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世界各國將犯人處以自由刑,置于監(jiān)獄以改造其人格,其歷史其實不算太長。西方自十八世紀英國監(jiān)獄學家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提倡改良監(jiān)獄以后,法學名家輩出,政府亦競相投入資源,改造犯人的"監(jiān)獄學"引人矚目。①監(jiān)獄乃有形之龐然大物,具體直觀,集中體現西方對于犯罪、法律和社會的新知。反觀中國刑罰制度向稱"五刑",自隋唐以降固定為笞、杖、徒、流、死,采用多元化的刑罰處置犯罪,歷千年至晚清而大體未變。其間,監(jiān)獄長期作為臨時羈押罪犯、疑犯或證人的場地,由于不在"五刑"常制之中,管理最多止于"恤囚"之水準,污穢、湫隘、高死亡率便為常態(tài)。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