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以前{割刈}概念域的上位詞為“刈”;明末清初以后“割”取代“刈”成為該概念域的上位詞。文獻用例表明,二者都可表征如下三個概念層級:一是指稱把長著的草本植物收割下來;二是表示把長著的莊稼收割下來;三是稱說把動物肢體切割下來。但各自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第一個概念層級表征的時間“刈”始于春秋,“割”則在西漢后期;第二個概念層級表征的時間“刈”始于戰(zhàn)國,“割”則遠在宋代;第三個概念層級表征的時間“刈”始于戰(zhàn)國末期,“割”卻早在戰(zhàn)國中期。此外,“割”還可指稱把除草本植物、莊稼和動物肢體外的可割截者切割下來,據(jù)此“割”表征的是四個概念層級。本文旨在從語義動態(tài)識解視角為詞匯的歷時演變研究作一點探索。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