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士大夫的詩所傳達出的寓人悲愴心境,常給人一種負面的印象,即在宮中生活充滿哀怨,可能是帶有“男性中心論”的主觀想象,實際上許多入宮者應該早有心理準備,且面對現(xiàn)實專注于工作,未必脆弱而郁郁寡歡。宮人的日常生活除例行的工作之外,基本上較民間安穩(wěn),衣食住及化妝品等均由官方配給,其物質(zhì)享受較外界的一般婦女要好。明代后期,宮中出現(xiàn)資深宮女與宦官之間互相成對的“擬婚姻型式”,則在某程度上彌補了宮女無法出宮嫁人的缺憾。明代雖未定期放出宮人,但大舉放出的記載15世紀以后計有十余次,規(guī)模最大者曾放出千人。未能出宮的宮人,身份尊貴者(夫人)死后由官方殯葬、造墳與祭拜,身份較低者則以火化辦理喪事。據(jù)若干宮女回憶,崇禎年問的宮中生活美好,是令人懷念的一段時光。而清康熙帝也曾批評明末后宮的花費極高,雖然數(shù)字有所夸大,但可以反證明代宮人的物質(zhì)生活并不匱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