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殘生微洋塊,即正在俯沖消減或俯沖停滯的原大型洋殼板塊的海底殘余,位于俯沖消減系統(tǒng)的俯沖盤,一般被活動或死亡的洋中脊、海溝及轉(zhuǎn)換斷層所圍限,但也存在例外,如里維拉(Rivera)微洋塊與科科斯(Cocos)板塊的邊界?,F(xiàn)今已確認的殘生微洋塊有胡安·德·富卡(Juan de Fuca)、里維拉(Rivera)、瓜達盧佩(Guadalupe)等法拉隆(Farallon)板塊的殘余和位于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菲尼克斯(Phoenix)微洋塊。此類微洋塊的邊界以及恢復(fù)其演化過程主要是通過地形、重力異常、震源分布、磁異常條帶、地震剖面和構(gòu)造解釋等手段辨析。洋中脊與俯沖帶的相對位移使圍限的洋殼板塊面積整體或局部不斷減小,當整塊洋殼面積減小到10萬平方千米以下時形成殘生微洋塊,其產(chǎn)生的動力機制為地幔對流驅(qū)動下的相鄰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大的微洋塊可能因新生洋殼的浮力等因素造成俯沖速度及方向的差異,破裂為數(shù)個更小的微洋塊。殘生微洋塊的形成和演化與洋中脊、俯沖系統(tǒng)、板片窗形成及三節(jié)點的轉(zhuǎn)化密不可分,研究其成因模式可為探索板塊起源和動力提供參考。在板塊俯沖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大洋匯聚邊界并以此作為微洋塊新的邊界(如里維拉?科科斯邊界),可與陸內(nèi)變形帶類比。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