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病原生物學實驗

時間:2023-06-19 16:29:25

導語:在病原生物學實驗的撰寫旅程中,學習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條寶貴的路徑,好期刊匯集了九篇優(yōu)秀范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引領您探索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病原生物學實驗

第1篇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安全教育

當今社會,伴隨不斷發(fā)展的公共衛(wèi)生需要和由此產生的壓力,病原生物學領域的生物和臨床研究實驗室日趨受到重視。而實驗室本身就是一個復雜而動態(tài)的環(huán)境,復雜至極。實驗室需要不時調整側重點以應付新出現的或再次出現的傳染性疾病挑戰(zhàn)。由此為確保這些動態(tài)實驗室的環(huán)境能適應并維持在適當和安全的狀態(tài),所有該類實驗室負責人都應該定期實施對此實驗室工作人員及相關學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訓,以防出現危害公眾的重大衛(wèi)生安全事件。當前我國正處于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快速建設和發(fā)展階段。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染病研究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逐步重視,全國各地大量的高等醫(yī)學院??蒲性核鶎嶒炇谊懤m(xù)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在該類實驗室內進行[1]??茖W研究的本質是造福于人類,但科學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不重視基本安全規(guī)范,就有可能造成災難。與普通的理化實驗室不同,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特別是高等級的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如果不對操作者進行認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訓,一旦操作不慎,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2]。比如,2010年12月東北農大28名師生因動物實驗感染傳染病、2009年3月德國漢堡BernhardNocht熱帶醫(yī)學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學家實驗室內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本文結合自身在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多年工作的經驗與體會,通過探討目前國內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現狀,針對目前國內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諸多問題提出部分應對措施,以期達到降低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實驗室科研及教學有序進行的目的。同時希冀對在或將在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人群提供有益的參考。

1目前國內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現狀

當前在國內的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尤其是高等醫(yī)學院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著很多普遍的共性問題,如安全防范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安全教育培訓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冊不能完全落實等,這給實驗室安全埋下了諸多隱患[3]。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病原生物學的迅速發(fā)展,針對以往病原生物學體系建立的實驗室安全規(guī)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現在病原生物學研究體系的工作環(huán)境。譬如:隨著新技術的開發(fā)應用,一些新的實驗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對新的實驗室安全體系及流程不斷更新優(yōu)化[5]。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變革,都需要不斷更新學習。

2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強化思想認識首當其沖

人為的失誤和不規(guī)范的操作會極大地影響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對實驗室人員的防護效果[6]。因此,減少不恰當的實驗室人為操作,是預防實驗室感染、差錯和事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思想意識上引起重視首當其沖。醫(yī)學院校的學生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往往對實驗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管理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總覺得自己是醫(yī)學背景出身,對實驗室安全有著足夠的認識。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現問題。因此,強化思想認識成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實驗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員往往安全意識逐漸淡薄,導致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督促帶教教師及實驗室工作人員結合自身所在實驗室情況,認真學習各類實驗室安全相關的規(guī)范性文件,并結合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關人員充分認識到實驗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以身作則,從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針對實驗室新出現的問題,隨時補充完善相關規(guī)定,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2.2規(guī)范準入規(guī)則尤為重要

在相關人員進入實驗室工作之前,應組織實驗室安全專題教育培訓活動。培訓內容應包括實驗室安全的各個內容,確保相關人員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規(guī),建立生物安全意識,保證相關工作人員掌握開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避免實驗室污染,防止實驗室事故的發(fā)生等。同時在相關人員結束實驗室安全專題教育培訓并考核合格進入實驗室后,該實驗室的帶教教師或工作人員應結合本實驗室相關研究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個性化安全教育培訓。比如,在使用能夠通過粘膜和皮膚感染的試劑時,或使用有可能發(fā)生濺溢的試劑情況時,必須采用護目鏡等個人防護措施;在使用銳利的針頭時,事后必須謹慎處理針頭等銳利物品;針對特定實驗儀器的使用及維護,如超速離心機在離心時應保持合適的平衡等。在進入實驗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應在高年資帶教人員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操作復雜大型儀器。

2.3過程監(jiān)管時刻不放松

實驗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安全教育是一個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涵蓋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過程監(jiān)管時刻不能放松。要從多環(huán)節(jié)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員方面。明確病原生物學實驗室人員的資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進出實驗室或承擔相關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實驗室人員必須接受相關安全教育培訓并考核通過方可進入實驗室。進入實驗室后,必須熟練掌握相關標準操作規(guī)程之后方可獨立開展工作。

2.3.2實驗室內從事活動方面。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熟悉實驗室環(huán)境,養(yǎng)成在實驗室時刻警惕安全事故的習慣。在實驗工作區(qū)內禁止吸煙,不得喝水、吃飯等,同時注意個人防護,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實驗室儀器培訓方面。對每件大型儀器設備制定標準操作規(guī)程,如離心機,PCR儀等,對新使用者進行操作示教,并指派專人維護,以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

2.3.4實驗室廢棄物處理和消毒隔離制度培訓方面。通過對實驗室相關人員和學生進行教育培訓,盡可能將操作、收集、處理廢棄物的危險概率將至最低,進而將其對環(huán)境的有害作用減至最小,確保病原生物學實驗室操作人員的安全,更好的避免發(fā)生安全事故。總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實驗室生物安全自身特點的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體系,為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對統(tǒng)一的尺度和標準,為我國衛(wèi)生事業(yè),特別是重大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傳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和保障,為最大限度地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于敏,皮之軍,李建海.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及事故預防[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統(tǒng).醫(yī)學實驗室的幾個生物安全問題及應對策略[J].微生物與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劉利兵,陳健康,等.關于高等醫(y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張瑤,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和質量管理的關系探討[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1,21(8):2074-2076.

[5]朱琳.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討[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2,28(3):353-354.

第2篇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職業(yè)技術教育;教學改革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83-01

1 前 言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一門聯(lián)結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重要醫(yī)學基礎課程.由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部分構成,對于醫(yī)學學生的培養(yǎng)而言極為重要。這門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為學習臨床及預防課程打下基礎。《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應該以“貼近臨床、服務臨床”作為新型教學理念[1]。而職業(yè)技術教育,以學生職業(yè)能力培訓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yè)應變能力和將來繼續(xù)學習能力。它們的共同點是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但前者培養(yǎng)是,具有高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后者培養(yǎng)是,具有動手能力強和有一定專業(yè)知識的合格勞動者。綜合上述觀點,在長期《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中,針對職業(yè)技術能力培訓過程中突出的一些問題和為了提高職業(yè)教育過程中學生分析、觀察能力的不足,本文就《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在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2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實驗內容設置不合理 目前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仍然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很少進行創(chuàng)新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往往實驗內容還是原來的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病原微生物形態(tài)與結構觀察、補體溶血反應、玻片凝集試驗等,甚至有些實驗已經嚴重滯后于學科發(fā)展,實驗方法落后,實驗內容簡單,往往出現臨床應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脫節(jié)的現象[2]。

2.2 實驗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都是由教師準備好實驗材料之后,再詳細地將每個實驗步驟、實驗原理都告知給學生,甚至有的實驗項目還需要教師進行操作示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驗即可,學生完全屬于被動式學習,且實驗技能不熟練。雖然職業(yè)技術教育強調根據學生實際能力,通過反復培訓讓學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但是卻降低了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這對學生將來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因而會限制他們向高層次提升專業(yè)技術能力。

3 如何加快《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

3.1 加強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根據學生素質,制定出更符合職業(yè)技術教育特色的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第一,將實驗內容與流行病學調查有機結合:如在寄生蟲實驗教學中開展學生腸道寄生蟲檢查,一方面掌握本院學生感染情況,另一方面,間接了解本地人群寄生蟲感染狀況;第二,重新組織實驗教學內容:將實驗項目分為兩個模塊并規(guī)定必須達標的實驗項目,更新實驗課內容。第三,開設綜合性實驗:課程內綜合,將單一獨立的小實驗綜合為系統(tǒng)連貫的大實驗,如開設“細菌的培養(yǎng)與形態(tài)學鑒定”系統(tǒng)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明確了微生物學檢查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意義。第四,將部分理論講授的內容移入實驗課,邊講解邊操作[3],讓枯燥的理論注入活躍實驗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2 實驗教學中多組織交際討論性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職業(yè)技術教育雖然加強了學生操作技能的培訓,但是對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及培養(yǎng)質疑能力方面有些欠缺。交際討論性活動可以充分地發(fā)揮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夠在活動中排除過去那種呆板、機械的“注入”,形成學生“自組織”,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在交際性活動可以完全放開對學生的控制,是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判定的模式為:教師啟動―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練習評定??梢試@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與學生展開了互動交流,讓他們自己圍繞這些問題來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查詢資料來回答問題。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地給他(她)“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讓他(她)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也應該盡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勵?!敖涣鳕D互動”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鼓舞、呼喚和激勵。同時,注意挖掘實驗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性,把握教學過程中的育人時機,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學生在獲取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接受素質教育。強調實驗教學過程的三個結合:密切結合臨床,密切結合實踐,密切結合新進展[4]。這種方式就彌補職業(yè)技術教育中過于強調學生技能操作,所導致的學生學習被動性,在重建學生自信心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3.3 創(chuàng)新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在職業(yè)技術教育改革中,應該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基礎聯(lián)系臨床的教學觀念。實驗教學中,以“淡化驗證性實驗,強化綜合性實驗”思想為指導,除了根據學科發(fā)展更新一部分驗證性實驗內容,還增加綜合性實驗、自主設計性實驗;除講解、示范、參觀設備外,一些因條件所限不能開展的學生實驗內容,通過互聯(lián)網下載最優(yōu)秀的實驗教學視頻彌補,讓學生在觀看中了解學科最前沿的新知識及新技術開展情況,一方面讓學生有直觀感性認識,另一方面開拓了學生理性思維方式。此外,利用數碼相機和掃描儀收集素材,通過開展創(chuàng)新設計性實驗,從實驗選題、方案的篩選比較,實驗的準備和具體實施,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評價方面,全方位鍛煉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開拓他們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出具有職業(yè)技術教育特色又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3.4 優(yōu)化實驗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職業(yè)技術教育特色,學生綜合素質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對常規(guī)實驗模式(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體)進行改革,多開設一些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刪除一些不具備基本操作訓練、純屬驗證理論的實驗項目,例如環(huán)狀沉淀實驗、雙向瓊脂擴散試驗等;另外把臨床新技術、新方法盡量引入到《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中,還可以開放實驗室,鼓勵那些學有余力、且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多做實驗[5],從而增加他們在將來人才市場競爭中的獲勝能力。

3.5 加強實驗室建設 實驗和實踐是《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職業(yè)技術教育中更為突出。為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和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實驗室建設要更加完善,實驗室應該具有顯微鏡室、無菌室、培養(yǎng)室、準備室、標本存放室、藥品儲藏室等。學生實驗操作室面積應可同時容納80到100人進行實驗。儀器應具備光學顯微鏡、超凈工作臺、干烤箱、離心機、高壓蒸汽滅菌鍋、冰箱、烘烤箱等基礎實驗設施,以及一些較為精密的儀器如顯微圖象顯示儀、顯微彩色攝像投放系統(tǒng)、自動酶標儀、自動洗板機等,才能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操作的空間,只有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全,才能滿足實驗教學的學生培養(yǎng)要求。

4 結 語

總之,我們根據職業(yè)技術教育特色,綜合學生素質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有針對性進行《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出能滿足社會需求和有一定競爭實力的高素質學生,目的是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李雪璐,朱紅,楊繼文.關于病原生物與免疫實驗學教學改革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22):111-114.

[2]彭麗娟.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09):120-123.

[3]孫厚良,唐靜,李國利,劉瑾,石中全.護理專業(y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應用體會[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16):145-148.

第3篇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實踐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醫(yī)學基礎課程,有非常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一直受到我國本科學科模式的影響,導致在開展教學時重點往往集中在理論課方面,對于實踐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目前很多院校在針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課程的考核評價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醫(yī)藥本科院校進行,中職院校很難照搬本科院校的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在這種情況下,要提高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的有效性,就必須結合中職院校學科特點,以優(yōu)化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為基礎,針對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就此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原則

(一)多元化原則

實驗素養(yǎng)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全面性、專業(yè)性能力。首先要考慮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實際考核中結合老師評價、學生評價、同學互評于一體;其次要考慮評價方式多元化,在考核中,要與平時考核、實際操作等方式結合對學生展開綜合性的評價;最后要考慮到評價階段多元化,評價工作要貫穿于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觀察、結論分析的全過程[1]。

(二)科學性、可操作性原則

實驗教學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客觀地記錄實驗結果,并且要做出對結果的分析,對學生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工作作風、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要求都比較高。要對學生的實驗能力進行考核評價,需要保證其評價項目、指標以及量化值有著科學性以及客觀性特點,需要將評價指標與實驗教學的目標有效結合在一起,實現對目標要求的真實全面反映。

二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考核評價體系目標與內容

(一)實驗態(tài)度

實驗態(tài)度主要指針對學生的出勤、值日等方面情況進行考核,同時通過實驗教師的觀察,判斷學生的實驗態(tài)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備團結協(xié)作精神,在實驗過程中能否遵循無菌操作原則[2]。

(二)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主要考核學生針對實驗的對象以及結果所表現出的觀察、記錄情況。

(三)解釋實驗現象能力

一方面,需要考核學生根據老師的示范教學,對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詳細全面的記錄,發(fā)現實驗中存在的一些實驗現象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考核學生在分組實驗中針對實驗的現象和結果進行觀察記錄情況,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異?,F象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實驗結果展開科學合理的解釋[3]。

(四)實驗操作能力

在實驗操作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學生對不同實驗方式或實驗儀器的實際操作水平,考察學生的操作方法和實驗結果是否正確。在這方面的評價需要將集中考核成績與平時考核成績結合進行分析。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老師評價等方式結合在一起。

三實驗考核方法

通過考核成績,可以對學生的實驗水平及實驗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和肯定。針對中職院校學生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實驗考核評價體系,其實驗考核方法可分三個方面:

(一)平時考核

平時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在進行平時考核時,可以選擇由任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實驗的要求和目標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

(二)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成績占總成績40%。通過書寫實驗報告,可以有效的訓練學生記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以及對結果進行分析綜合的基本技能。實驗報告中需詳細記錄學生每次實驗的目的、操作注意事項、實驗用品以及在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要求能保證記錄內容的全面性、真實性、細致性。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驗報告中的內容記錄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分[4]。在進行實驗報告評價時,有書寫格式、書寫質量、實驗結果、結果分析等評價內容,在評分標準方面,不能以實驗結果的正確性作為唯一評價標準,針對部分因為失誤導致實驗失敗的學生,如果這些學生可以對實驗失敗的原因進行仔細的分析,老師仍可以給其較高的分數。

(三)實驗考核

實驗考核在針對學生的評價方面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占總成績的40%。實驗考核主要是考察學生針對實驗過程的基本操作以及學生實驗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考察學生在展開實驗的過程中態(tài)度、積極性、規(guī)范性等三個必考項目以及一個專業(yè)考察項目。必考項目考察范圍涉及全部學生。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非常關鍵,往往是決定實驗課是否成功的首要條件,老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給出態(tài)度分值。參加實驗課程的積極性,是指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操作狀態(tài),老師可根據觀察給出分值。規(guī)范性的考核則要專業(yè)一些,主要考核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能否按照本學科的基本原則進行操作。選考項目則需要結合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核。

四結語

本人從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至今已十八年,在早期一直使用的實驗考核方式就是根據實驗報告給出分值,導致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不斷在本人的實驗教學中使用本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近五年的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了本考核評價體系。在使用的過程中,感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績以及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高,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首先,教學質量有顯著的改善和提高。應用實驗考核評價體系,一方面提高了實驗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實驗課程的重視度;另一方面,學生在實驗課程中的表現與之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學生對于實驗課程有著更高的重視度,同時存在有極大的積極性以及自覺性。促進了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課程,使得學生的綜合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其次,學生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由于本考核評價體系不是以結果正確與否這一項來給出學生實驗成績,因此,學生更愿意將真實的結果記錄下來,在老師的引領下去進一步探索、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完成實驗項目,仔細觀察實驗結果,并真實記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最后,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實驗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現象,部分實驗現象可能與實驗指導存在有較大的出入,在改革考核評價體系之后,學生能夠將實驗結果真實、客觀的記錄在實驗報告中,同時借助實驗現象觀察實驗的本質,對實驗結果進行全面的解釋,尤其針對部分實驗現象和實驗指導內容不一致部分,學生敢于質疑,進行思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其分析總結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溫銘杰,張須龍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免疫學實驗技術考核中的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01:75-77.

[2]梁馨云,林鴻程等.病原生物學實驗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3:3304-3305+3308.

[3]王茉琳,李曉光等.多元化互動優(yōu)化醫(yī)學免疫學課堂教學[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36:7146-7149.

第4篇

綿陽市人民醫(yī)院 四川省綿陽市 621000

【摘 要】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經常需要對無菌體液進行病原學檢查,從而快速、準確的診斷出患有感染疾病患者的病原學,做好病菌的耐藥性檢測工作,采用針對性的方法和藥物進行治療,降低疾病的感染率,控制患者病情的惡化。因此提高對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無菌體液病原學檢測具有非常重要意義,可以通過加強對無菌體液送檢率的控制,嚴格管理檢測標本的方式,來提高臨床治愈率。本文以一名患有真菌性腹膜炎疾病的患者為例,對引發(fā)該疾病的棕黑腐質霉進行病原學檢測,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微生物實驗室;無菌體液;病原學檢查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疾病,細菌感染的危害性極大,病菌很容易出現大范圍的傳播和擴散,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產生致命危害。血液之類的無菌體液形式的感染病的影響性最為顯著,具有極高的死亡率,會直接影響感染者器官功能。

1 資料分析

將我院于2013 年1 月收拾的1 例真菌性腹膜炎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男性患者年齡為83 歲,入院時存在渾身乏力的癥狀,運動時癥狀更加明顯,半年后還存在下至足部腫脹的癥狀,經臨床檢查確診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疾病。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腹膜透析治療,治療過程中可以觀察到患者還伴有腹部疼痛感、咳嗽、腿部浮腫、透出液渾濁等現象。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患者的單、雙核細胞的比例為2/3,透析后液中白細胞和細胞總含量分別為390×106/L 和400×106/L,臨床治療藥物為抗?jié)B素,包括:美羅培南、萬古霉素和頭抱吠辛。

取得的無菌體液使用BD 血培養(yǎng)瓶進行培養(yǎng),病菌逐漸呈現出絨球狀,進行進一步的耐溫檢測,可明確為腐質霉屬,通過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病原學檢測的方式對感染該疾病的無菌體液進行研究。

2 實驗室檢查

將穿刺腹透液中的真菌在BD 血培養(yǎng)瓶進行為期52 小時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設備發(fā)出警報,說明該無菌體液的病原學檢測呈現陽性,即具有感染性,是引發(fā)癥狀的根本原因。將培養(yǎng)瓶中的病原體進行涂片病理檢查,可以觀察到病菌的形態(tài)為絲狀,屬于真菌中的一類。

為了進一步明確無菌體液的病理特征,可使用真菌基礎分離培養(yǎng)基即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玉米粉瓊脂培養(yǎng)基、母種培養(yǎng)基即PDA 培養(yǎng)基和察氏培養(yǎng)基等幾種培養(yǎng)基對真菌進行分離、轉種和培養(yǎng),查看病菌所表現出的群落形態(tài),為分析無菌體液病原學提供依據。培養(yǎng)基在保持28℃的狀態(tài)下,進行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只有SDA培養(yǎng)基中病菌繁殖速度較快,最終形態(tài)為淺黑色絮狀,而其他培養(yǎng)基為呈現為松軟的羊毛形態(tài)。

分子測序:

引物:ITS15-TCC GTA GGT GAA CCTGCG G-3。

具體的反應要求如下:在無菌體液處于預變性階段,要將72 攝氏度的溫度保持一分鐘,之后依次進入變形和退火階段,需要的溫度分別為95 和50 攝氏度,維持時間均為30 秒,最后在72 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進行延伸,這個過程為一個循環(huán),需要進行30 次。將實驗室病原學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和對比,可知其99% 的性質同棕黑腐質霉相一致。

3 討論

棕黑腐質霉是一種腐生真菌,廣泛的分布在自然界的中性或者堿性的土地中,有大約59 種絲裂孢子囊菌透明絲狀真菌。PDA 上菌落成蓬狀形,快速生長,菌落在生長到7d 后可以達到1cm。SDA 上菌呈白色或者是淺灰色,形狀是絮狀,生長速度也非??臁?/p>

分析不同培養(yǎng)基中病菌的群落狀態(tài),CEA 及察氏培養(yǎng)基中病菌形態(tài)松軟,呈現分層的狀態(tài),最終顏色為橄欖黑色,中間還包括一部分棕色真菌孢子,生長后的真菌孢子在梗部位置出現了多個分支,顏色一般是淺宗色或者是筆直狀。[2] 由于孢子的特征性的鑒定,因為產生了兩種特征性的孢子,其中一種的厚壁粉孢子開頭是圓形、細胞壁光滑的;另一種間生厚壁孢子呈現暗棕色,形狀為球形或者是長橢圓形。

近年來,對長期腹膜透析患者繼發(fā)真菌感染的報告經常有報道。由于此類患者的免疫力非常低下,還患有直腸癌,腹膜經過透析后的真菌性腹膜炎,出現了酵母樣菌和絲狀真菌。真菌性腹膜炎占以了腹膜炎的2% ~ 6%。由于引發(fā)真菌性腹膜炎同導致念珠菌性腹膜炎的病院真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研究過程中要進行詳細的實驗室檢測和觀察,只有確認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才能進一步判斷是否為棕黑腐質霉。[3] 本研究在治療和觀察過程中利用抗感染藥物進行治療,以期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提高患者體內血漿白蛋白的含量。因當前我國對于真菌性腹膜炎疾病的研究不夠深入,缺乏治療經驗,可以應用血液透析法進行治療,輔以 伊曲康唑膠囊,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汪峰, 劉彩林, 廖亞龍, 汪月, 孫自鏞. 應用16S rRNA 寬范圍聚合酶鏈反應快速檢測臨床無菌體液感染[J]. 檢驗醫(yī)學,2011(12):865-868.

[2] 晉興, 黃波, 武愛榮, 周娜, 李曼,曹義戰(zhàn). 血液或無菌體液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病原菌檢測結果分析[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29):5708-5712+5715.

第5篇

通過對國內中醫(yī)藥院校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和相關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調查,我們發(fā)現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中醫(yī)院校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多,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安排和設置上傾向于以中醫(yī)學科和中藥學科為主,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作為一門西醫(yī)基礎課,往往不能引起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加之在一些中醫(yī)院校,很多專業(yè)都是將這門課作為考查課或選修課,因而不少同學都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對以后的臨床實踐用處不大,因而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二是中醫(yī)院校內西醫(yī)基礎課的課時數普遍不足,對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大部分中醫(yī)院校的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都只安排了60~72學時的教學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64學時,試驗教學8~12學時),部分專業(yè)(如護理學專業(yè))僅安排了48學時,而在西醫(yī)院校中,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和相關的臨床專業(yè)都將本課程拆分為《醫(yī)學免疫學》、《醫(y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這三門課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學學時。從學時安排上來看,中醫(yī)院?!睹庖邔W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時數的嚴重不足使得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往往不能充分展開,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與臨床醫(yī)學各課程的聯(lián)系緊密,因而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本課程中醫(yī)學免疫學、醫(yī)學微生物學以及人體寄生蟲的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學時安排方面,中醫(yī)院校由于受課時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僅僅安排12~16學時的實踐教學,與西醫(yī)院校安排的60~80學時的實踐教學相比,僅為其五分之一,這使得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嚴重受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醫(y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醫(yī)院校那樣大規(guī)模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的課時也不現實,這對于中醫(yī)藥院校的學生而言勢必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因而要在較少的實驗學時安排下提高《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

二、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反思

1.確定課程定位,強化教學理念。

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課程功能應從原有的知識定位向著知識、技能和創(chuàng)新并重的定位轉變。

2.加強教材建設,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學校教育的經典,是課堂教學的范本。以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重新構建教材體系、優(yōu)化教學內容,重新編寫和出版供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教學使用的教材。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高素質的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生工作人員除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外,還應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質。

4.基于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

目前醫(yī)學院校開展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即由老師設計好,由學生按一定的程序實施讓學生直接觀察,由此來驗證課堂所學理論。這種傳統(tǒng)的、單一模仿式的實驗教學,難以激發(fā)學生對實踐課的學習興趣及創(chuàng)造熱情,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內大多數中醫(yī)藥院校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多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我校目前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試驗、補體溶血反應、病原微生物形態(tài)與結構觀察、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等,而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開出率低;有些實驗內容簡單,實驗方法落后,已經不能夠適合于臨床和科研應用,如:單向瓊脂擴散法、雙向瓊脂擴散法。因而,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意義重大。目前,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改革、培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人才方面應用廣泛。所謂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而完成的復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所涉及理論知識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像驗證性實驗那樣單一,要求的是要有綜合能力。因而,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不僅要掌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要熟悉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體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來達到實驗既定的目的和要求,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極大地促進實驗教學的效果。每次實驗教師抽取一個小組對當前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匯報,提出所遇到的問題,學生一起討論給出解決方案。通過小組式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選擇使用的實驗材料,要自己配好試劑,實驗的儀器要調整,操作、記錄、結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獨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驟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充滿挑戰(zhàn),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設計性實驗的完成,不僅提高了查閱文獻的能力,而且學到了傳統(tǒng)教學中不做或由教師代做的許多實驗方面的技能,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設計性實驗能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的分析、動手、反思、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應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第6篇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交流氛圍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課程是高等醫(y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涉及基礎醫(yī)學、檢驗醫(yī)學、護理學、檢驗與檢疫及預防醫(yī)學等專業(yè)。授課內容主要是與醫(y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免疫原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特異性治療等。它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與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密切相關?!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tǒng)的病原生物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即教師機械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記憶。

一、加強基礎設施資源建設

基礎設施資源包括實驗室、圖書室及閱覽室等。其中,實驗室是“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重要的課程資源。不但是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且還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場所。但是往往由于實驗室經費不足、配套設施不齊全、購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實驗內容不能順利開展,教學的實驗質量難以確保。

二、理論教學改革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質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客體,教師的行為影響學生,學生的行為影響著教師。教師的品行專業(yè)素質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

2.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注重主動探究

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變被動的灌輸式的教學為主動的探究過程,力圖使學生能夠掌握病原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學的最新進展,為把學生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醫(yī)務工作者奠定扎實的醫(yī)學理論基礎。

3.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知識的積累

學習的關鍵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學習,學習是學生大學期間的任務,如果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那么師資再優(yōu)秀,教學條件再完善,也無法督促學生自主參與其中。因此,學生應當轉變學習觀念,重視參與式學習,喚醒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在學習中形成情感體驗,改變學習態(tài)度,用探索、發(fā)現的方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4.關注前沿信息,對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又要補充一些開拓性、時代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前沿內容。如,微生物的耐藥性這一章節(jié),我們?yōu)閷W生播放與耐藥機制相關的視頻和短片,引導學生就微生物耐藥機制的產生及防控進行積極的討論,鼓勵學生查閱耐藥機制最新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并就學習心得進行討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實驗教學改革

1.增設探究性實驗,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探究性實驗的開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完善和發(fā)展,所以日常教學中,相關專家呼吁應該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和自主實驗設計應該占據實驗項目的絕大部分。把實驗的過程變?yōu)閷W生發(fā)現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樂趣,形成研究問題的思維習慣,這一模式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2.綜合實驗以及設計實驗為主線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實驗考核體系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可以合理地評估學生的基本技能,相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經過實驗項目開設和規(guī)劃上的具體調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為核心內容,將考核按實驗模塊逐步進行,重點對醫(yī)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考查,考核內容分為實驗模塊(占據70%)和病原體形態(tài)辨識考核(占據30%)兩部分。

3.建立虛擬實驗網絡平臺,創(chuàng)建濃厚的學習交流氛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網絡己不知不覺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中,網絡資源被逐步引入教學中。課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議合理開發(fā)網絡資源,建立虛擬實驗網絡平臺,開放式的實驗平臺應用便是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有力支持。

隨著醫(yī)學事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fā)展,再加上醫(yī)學事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在不斷地更新與改革,在醫(yī)學教育中,從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發(fā)現適應本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以促進學生“成人”和“成才”為目標,培養(yǎng)出兼?zhèn)渑R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明霞.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對教師教育的反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2]周密,李哲,王艷艷,華芳,鄭海箏.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0).

[3]楊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

[4]周密,李哲,王艷艷,等.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0).

[5]趙平,徐慶強,戚中田.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分析[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2(3):161-162.

第7篇

關鍵詞: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yī)學基礎課程,其與臨床聯(lián)系緊密,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及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一學科的學習離不開實驗課的學習,通過實驗課,可以建立學生的“無菌觀念”,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對病原微生物產生感性的認識,在理解和鞏固微生物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基本技能。因此,搞好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對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臨床醫(yī)學生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就筆者微薄的實驗教學經驗,介紹如下。

1.強化課前預習,有利于減少錯誤操作。

由于我校是中專學校,所招收的學生大多為中考落榜生,學生當中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差的問題;微生物學實驗課程中內容較多、操作性強、實驗標本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這種情況下,實驗課的預習就顯得十分重要,有利于學生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在每次實驗之前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驗過程中就可以盡量減少錯誤操作,避免嚴重后果的發(fā)生。

2.強調實驗目的和原理,有利于理解、分析實驗結果。

帶教老師要深入淺出地講解每次實驗的目的和原理,讓學生知道用此種實驗方法可以達到什么目的,以利于進一步了解這種實驗的用途。例如藥敏試驗的原理是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濾紙片粘貼在已接種測試菌的瓊脂平板上,濾紙片中所含的藥物吸取瓊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斷地向紙片周圍區(qū)域擴散,形成遞減的梯度濃度。在紙片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的細菌的生長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測試菌對測定藥物的敏感程度。該實驗可以測試抗菌藥在體外對病原微生物有無抑制作用,以指導選擇治療藥物。如果教師在實驗過程中不強調該原理,學生便不能正確指導選擇臨床用藥。因此,強調實驗目的和原理,有利于理解、分析實驗結果,準確的輔助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3.幫助學生充分、正確認識實驗中的危險,端正學習態(tài)度。

由于微生物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在實驗中有的學生會出現因為害怕而不敢動手操作的情況。所以對初次接觸微生物學實驗的同學,帶教老師要耐心指導,向學生強調實驗中做到“膽大心細”,告訴學生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實驗,就可以避免這些危險的發(fā)生。通過悉心透徹的講解,幫助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危險性的同時,也能正確認識這種危險。此外,微生物實驗的標本具有多樣性,例如血液、尿液、痰液、糞便等都可以作為微生物實驗的標本。有的學生由于怕臟,所以在實驗時“光看不練”。帶教老師要讓這些學生認識到微生物檢驗結果在臨床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重要性,作為醫(yī)學生必須要掌握各種標本的實驗診斷方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引導他們進入正確的發(fā)展軌道,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4.協(xié)調好實驗秩序,培養(yǎng)無菌觀念。

在一些微生物學實驗,例如在抗酸染色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沖洗波片,來回穿梭于水池和實驗臺之間,這時帶教老師要維護好實驗秩序,否則容易耽誤染色、脫色時間,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同學之間相互擁擠容易把染液灑落,嚴重的甚至引起細菌的感染,所以老師需要從整體上協(xié)調好實驗秩序。有部分同學在實驗過程中態(tài)度不認真,不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實驗隨意性很大。例如在細菌接種時接種環(huán)在使用前后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燒灼滅菌,而有的學生在使用后未經燒灼滅菌就將接種環(huán)隨意放置,這勢必會造成細菌污染,甚至是人體的感染。此時帶教老師要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要求其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范,讓他們認識到“無菌操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并使他們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培養(yǎng)嚴格的無菌觀念,避免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造成嚴重后果。

5.結合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各種病原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使學生充分掌握病原生物的“形”。

微生物學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yī)學基礎課程,又是一門抽象的形態(tài)學。在實驗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又要讓學生充分掌握病原生物的形態(tài)。但是病原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僅靠文字講解非常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結合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病原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進一步講解在理論課和顯微鏡下不能理解的微生物的具體形態(tài)。依靠多媒體課件中提供的大量直觀的圖片,能夠真實形象地顯示各類微生物的形態(tài)以及特殊結構,使學生對各類微生物產生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通過強化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既達到了加深、延續(xù)和補充理論課的作用,又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yǎng)了臨床醫(yī)學生的“無菌觀念”及其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為今后學習其它基礎課、專業(yè)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鳳云,閔宏林,劉婷婷。更新微生物學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開拓與創(chuàng)新精神。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第8篇

【摘要】:通過基于護理職業(yè)崗位開展細菌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的實踐,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術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幫助學生完善護理職業(yè)素質所要求的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從事護理工作的使命感、責任心,全面提升護理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實踐教學,改革

現代職業(yè)教育理念要求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護理專業(yè)學生未來從事的工作要求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醫(y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養(yǎng)成嚴格遵守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的好習慣,具備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高度的責任感。

病原微生物學是護理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1病原微生物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與臨床醫(yī)學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聯(lián)系的醫(yī)學基礎課程,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致病性、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實訓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學實訓課不僅是學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的一個學習過程,同時也是鍛煉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護理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實訓課,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對病原微生物具備感性的認識,在理解和鞏固微生物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實訓基本技能。增強無菌觀念,培養(yǎng)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開展好病原微生物學實訓教學對培養(yǎng)護理專業(yè)學生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病原微生物學實訓課主要以細菌學為主,其系統(tǒng)性不強,內容零散繁多,例如:細菌形態(tài)和結構的觀察、革蘭氏染色、培養(yǎng)基制備、細菌接種、消毒滅菌、細菌的藥物敏感性試驗等。各試驗之間相對獨立,似乎都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學生對這樣的實訓不易感興趣,不利于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傳統(tǒng)的病原微生物學實訓教學模式為:課前預習—課堂實訓—提交實訓報告—教師評閱。先由教師向學生介紹實訓原理、方法,以示教為主,然后,學生被動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標準菌株來驗證理論,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忽視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主體的學生在這種舊的教學模式中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tài),常出現學生不重視預習、實訓時不動手、課后不認真總結,抄襲實訓報告、有些學生在微生物實訓課上,無菌觀念不強,取菌液時滴在實訓臺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隨意放置,上完實訓課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飯,對實訓室的生物安全重視不夠等不良現象。

2基于護理職業(yè)崗位的病幫派微生物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

針對當前的情況來看,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實訓教學活動的主體,全面提升學生職業(yè)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護士職業(yè)崗位的要求,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院病原微生物學課程組開展了基于護理職業(yè)崗位的細菌學綜合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從病原生物學實訓中較為散亂的細菌學各論入手,把細菌學總論及各論的實訓內容有機地合為一體,將以往總論教學中“細菌形態(tài)觀察、革蘭染色法、培養(yǎng)基的制備、細菌的接種與人工培養(yǎng)、細菌生化反應、細菌生長現象的觀察、藥物敏感試驗、消毒滅菌”等實訓與各論中“化膿性球菌及腸道桿菌的分離鑒定”實訓項目重新整合為兩個實用性強的綜合性實訓項目,改為“臨床標本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和“環(huán)境中細菌的分布調查與消毒滅菌”。更方便學生系統(tǒng)學習和掌握微生物學基本的實訓技能。

2.1臨床標本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

教師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和防治給出典型的臨床病例,如皮膚的化膿性感染、感染性腹瀉、敗血癥等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學生可選擇感興趣的病例以小組為單位,從標本的采集與處理、培養(yǎng)基的制備、微生物分離培養(yǎng)開始對所分離到的微生物進行形態(tài)、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鑒定,測定所分離到的微生物對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學生自己準備,自己操作,自己總結,自己分析。實訓全過程教師只作引導,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訓圍繞病例進行,提高學生對本專業(yè)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加強與臨床的緊密聯(lián)系,縮短基礎與臨床之間的距離,為學生以后臨床學科的學習和從事臨床工作打好基礎。

2.2環(huán)境中細菌的分布調查與消毒滅菌

老師帶領學生做關于手、實驗室地面、桌面和空氣中細菌的調查,在采取各種消毒措施后進行對比,驗證消毒滅菌的效果和影響因素。通過實訓,使同學們認識到細菌無處不在,加強學生的無菌操作觀念。

實訓結束后,學生還要完成詳盡的實驗報告,包括實訓設計方案、實訓操作程序、實訓材料及預期的實訓結果、正式實訓的實施步驟、實訓結果的觀察和記錄、對實訓結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實訓報告的撰寫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為將來科技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綜合性實訓項目中,始終注重強化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如顯微鏡油鏡的正確使用、接種針的使用、細菌的培養(yǎng)法、各種無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結語

通過綜合性實踐教學,可使學生把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結合起來,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術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幫助學生完善護理職業(yè)素質所要求的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從事護理工作的使命感、責任心,全面提升護理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麗華.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全科護理,2009,7(10):925-927.

[2]楊朝曄.高職護理專業(y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23(9):64-65.

第9篇

關鍵詞:學生提問 病原生物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182-01

病原生物學是基礎醫(y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等臨床課程的學習。由于病原生物學具有內容繁雜,容易混淆,枯燥乏味的特點,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題組針對此現象,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學生提問”教學法,即由教師進行教學資源的設計和合理利用,鼓勵、引導和利用學生的提問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充分注意以學生為主體,在對問題的提出、探索、解決過程中達到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目的。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校2010級臨床專業(yè)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學生提問”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兩組學生的年齡、文化基礎無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兩組除教學方法不同外,其余條件(授課教師、學時數、使用教材)均一致。

1.2.1 在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學

首先由教師提出本節(jié)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然后按照教材內容對病原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傳播與流行規(guī)律、臨床檢驗方法及防治原則逐一進行講解;最后對本節(jié)內容作出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完成課后思考題。

1.2.2 在實驗組采用“學生提問”教學法

上課前,教師充分制定授課計劃,將課堂時間合理分配,保證學生提問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任務。課堂上,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段講解,每講解一段內容后留給學生5~10 min的提問時間,學生可以針對本段內容提出質疑并進行自由提問。剛開始學生可能不會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疑問,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每次要作好記錄,對問題進行分類和總結,并做出清晰的解答,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更深刻、更扎實。課后,教師要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針對問題較多的部分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

1.3 教學效果評價

從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隨機抽取100名學生,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和教學效果自評的問卷調查方式評價教學效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P

2 結果

2.1 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采用學生提問式教學法的實驗組期末考試平均成績?yōu)椋?7.9±9.4)分,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的對照組期末考試平均成績?yōu)椋?4.6±12.1)分,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問卷調查

實驗教學結束后,對隨機抽取的共200名學生以不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兩種教學法的滿意程度。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學生提問”教學組有90%的學生對此教學法滿意并愿意接受,而采用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對照組學生僅有42%的學生滿意。

3 討論

學生提問是重要的、生成的教學資源,是師生能夠對話、互動和溝通的重要媒介,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法和途徑[1]。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茖W和知識的增長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所學內容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課題組在病原生物學教學中應用了“學生提問”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提問,改變了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無暇思考的學習狀態(tài),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調動了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從而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變片面灌輸知識為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既保證了教學重點,又達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維能力,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目的,大大增強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3]。同時,“學生提問”也給善于表現的學生一個展示才能的機會,給不善于交流的學生一個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4]。通過學生的提問,還可以暴露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薄弱點,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和進程的改進。

總之,“學生提問”教學法能較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保證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適應新形勢下現代醫(yī)學教育對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符合醫(y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魏云鵬.對“學生提問教學”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 張婷婷.基于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高中化學“學生提問教學”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

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