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國民"與"民族"等概念如何在清末民初經康有為、章太炎、孫中山等人之文章、言論流傳于中國知識分子間,近代史學者們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討一個學者們較少觸及的議題:在民國肇造之后的二三十年間,早年從事邊疆民族考察的學者們如何帶著"國民"與"民族"概念,與其自身所有的此兩種身分認同,進入邊疆人群中進行考察。其目的在于厘清本國"國民"中究竟有多少"民族",并嘗試劃分各"民族"間的邊界。他們深入鄉(xiāng)土社會的調查方法,以及因此與本土知識分子的接觸,讓他們成為"民族"及"國民"概念知識深入邊疆及民間的傳播者,也使得造"民族"與造"國民"的微觀過程同時進行。本文以兩個在"民族"與"國民"方面各有偏重的考察為例,說明這個微觀的社會互動與歷史變遷過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