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確定遼東半島丹東地區(qū)中生代花崗巖巖石類型、成巖時代及其形成構造背景.選取三股流巖體、五龍背巖體和丁岐山巖體開展巖相學、鋯石LA-ICP-MS U-Pb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和鋯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結果表明:三股流巖體由花崗閃長巖、似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組成,后兩者成巖年齡分別為137.2±1.2 Ma和123.2±1.3 Ma;丁岐山巖體由中細粒堿長花崗巖、石英正長巖和石英二長巖組成,獲得中細粒堿長花崗巖成巖年齡為121.1±1.5 Ma;五龍背巖體由中粗粒二長花崗巖組成,成巖年齡為146.8±0.8 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表明,三股流巖體的花崗閃長巖為鉀玄巖系列,似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以及五龍背巖體和丁岐山巖體均為高鉀鈣堿性,3個巖體不同巖石類型的A/CNK均小于1.1,為I型花崗巖;巖體均富集輕稀土元素和大離子親石元素,虧損重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具Eu負異常;εHf(t)值為-22.40~-9.77,兩階段Hf模式年齡TDM2為2999~1915 Ma,揭示三股流巖體、五龍背巖體和丁岐山巖體可能是古元古代古老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認為三股流巖體、五龍背巖體和丁岐山巖體均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五龍背巖體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擠壓的構造背景,三股流巖體和丁岐山巖體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后的伸展環(huán)境.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