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生型微地塊是指在俯沖帶消亡過程中大?中型洋殼板塊內部較厚洋底高原、大火成巖省、外來微地塊增生拼貼到大陸邊緣而殘留形成的微地塊。增生型微地塊通常位于板塊的匯聚地帶,其成因是由于俯沖板塊上的洋殼高原、海山、島弧或陸殼到達俯沖帶后,因浮力效應增大,使得該微地塊的俯沖作用明顯地受到阻礙,進而拼貼“??俊钡缴细舶鍓K上。例如,西菲律賓海溝的賓漢海隆和馬里亞納海溝北部的小笠原高原,都對俯沖作用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作用并使其近乎停止,這兩個高原也得以“停靠”就位在上覆板塊邊緣。位于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塊(Coiba microplate),則由于巴拿馬三節(jié)點的作用,逐漸與周緣的科科斯板塊、納茲卡板塊分離而獨立出來,并因其西側右旋轉換型邊界和南側左旋轉換型邊界的俯沖終止,穩(wěn)定地“停靠”在中美洲陸緣??傮w來說,增生型微板塊的邊界肯定有一條邊為死亡的或活動的俯沖帶,其他邊界可以是轉換型、俯沖型、離散型。轉換型邊界的實例如菲律賓島弧帶和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塊等;俯沖型邊界的實例如臺灣東部拼貼的北呂宋島弧;離散型邊界的實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澳洲板塊之間的俯沖系統(tǒng)內,這一地區(qū)發(fā)育了一系列弧后盆地,這些弧后盆地邊緣又包含超伸展而裂離的陸殼殘塊,這一陸殼性質復雜的區(qū)域主要是以弧后盆地的擴張中心(離散型邊界)和俯沖帶作為邊界,因而弧后盆地的俯沖消亡很可能會形成新的增生型微板塊。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