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輯注'是中國古代經(jīng)學注釋的常用方法,律學家們也常用其注釋律文?,F(xiàn)代學者對輯注作品的關注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宏觀性研究;另一類是微觀性研究。清承明制,這種政治體制的承襲也決定了清初在立法上對明代法典的繼承:明代大量的注律成果為清代'輯注'方法的出現(xiàn)提供可能;清代律學為'輯注'派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明清交替,私家注律卻沒有因此中斷。在清朝,私家注律由于被國家認可,私家注律活動開始興盛。清輯注律學一是通過'輯注'采納明代精準實用的比附及量刑方案,二是通過'輯注'明確清人和明人在重難點律文解釋上的分歧,三是通過'輯注'大力批判明人的注釋錯誤將其方法論的價值推至實踐。以清代'輯注'形式為視域,可以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法律解釋的技術方法和精神意蘊。在法律解釋的技術方法上,從字詞考據(jù)、文義疏解再到文理闡釋,始終圍繞罪與罰的精準性,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解釋與傳統(tǒng)漢語中的文義解釋路徑高度契合。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