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海洋中越來越多的微地塊被識別出來,在洋脊增生系統(tǒng)中心、由疊接性洋中脊拓展過程中形成的微小地塊,稱之為延生微地塊(propagation-derived micro-block)。根據(jù)其活動狀態(tài)以及與洋中脊的相對位置,又可劃分為在軸型(on-axis)延生微地塊和離軸型(off-axis)延生微地塊。通過分析位于東太平洋海隆的復活節(jié)微地塊、胡安·費爾南德斯微地塊和納茲卡板塊內(nèi)部的鮑爾微地塊,本文系統(tǒng)總結了延生微地塊的識別標志、構造特征及成因模式。延生微地塊見于兩條洋中脊交匯處或洋中脊與轉換斷層、海底斷裂帶交匯處,由捕獲自周圍大板塊的“碎片”、以“碎片”為核心不斷增生的洋底物質以及裂谷拓展過程中轉移的巖石圈碎片組成。其邊界類型有洋中脊或死亡洋中脊、轉換斷層、大洋匯聚邊界、假斷層等。延生微地塊的成因與洋中脊疊接擴張、拓展延伸息息相關,洋中脊的擴張速率決定了微地塊的生長速率。因而擴張速率增大或持續(xù)擴張,會促使微地塊朝大板塊演變;擴張停止,微地塊脫離擴張軸,成為離軸型延生微地塊,并逐漸融入周圍大板塊,成為大板塊的一部分。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