂來提高屋頂的熱工性能,同時提高防水性能;通過增設隔熱層來滿足節(jié)能的要求,有些地區(qū)改造中還會通過綠化屋頂來改善住戶環(huán)境,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建筑室內的舒適度,對節(jié)能環(huán)保都有一定的意義,但在使用這一方法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屋頂的荷載,選擇合適的植被,以免留下后患。

結語:

另外,通過對有空地但沒有陽臺的建筑加設陽臺,對已有陽臺進行密封處理,能較好地形成建筑保溫層,以達到節(jié)能的要求。同時,積極地利用太陽能不僅能改善有太陽輻射帶來的能耗問題,還能為建筑用戶提供熱水,光伏電池還能為建筑提供光源,更好地實現節(jié)能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猛.淺談中國建筑節(jié)能發(fā)展趨勢[J].建筑節(jié)能,2013,(1):74-76.

[2]李劍鋒.綠色節(jié)能改造和“被動建筑”節(jié)能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2, (34):10-11.

[3]張利娟,徐亦冬.談村鎮(zhèn)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的方案優(yōu)選[J].低溫建筑技術,2012,(11):125-126.

第9篇

關鍵詞:居住建筑;無障礙;樓梯;衛(wèi)生間;安全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居住建筑無障礙設計的必要性

居住建筑中的無障礙設計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該設計理念的提出旨在倡導在建筑領域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特殊群體的需要,尤其是在設計中要包含對于殘障人士和老弱人群在出行方面的關愛考慮,體現社會發(fā)展的人性化理念。無障礙設計主要是通過在施工中在適當位置加入一些特殊設計元素在里面,以最大程度地照顧到社會各類人群的活動需要。在建筑設計中融入無障礙設計理念,是由現階段人口發(fā)展的總體特征決定的。

一方面,按照國際上的人口年齡劃分標準,我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發(fā)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尤其在近幾年,人口老齡化趨勢尤為明顯,大約每 5 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其中還不包括 65歲以下的中老年人口,到本世紀下一個十年,這種人口發(fā)展趨勢還會繼續(xù)延續(xù)下去,老年人將占據總人口數量的相當大的比例。人口老齡化特征固然體現了我國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先進性,但也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不小的問題,考慮到老年人的出行活動需要,在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和建筑設施中就必須加入適合老年人群的無障礙設計。

另一方面,我國殘疾人群的數量也極為可觀,殘疾人在我國也享有和正常人同等的生存權利,因此,在建筑設計時,照顧到殘疾人的實際需要也應該加設無障礙設施的設計,以保障殘疾人群的行動需要。

另外,無障礙設計的受用人群還包括兒童,每年都會由于基礎設施設計不到位導致兒童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孩子是祖國和家庭的未來,保證孩子的活動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性意義。

二、居住建筑無障礙設計的要點

(一)居住建筑入口

居住建筑出入口標識明顯、易于識別。建筑出入口面積要適當加大,盡量避免高差,地面坡度不應大于 1:50,如設臺階,必須設輪椅坡道和扶手,可以解決了殘障人士的通行問題,也滿足了諸如推嬰兒車、老人行走等需要。無障礙入口和輪椅通行平臺應設雨棚,防止雨雪天使用輪椅的不便。供輪椅使用的坡道應設計成直線形、直角型或折返型,不宜設計成弧形,防止輪椅使用者因失去重心而摔倒。坡道二側的扶手應與休息平臺扶手相連,其坡度在1:20 是比較合適的。表面應平整但不應光滑,以方便抓握。

(二)公共走道

居住建筑公共走道最小寬度為1.2m,其表面如使用不同鋪裝應相互取平,高差不應大于15mm,并以斜面過渡。當門扇開向走道時,為了不影響通行和碰撞的危險,應設凹室,將門設在凹室內,凹室深度不應小于900mm,長度不應小于1300mm,開啟后的門扇和乘輪椅者的位置均不影響走道的通行。應盡量避免向公共走道伸出突出物,在走道轉彎處的陽角做成圓弧型或切角墻面,為了避免輪椅的擱腳踏板在行進中損壞墻面,在走道兩側的墻面的下方設高0.35m 的護墻擋板,可用木材、塑料、水泥等材料。

(三)樓梯和電梯

1、樓梯形式

樓梯和電梯是居住建筑中重要的垂直交通方式,宜位于光線較好的位置,并設置無障礙設施標志,以便易于發(fā)現。樓梯形式以每層 2 跑或 3 跑直線形梯段為好,避免采用弧形或螺旋形樓梯,給殘疾人、老人、小孩產生恐懼感,以至摔倒。

2、扶手

扶手是殘疾人在通行中的重要輔助設施,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協(xié)助使用者的行進,扶手的安裝的位置和高度及選用的形式是否合適,將影響到使用。一般在坡道、臺階、樓梯、走道兩側設置,高度在 0.85m,為了達到通行的安全,在扶手的起點及終點均要延伸 0.3m,并安裝盲文標志,提示殘疾人注意位置及踏步等。

3、電梯、電梯前廳及轎廂

電梯、電梯前廳及轎廂尺寸要確保擔架及輪椅的活動范圍,電梯門開啟時間應加長,不應小于15s,門扇關閉采用光幕感應的安全裝置。選層按鈕應采用觸摸式,輕觸即可反應,并應低位設置,樓層顯示屏要字跡明顯,易識別,宜設置報警語音裝置。轎廂內應設置電視監(jiān)控系統(tǒng)、呼叫按鈕、報警電話。

(四)消防疏散

殘疾人的疏散速度比正常人要遲緩,因而在設計過程中對各項疏散距離的控制較之消防規(guī)范的規(guī)定更為嚴格,應盡量避免有可能在疏散過程中折返的袋狀走廊出現。對于輪椅使用者來說,建筑中的樓梯是疏散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礙,而平時最適于使用的電梯在火災時會被限制使用,因此,在殘疾人為主要群體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個樓層的樓梯口應設置避難間,為便于火災時煙氣的排出和專業(yè)人員從外部進行援救的需要,避難間可設置大面積的外

窗或陽臺,同時其位置也便于消防云梯的架設。

(五)客廳及臥室的無障礙設計

1、空間回路

空間回路的說法來源于日本,原指在空間中可以循環(huán)地行走及觀看,空間回路是指在殘疾人臥室除了一般的入口之外,在臥室與客廳的隔墻上添加一個入口,并加寬門洞,設置推拉門。這樣的設計在臥室與客廳之間形成了空間回路,方便殘疾人的行動,同時加強了臥室和客廳的聯系,給殘疾人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使臥室既能成為殘疾人獨立活動的私密空間,又能變?yōu)榕c外界聯通的半對外空間。

2、充分日照

殘疾人在室內的活動多于室外,因此殘疾人主要活動空間的日照尤其重要。臥室和客廳則是對日照要求最高的房間,因此這兩個房間盡量朝南,爭取最佳日照條件??蛷d與陽臺可以結合,陽臺設置為陽光房,成為殘疾人舒適的活動休閑空間。

(六)廚房、衛(wèi)生間的無障礙設計

1、廚房

(1)去掉廚房的隔墻,使之成為開放式廚房,滿足輪椅充分活動不受阻礙的要求;

(2)櫥柜轉角處改為圓角,為殘疾人提供安全的廚房環(huán)境;

(3)取消廚房與外界的高差,或改為坡道,方便殘疾人進出行動。

2、衛(wèi)生間

(1)加寬衛(wèi)生間入口門洞,至少加寬至900~1100mm;

(2)取消衛(wèi)生間入口高差或改設坡道;

(3)在衛(wèi)生間墻面、馬桶周圍、淋浴頭周邊墻面添置殘疾人扶手;

(4)取消淋浴間,并在淋浴頭下靠墻安置可折疊的座板,供殘疾人洗浴之用。

(七)戶內交通

首層的殘疾人住宅,可以利用客廳外的陽臺做文章:在陽臺外設置殘疾人坡道,將陽臺變成單元入戶的另一個入口,殘疾人有單獨的進出空間,也方便他人來訪,雙入口的設計使住宅具有“可訪性”,加強了殘疾人的對外交流。

另外,在住宅的走道和交通核心空間中,以滿足輪椅通過的最小寬度900mm和輪椅的回轉半徑1.5m作為尺寸要求。

三、居住建筑無障礙設計應用實例

例如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公共衛(wèi)生間紅外線感應系統(tǒng),通過感人體發(fā)出的紅外線信號,水龍頭才出水,大小便沖洗閥的水才會流出,給人的感覺既衛(wèi)生又安全還節(jié)約了用水。在日本,對于衛(wèi)生間的設置,根據老年人容易嗜睡的特點,在浴室安裝了語音提示系統(tǒng),如果一段時間沒有聲音,語音系統(tǒng)就會自動提示,若還沒反應就可第一時間通知其家人;馬桶的位置不固定,可以拉伸到此層的任何地方;櫥柜可推入墻內不占用任何的空間;根據老年人還有起夜的特點在臥室設計地燈,不會刺眼等等,日本做到了物盡其用和功能空間的拓展性。

除上述建筑之外,還包含了著名的重要建筑物、機場、旅館建筑和交通建筑等等其他建筑,無障礙設計范圍廣,涉及人多,以至于各國都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F在國際社會已形成共識,無障礙設施從建筑入口到室內,能使行動不便者順暢的進入和使用,這樣的設施才是一個好建筑應有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結語

綜上,居住建筑的無障礙設計,不僅能夠緩解社會弱勢群體設施的壓力,也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所以,在各種無障礙設計中,要以人為本,進一步提高對無障礙設計的認識,積極開展對無障礙設計的科學研究,努力提高我國無障礙設計的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