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刊:2021
影響因子:-
紙張開本:B5
語言:中文
郵發(fā)代號:22-592
價格:¥220.00
《視聽理論與實踐》緊跟學術前沿,緊貼讀者,國內刊號為:14-1405/G2。堅持指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創(chuàng)辦于2021年,雜志在全國同類期刊中發(fā)行數量名列前茅。作為一本專注于視聽藝術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自創(chuàng)刊以來,始終堅持以推動視聽藝術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實踐創(chuàng)新為核心使命。它不僅致力于探討視聽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還尤為重視兩者之間的學科交叉研究,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術與實踐交流平臺。
在視聽技術與藝術的學科交叉研究方面,雜志展現了其獨特的學術視野和前瞻性的思考。它深入探索了視聽技術在藝術創(chuàng)作、傳播及接收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如數字媒體技術如何改變電影、電視、網絡視頻等視聽作品的制作流程與表現手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如何拓展藝術表達的邊界,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如何優(yōu)化視聽內容的個性化推薦與智能分析。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視聽藝術的理論體系,也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同時,該雜志還關注視聽藝術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探討視聽作品如何反映社會變遷、塑造文化認同,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視聽藝術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這些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視聽藝術社會屬性的理解,也促進了文化多樣性與全球藝術交流的深入發(fā)展。
重要注意事項,請認真閱讀
一、刊物對學術不端的處理極為嚴格,對每篇文章都嚴格進行系統(tǒng)聯網查重、查抄,請一定精確、嚴謹對待注釋問題。注釋拒絕接受諸如“百度百科”等非正式的網友編纂材料。
二、本刊一律不列籠統(tǒng)的參考文獻,而采用注釋的方式要求“凡引必注”。文中注釋請采用文后注,并使用Word自帶的“引用→插入尾注”工具自動排序。不要手動自行添加注釋序號,也可以不使用帶圈數字的形式(如可以不用“①”)。
三、關于兩種作者身份的標識方式,需要注意不同作者之間用分號隔開,同一作者不同單位的身份用逗號隔開,同一作者同一單位的身份用頓號隔開。
四、作者身份一定要寫到高校、科研機構、媒體等的二級學院/部門,并注明職稱,謝絕類似僅注明“XX 大學教師”的標注。
五、文內標題采用漢字和阿拉伯數字混用的編排方式,標題的層次如下:“一、”→“(一)”→“1.”→“(1)”。
六、*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國際新聞報道研究”(項目編號:05BXW003)的研究成果。
七、需要注意:第一,必須同時標注課題來源、課題名稱和課題編號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第二,請用“研究成果”字樣,謝絕使用如“階段性成果”等。
八、摘要寫作時請注意:第一,摘要不是描述本文都做了什么工作(例如不能使用如下表述:“本文先進行了XX 研究,隨后對XX 進行了觀察,最后展示出XX 意義”),而是客觀陳述本文“干貨式”的觀點,讓讀者在不看全文的情況下,也了解作者的觀點。
九、關鍵詞一般列3 到5 個,避免使用無特定指向的非學術詞匯,避免使用無特定指向的動詞、形容詞等,例如不能使用類似如下詞匯作為關鍵詞:研究、特點、歷史、發(fā)展、述評。
十、如需要使用連接符號,無論在正文還是注釋中,中文一律用“—”(一字符),英文一律用“-”。
及時下單,安全放心
合規(guī)安全,方便省心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山西省高校新區(qū)文華街125號(晉中市榆次區(qū)),郵編:0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