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考證《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為中心,對古代中國講學的形成及其傳至古代日本后的演變這一過程加以探討。首先,《學令》先讀經(jīng)文條所見之講學,由學生背誦經(jīng)注的"讀者"課程與他們聽博士解釋經(jīng)注的"講者"課程組成,課程中學生無需以書籍為媒介。這一點已由宋版單疏本的特殊格式證明。其次,通過分析山東省諸城縣前涼臺畫像石墓的講學圖及四川省成都站東鄉(xiāng)青杠坡三號墓的講學圖(均為東漢晚期),證實前者與"讀者"課程相對應,后者與"講者"課程相對應,說明學令講學式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在古代日本7世紀后半期創(chuàng)立"大學"時,引進了唐代講學。據(jù)四國德島縣觀音寺木簡、正倉院文書及《令集解》等資料可知,當時以音讀(漢語發(fā)音)為前提的"讀者"課程并不盛行,而以漢文訓讀為基礎的"講者"課程卻發(fā)展迅速。這與重視讀者(帖試)的唐代國學正相反。平安時代中期以后,學令講學式逐漸衰落,只用漢文訓讀講解經(jīng)書的"講書"方式得到普及。如上歷史過程確定了日本中國學的特色與局限。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