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777亚洲妇女,色吧亚洲日本,亚洲少妇视频

青藏高原近地層熱低壓結構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1996—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資料,根據環(huán)流形勢及位勢高度空間距平場,將青藏高原近地層熱低壓分為初生階段,成熟階段及衰弱階段,對不同時期熱低壓的動力、熱力、水平、垂直結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初生階段(5月)熱低壓范圍小且獨立性較差;成熟階段(6—8月)熱低壓穩(wěn)定而強盛,主要控制范圍為(30°~36°N,77°~96°E);衰弱階段(9月)低壓區(qū)范圍縮小并北抬。熱低壓高度可達500~450 hPa,其內部為正渦度、負散度區(qū),受上升氣流控制。熱低壓是暖干結構,越接近地面中心暖干特征越明顯。初生階段,偏西的上升氣流較強,暖心結構隨高度東傾;成熟階段暖心最強可達4℃,暖心與低壓區(qū)趨于重合,呈正壓特征;至衰弱階段,暖心結構再次東傾,熱低壓厚度降低。熱低壓控制范圍內以冷平流為主,東側存在暖平流。水汽輻合帶位于熱低壓中心及其東側。5月,高原感熱加熱作用為熱低壓建立提供良好條件;夏季,降水釋放潛熱加熱高原上空大氣,利于熱低壓發(fā)展得更為深厚,高原東部強的潛熱加熱使熱低壓范圍向東延伸。

關鍵詞:
  • 青藏高原  
  • 熱低壓  
  • 結構特征  
作者:
何莉陽; 范廣洲; 賴欣; 張永莉
單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高原大氣與環(huán)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聯合實驗室; 成都610225
刊名:
氣象科學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期刊名稱:氣象科學

氣象科學雜志緊跟學術前沿,緊貼讀者,國內刊號為:32-1243/P。堅持指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創(chuàng)辦于1980年,雜志在全國同類期刊中發(fā)行數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