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歷史文化認同,中國古代社會的眾多民族經(jīng)過長期不斷的交融,為近代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此過程中,“華夷之辨(夷夏之辨)”觀念也起到了關(guān)鍵的促進作用。實際上,“華夷之辨”作為一種政治文化觀念,旨在用禮儀文化構(gòu)建“大一統(tǒng)”的“天下”秩序。廣義的“華夷之辨”包括“嚴夷夏之防”和“用夏變夷”兩方面的內(nèi)容,為儒家所提出、闡發(fā)和實踐。在中國古代社會里,“華夷之辨”觀念不但從未被淡化,而且還為越來越多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和奉行,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歷史文化認同。所有這些,與恪守“士志于道”行為準則的儒士群體的付出和犧牲是分不開的。文章通過考察宋遼金時期不同政權(quán)下儒士群體對“華夷之辨”的實踐活動來明晰上述認識,以增進對中華民族形成歷程的深入理解。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