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繁殖期間的空間利用與活動模式特征是野生動物長期適應環(huán)境的具體表現(xiàn),研究野生動物繁殖期間行為特征與策略是動物生態(tài)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礎問題之一。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們利用內(nèi)置記錄活動水平傳感器的GPS項圈記錄了1只受孕、產(chǎn)仔并育幼的野生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活動位點和活動水平。研究了該大熊貓各繁殖階段(交配后期、產(chǎn)仔期和育幼期)的空間利用與活動模式特征。結(jié)果表明:在交配后期(2010年春季,即4-6月),雌性大熊貓活動空間范圍較大為3.49 km^2,其日平均活動距離較大,活動水平也相對較強;在產(chǎn)仔期前后(2010年夏秋季,即7-10月),雌性大熊貓的活動范圍明顯縮小為0.42 km^2,日平均活動距離和活動水平都明顯減低;自2010年冬季(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開始雌性大熊貓帶仔生活,其家域面積逐漸增大,且趨向穩(wěn)定(0.84~1.19 km^2),日平均活動距離和活動水平都開始逐漸增大。雌性大熊貓在求偶交配、受孕、產(chǎn)仔和育幼過程中的空間利用與活動模式特征反映了大熊貓在繁殖期間的行為策略。本研究結(jié)果可為繁殖期間大熊貓及棲息地的保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