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廣東省水稻秸稈露天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為水稻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以及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參考。[方法]基于廣東省歷年的稻谷產(chǎn)量、草谷比、水稻秸稈焚燒比例和焚燒效率指標,利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1990 2016年間廣東省水稻秸稈產(chǎn)量及露天焚燒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利用ArcGIS10.2軟件分析了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時空分布特征。[結(jié)果]1990 2016年間,廣東省水稻秸稈資源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變化趨勢,整體上由1990年的1 687萬t下降到2016年的1 087萬t,年平均減少率為1.7%。研究期間,PM、BC、OC、SO2、NOx、CH4、CO和CO2的排放量分別減少了8 800、200、5 200、1 100、800、2 900、106 500和2 585 800 t,減少率分別為48.09%、50.00%、48.60%、50.00%、50.00%、48.33%、48.45%和48.45%。廣東省各地區(qū)水稻秸稈露天焚燒污染物排放量的空間分布表現(xiàn)出不均衡性,1990年,茂名、陽江、肇慶、廣州、惠州、河源、汕尾、揭陽及潮州市的排放量較大,PM的排放總量均在1 000 t以上;2000年,大部分地市的PM排放量均在1 000 t以上;2010 2016年間,除揭陽市外,PM的排放量均低于1 000 t。[結(jié)論]1990 2000年,除粵北的部分縣(市、區(qū))外,廣東省大部分地區(qū)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均較高;2010年前,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高值區(qū)主要集中在湛江、茂名、陽江、肇慶、梅州、惠州、揭陽以及潮州市;2016年,排放強度高的地區(qū)僅集中在粵西和粵東地區(qū)的小部分縣(市、區(qū))。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